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全运会乒乓球男单1/16决赛的比分牌,让现场观众和屏幕前的球迷都忍不住揉了揉眼睛——国乒主力、世界排名第6的梁靖崑,以1-4的分输给了22岁的小将於何一,止步32强。这场“以弱胜强”的冷门,把“全运会无弱旅”的定律,又一次推到了舆论前台。

比赛的进程比结果更让人意外:首局梁靖崑就陷入被动,发球失误、回球出界的次数比平时多了一倍,6-11先丢一局;第二局他试图通过节奏变化找回状态,但於何一的“拼劲”更足——不管是接发球抢攻还是相持球,都打得更果断,7-11再输一局;第三局梁靖崑终于“醒过来”,用反手拧拉连续得分,11-9扳回一城,让现场响起了久违的欢呼;可第四局他又突然“掉链子”,3-11惨败;最关键的决胜局,双方咬到13平,於何一抓住梁靖崑的一个中路回球失误,连得两分,15-13锁定胜局。整个过程不到40分钟,赛场的氛围从“梁靖崑稳晋级”变成“於何一创造惊喜”,像坐了一趟过山车。

赛后的混合采访区,於何一的反应比比赛更“接地气”——他攥着话筒,耳朵尖还红着:“我真没想过能赢,上场前教练就跟我说‘放开打,你没包袱’。”这个从山东队出来的小将,平时在国乒队里不算最受关注的,但这场球他“拼”得毫无保留:“对面是世界前10的选手,我没什么可输的,就想着把平时练的东西打出来,比平时紧张一点,但更多是想‘冲’他。”

球迷的讨论很快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有人替梁靖崑可惜,“最近他的状态好像一直有点起伏,全运会的压力太大了”;有人为於何一鼓掌,“小将敢打敢拼,这种‘无压力作战’反而能爆冷”;还有人翻出过往的例子,“上届全运会也有主力输小将,这就是乒乓球的魅力——不管你是谁,站在球台边都得从零开始”。

下一轮,於何一将对阵周恺——另一位同样擅长“拼”的选手。这场“黑马之间的对决”,说不定又会给全运会添上一笔“意外”。而梁靖崑的出局,也让不少人想起:竞技体育最动人的从来不是“稳赢”,而是“谁都有机会赢”——就像於何一说的,“没想过赢,反而能拼出机会”。

这场冷门,不是“梁靖崑不行了”,而是“於何一拼出来了”;不是“主力失常”,而是“小将敢冲”。全运会的乒乓球赛场,从来都是“新人的舞台”——毕竟,乒乓球的本来就是靠“拼”出来的。

梁靖崑爆冷出局止步全运会男单32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