下午刷到海洋预报的推送时,正在湛江码头采访的我,刚好看见几名船员抱着缆绳往船上跑——他们的渔船刚卸完货,原本打算连夜出港,现在临时改了计划。“刚才收到通知,南海要起大浪,还是‘双风’搅的,不敢冒险。”船员老周抹了把额头的汗,指了指手机里的警报短信。

让老周紧张的“双风”,是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和南下冷空气的叠加影响。从11月4日下午到5日下午,南海海域的浪况要“升级”:北部会出现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中部更甚,浪高直接冲到4到7米,变成巨浪到狂浪区。国家海洋预报台为此拉响了警报——这是近半个月来南海海域最严的一次海浪预警。

“台风的强风环流会推着海浪往东北走,冷空气又在背后‘加压’,两种力量一撞,浪峰就会变得更陡、更猛。”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值班分析师指着雷达图解释,这种“双因子”叠加的浪况,对小型渔船和近海养殖区威胁最大:“比如琼州海峡的摆渡船,可能会因为浪高超过2.5米暂停通航;文昌的浅海渔排,要是没提前加固,很可能被浪冲散。”

傍晚时分,我联系上在西沙群岛作业的渔民阿福,他的船已经往永兴岛方向开了:“早上看天气预报还说‘浪不大’,中午就变了——现在驾驶室的雷达上全是红色浪区,赶紧往避风港跑。”而在海口新港,港口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拿着喇叭喊:“所有待航货船立即进港锚泊,今晚禁止出港!”

其实对常年和大海打交道的人来说,“看浪色变”不是胆小,是经验。去年同期,类似的“双风”组合曾让南海北部出现5米高浪,一艘未及时避浪的渔船被浪拍断了桅杆,幸好船员及时弃船获救。“浪高超过3米,小型船根本扛不住,就算是万吨货船,也得减速航行。”老周蹲在船头检查锚链,“上次我遇见过7米浪,船像片叶子似的往上抛,现在想起来还腿软。”

晚上七点,湛江码头的路灯亮了,老周的船已经绑好了三层锚链。他坐在船舷上抽烟,手机里不断弹出同行的消息:“我在南沙,往三亚走”“我在北海,已经进港”“记得检查排水口”——这些带着海腥味的提醒,比任何警报都更实在。

风慢慢大了,码头边的椰子树开始摇晃。我望着远处暗下来的海面,想起老周说的话:“大海从不会‘撒谎’,你敬它一尺,它才会让你平安一寸。”今晚的南海,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夜”,但那些提前回港的船、加固好的渔排、互相提醒的渔民,已经给这场风浪备好了“安全锁”。

南海将出现巨浪到狂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