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国家体育馆里,当《我和我的祖国》的钢琴前奏刚飘起来,原本还在有序拍照的观众突然集体“静了一秒”——紧潮水般的掌声就裹着歌声涌了出来:粤港澳代表团的入场队伍,正踩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旋律,一步步走向场地中央。
坐在我斜后方的阿姨攥着国旗的手在抖,声音带着颤音跟身边的女儿说:“我刚才还跟你爸猜,会不会选《东方之珠》,没想到是这首——你小时候学这首歌的样子,我现在都记得。”女儿举着手机录视频,镜头里的代表团成员穿着红白相间的队服,有人跟着旋律轻轻点头,有人对着看台上的观众挥手,而背景音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哼起来,从零星的几句,到全场大合唱。
旁边一位来自澳门的游客端着奶茶站着,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早上在酒店还听这首歌来着!刚才听到的时候,整个人都‘嗡’地一下——不是因为歌好听,是突然想起去年跟爸妈在珠海吃早茶的样子,想起小时候在澳门小学学这首歌的课文,那种‘原来我们都一样’的感觉,太戳人了。”而站在通道口的香港记者也凑过来搭话:“我采访了代表团的礼仪,她说彩排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当场就红了眼——‘不是提前安排的情绪,是听到旋律就忍不住’。”
最让我难忘的是看台上的白发爷爷,他拄着拐杖,跟着旋律一下下拍着腿,眼角泛着光:“我1958年在广州读中学,第一节音乐课学的就是这首歌。后来去香港做生意,再后来退休回深圳,走了大半生,这首歌的调调从来没忘过。今天看到粤港澳的孩子们一起踏着这首歌进来,就觉得——不管走多远,我们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发的。”
其实入场式的BGM有上百首备选,为什么偏选《我和我的祖国》?答案就藏在现场的掌声里。当旋律响起的瞬间,没有“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的区别,只有“中国人”的共鸣:它是妈妈教你的第一首歌,是小学音乐课上全班一起唱的歌,是你在异国他乡听到会突然停下脚步的歌——它不是“选出来的BGM”,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情感开关”。
当粤港澳代表团走到场地中央,全场的歌声和掌声汇在一起,我突然懂了:所谓“破防”,从来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碰中了所有人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一首老歌,一个出场仪式,背后是十三亿人共同的“根”——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一样的血,我们的记忆里装着同一首歌,我们的终点,永远是“在一起”。
散场时,我听见旁边的年轻人跟朋友说:“刚才录的视频要发朋友圈,配文就写‘原来最动人的共鸣,从来都不用解释’。”风从场馆门口吹进来,带着秋天的桂花香,我摸着口袋里的国旗贴纸,突然觉得,今晚的风里,都飘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那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最温暖的“回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