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娃去幼儿园的路上,邻居张姐举着手机跟我吐槽:“昨天娃玩宝宝巴士儿歌,点了下开屏广告直接跳去一个穿得暴露的直播,吓得我赶紧关了——这软件不是给孩子用的吗?”

张姐的怒火,不是个例。这款占据无数家长手机桌面的“儿童启蒙神器”,因为开屏广告跳转低俗擦边直播的事儿,成了舆论里的“焦点差评户”。

事件发酵后,宝宝巴士的回应来得很快:“问题广告系第三方平台接入,已立即下架并整改。”可家长们不买账——有人在家长群里晒出截图:“上周也是‘第三方’,这次又‘第三方’,合着你们平台啥都不用管?”有人直接卸载了App:“不敢让娃碰了,谁知道下次跳什么。”

作为前电视台跑过法治线的记者,我特意翻了翻压箱底的法条:《广告法》明明白白写着,广告发布者要对内容负“审核义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严——给孩子用的产品,连“与教学无关的广告”都不能推,更别说低俗擦边的了。宝宝巴士作为“儿童向”产品的头部玩家,连“把好广告入口”这个最基本的底线都没守住?

更让家长崩溃的,是广告的“诱导设计”。我采访了三位用宝宝巴士的家长:有位妈妈说“开屏广告3秒倒计时,娃刚学会点屏幕,手一快就戳进去”;另一位爸爸吐槽“关闭按钮藏在角落,比指甲盖还小,我有时候都得找两秒”——这不就是明摆着“欺负孩子手快、家长眼慢”吗?

其实,宝宝巴士的“广告依赖症”早有苗头。有行业数据显示,部分儿童App的广告收入占比能达到40%以上——为了赚快钱,把“儿童安全”当成了可以妥协的“成本”,这样的“商业模式”,真的配得上“儿童启蒙”这四个字吗?

我想起去年采访儿童网络安全专家时,对方说的一句话:“儿童产品的核心是‘保护’,不是‘变现’。如果企业把广告收入放在孩子前面,再‘整改’也只是‘贴补丁’,不是‘治根’。”

宝宝巴士的道歉,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把“儿童优先”刻进企业的骨头里——别让“第三方”成了遮挡责任的“挡箭牌”,别让家长的“放心”变成“寒心”。毕竟,给孩子用的东西,容不得半点“侥幸”——你多守一道防线,孩子的网络世界就多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