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一起“动孩子钱”的官司,把“监护人的边界”这事聊进了不少家长的朋友圈——爸爸悄悄取走孩子名下7万存款,结果被法院判决“全额返还”,这事里的法理和人情,让不少人跟着“掰扯”。
事情得从小宇的“成长基金”说起。小宇爸妈李某和张某2025年2月刚离婚,孩子跟着妈妈过。早在小宇一岁时,爷爷就把6万块存进了他的定期账户——这是老人给孙子的“周岁礼”,想着等孩子大了读书、创业用。可离婚没俩月,爸爸张某直接跑到银行,把这笔钱连本带利7万多全取走了。
妈妈李某急了,代小宇把爸爸告上法庭。张某的理由挺直接:“这钱是我爸的!”他说爷爷当年是为了拆分大额理财才用小宇的名字,现在爷爷要用钱,自己只是“帮父亲取回”。但李某不认可:“爷爷明明白白是给孩子的,存单写的是小宇的名字,怎么就成借名了?”
法院的判决没绕弯子:监护人除了为孩子利益,不能动孩子的钱。张某取走的7万,既没花在小宇的学费、医疗费上,也没用于他的生活开支,完全是“擅自处分被监护人财产”。最终判张某10日内全额返还,逾期还要加倍付利息。
这事传到网上,评论区的讨论挺“多元”:有人替张某“惋惜”,说“说不定是爷爷真有难处,爸爸也是没办法”;有人立刻反驳“有难处可以商量,偷偷动孩子的钱就是违法”;还有爷爷辈的网友赶紧翻自己的存单:“我给孙子存的钱,得赶紧补个赠与协议,免得以后扯不清”;更多家长则跟着“敲警钟”:“原来孩子的钱不是‘家长的钱’,法律给的‘保护罩’,真得守好。”
其实这案子的“点”,从来不是7万块的多少,而是给所有监护人提了个醒——孩子的财产是法律赋予的“专属权”,哪怕是亲爸亲妈,也不能越界。就像有网友说的:“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守住‘不能动他钱’的底线——毕竟,我们要教孩子的,不只是怎么赚钱,还有怎么守好自己的权益。”
说到底,这纸判决判的不是“亲情”,是“规则”——父母的爱,得装在法律的框子里,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