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福建宁德一起新生儿转运事故的通报,让不少家长捏了把汗——刚经历分娩的产妇、凌晨转运的新生儿、没锁牢的推车护栏,这些碎片拼出的“意外”,最终以孩子骨折、相关人员停职收尾。
事情要从10月30日凌晨说起。林先生的妻子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完成分娩,产房观察两小时后,护工推着母子俩往病房走。走到产房门口时,护工松开推车护栏去开门——没想到护栏突然完全打开,裹着被子的新生儿直接摔在地上。“当时就一个护士过来看了眼,说先回病房观察。”林先生说,直到早上7点孩子不肯喝奶,他们才急着找医生做检查:右顶骨骨折、右顶部头皮血肿、少量硬膜外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院方甚至下了病重通知单。
更让夫妻二人震惊的是“身份真相”——当天下午第三方物业人员来慰问,他们才知道,送自己回病房的护工不是医院员工,而是福建朗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派遣人员。“我们一直以为是医院的护工,结果是外包的,这操作流程谁教的?”林先生的质疑里,藏着所有家长的后怕。
31日,医院终于给出回应:相关人员已停职,市卫健系统和医院都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但“相关人员”具体是谁、护工有没有经过新生儿转运培训、医院对第三方人员的管理有没有漏洞,这些问题还没答案。记者查询发现,涉事医院的业务范围包括医疗护理、临床教学,理论上转运新生儿这样的“高危环节”,应该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护栏未锁就开门,显然是流程里的“大漏洞”。
目前最让人安心的消息是,新生儿生命体征已经平稳,进食也恢复了正常。但这起事故留下的问号,远不止“谁该负责”这么简单:医院外包服务的资质审核有没有到位?转运环节的双人核对制度有没有落实?家长的知情权,是不是该在“外包”时就说清楚?
对于刚成为父母的人来说,孩子从产房到病房的这段路,本应该是“最安全的路程”。可这起事故里,没锁牢的护栏、没说清的身份、没到位的检查,每一环都在挑战家长的信任。近年来医院外包服务的监管问题屡被提及,希望这次的调查能给出明确结果——毕竟,新生儿的安全,容不得“外包”的马虎,更容不得流程的缺位。
说到底,家长要的不是“停职”的通报,是“不会再发生”的承诺。而这份承诺,得靠每一个环节的“不偷懒”、每一次管理的“不含糊”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