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刷到喜欢的演员在卖保湿霜,中午又在另一个直播间看到“他”举着土鸡蛋说“这是我老家的特产”——要不是两个“他”的背景板一个是美妆灯箱、一个是农家院,我差点以为演员偷偷接了“私活”。直到粉丝群里有人晒出“一天举报18个克隆号”的截图,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明星分身有术,是AI“克隆人”闯了直播间的“自留地”。
最近这股“数字分身”的歪风,吹得有点离谱。某著名演员的脸被“扒”下来,同时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带货间,连说话的尾音都仿得一模一样;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的声音被剪进音频,变成“卖土鸡蛋”的“AI主播”;甚至连张文宏医生的形象都被AI“借”去,推销起了蛋白棒——受害者从明星到公众人物,几乎覆盖了所有有“流量价值”的群体。有粉丝吐槽:“本来想支持偶像,结果给AI交了‘智商税’,这冤得慌。”
为啥“克隆人”能在直播间横行?说白了就是“成本低、管不住”。受害者投诉,平台关停一个号,第二天又冒出来三个,像打地鼠似的;想走法律途径,得举证“代表本人观点的是自己”“对方盈利了”,光收集证据就能耗掉半个月——不法分子就是瞅准了“维权难”,才敢放心大胆地用“数字分身”割韭菜。
更让人窝火的是,这些“克隆人”精准踩中了直播间的“信任密码”。咱们愿意在直播间下单,图的是“主播像朋友”的真实感——可当“朋友”变成代表本人观点的“复制品”,连眼神的温度都是算法调出来的,这份信任瞬间变了味儿。有网友说:“上次买了‘某明星推荐’的零食,结果拆开全是碎渣,找客服维权,对方说‘那是AI主播,和明星没关系’——合着我花的钱,全给AI‘交了学费’?”
好在监管已经跟上了脚步。今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代表本人观点的文本、音频、视频必须“打显式标识”;中央网信办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也在倒逼平台“把好关”——比如某电商平台最近上线了“AI主播识别功能”,用户点一下就能看到“该主播为代表本人观点”的提示。但要想彻底治住这股歪风,光靠“外部管”可不够。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实在的还是“多根弦”。直播间的“家人们”再亲切,也别忘了“货比三家”的老理儿——上次我妈看“某奥运冠军”卖蜂蜜,非要买,我让她查了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又对比了三家平台的价格,最后她自己说“幸亏没冲动”。毕竟,AI能克隆脸、克隆声音,可克隆不了“产品的质量”,更克隆不了“真实的口碑”。
其实AI本身是个“好工具”。它能帮偏远地区的农户用“数字分身”卖农产品,能帮忙碌的主播做“直播回放剪辑”,甚至能让在外打工的人通过“AI分身”陪父母吃顿“虚拟饭”——但当有人用它来侵权、钱,这工具就变了“凶器”。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AI”,是“怎么让AI守规矩”:法律得把“克隆人侵权”的处罚标准定得更严,平台得把“AI内容审核”的门槛抬得更高,咱们老百姓得把“甄别意识”绷得更紧。
说到底,直播间的核心是“信任”。当“克隆人”不再是“割韭菜的幌子”,而是“明明白白的工具”;当商家不再靠“AI分身”流量,而是靠“真实产品”留客户——那才是直播间该有的样子。等哪天打开直播间,看到的“主播”要么是真人,要么明明白白标着“代表本人观点”,咱们买东西才敢真正“放心冲”。毕竟,技术是服务人的,不是反过来“套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