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6点45分,北京气象台的一则预警让不少准备出门的市民停住了脚步——今冬首场大雾预警正式生效,接下来的夜间时段,全市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将降至1000米以下,房山、大兴等南部区域的部分路段,能见度甚至会跌破500米,连对面的行道树都要“隐”在雾里。
作为入秋后北京遭遇的首场强雾,这次预警的“分量”不小:不仅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已启动应急管理措施,交管部门也通过广播反复提醒——今晚开车的师傅得把“慢”字刻在方向盘上,别踩急刹、别乱变道;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尽量别让他们出门晃悠,户外活动的安全弦得绷紧。
“我刚想叫孙子下楼玩轮滑,看了预警赶紧把他拽回来。”住在朝阳区的张阿姨举着手机给邻居看预警信息,“雾里走路跟摸黑似的,摔一跤可了不得。”而在国贸写字楼加班的白领小周已经开始查明天的通勤路线:“今晚雾这么大,明天早高峰肯定得堵,得提前半小时出门。”跑夜班的出租车司机老冯拍了拍仪表盘:“今晚得把双闪开得亮堂堂的,跟车距离拉到50米外——上次雾天我跟车太近,差点追了尾。”
其实大雾天的安全感,从来都是“细节堆出来的”:部门的交通管控是底线,咱们自己的“小心”才是关键。今晚要出门的朋友,记得带好手电筒、把手机亮度调高点,遇到看不清的路口别硬闯;如果是开车,除了慢,还要记得打开雾灯和双闪——雾再浓,只要心里有“安全”这根弦,就不会迷了路。
最后再提个醒:雾天空气质量也会下滑,敏感体质的朋友记得戴防雾霾口罩;实在没必要的话,就窝在家里追个剧——等明早太阳出来,雾散了再出门,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