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条视频时,我正啃着重庆小面——南京某法院的直播间里,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举着只红壳螃蟹,对着镜头说“这膏满得都要溢出来了”。评论区里一片“活久见”:“法官带货?我退出去又进来看三遍,确定没看错?”
这事很快在网上炸了。10月31日晚,南京高淳区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里,一场“司法变卖专场”把网友看懵了:不是拍房子拍车子,而是卖螃蟹?还是法官亲自“站台”?
11月1日上午,我联系上参与直播的执行局工作人员,才理清来龙去脉——这是帮一位“特殊”债务人卖货。“他做水产生意,欠了钱但从来没赖过,就是今年螃蟹行情不好,货压在库里变不了现。我们想,与其把螃蟹查封了低价拍卖,不如帮他直接卖给消费者,这样债务人能多赚点,还债更快,债权人也能早点拿到钱。”
为了这场直播,执行团队连着加了三天班:“下班之后去选蟹、搭直播间,对接快递的时候怕生鲜坏了,特意找了冷链。”直播时,法官没穿法袍,而是穿了法院的制式衬衫,一边翻螃蟹一边说“看这肚脐,发黑的才是好蟹”,像极了菜市场里的老摊主。有网友发弹幕“法官比我妈还会挑螃蟹”,工作人员笑着回应:“提前做了功课,怕说错丢法院的脸。”
最让网友在意的,是“钱到底去哪了”。工作人员明确说:“所有订单的钱都直接打进法院的专用账户,连债务人的手都不碰。等卖完了,我们会把钱分给债权人,一分一厘都算得清。”
网友的讨论分成了几派。有人觉得“新奇”:“我以为法院只会开听证会,没想到还会开直播间”;有人夸“有温度”:“之前看强制执行的新闻,总觉得有点冷,这次居然帮债务人找销路,像帮邻居忙似的”;也有人有点“担心”:“法院干这个会不会越界?有没有规矩?”直到看到“专账管理”“依法依规”的回应,不少人松了口气:“原来流程这么严,是我想多了。”
其实这不是高淳法院第一次“搞事情”。之前他们试过直播拍房子,但卖生鲜还是头一回。“我们也怕出错,所以每一步都查了执行规定,确保没违规。”工作人员说,直播结束时,后台已经收到几百个订单,“今天一早就开始打包,争取明天全发出去。”
有个网友的评论挺戳人:“法院不是‘抓老赖的机器’,是帮人解决问题的。”从举着判决书到举着螃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让诚信者有出路”的心思。这场“不按常理出牌”的直播,其实是把司法的“硬”和“软”揉到了一起——既守住了法律的底线,又给了愿意还债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
现在再看直播间的回放,法官举着螃蟹说“大家放心拍,有问题找法院”,底下的弹幕刷着“已拍”“支持”。突然觉得,所谓“司法温度”,可能就是这样——不是冷冰冰的判决,而是蹲下来帮人解决“螃蟹卖不出去”的小事。毕竟,让债务结清的方式,从来都不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