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中心舞台剧场 1961年建于华盛顿。是现代剧场中较早采用观众席从四面围绕舞台的剧场,影响广泛。剧场设计师是海瑞·魏斯。剧场的中心舞台长10.97米,宽9.14米,舞台平面低于前排观众席位0.15米,舞台台板均为活板。大坡度的观众席环绕着舞台。由于观众席有4个方向,大大缩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 纽约市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1966年建成。全部建筑由大都会歌剧院、纽约州立剧场、爱乐音乐厅、维维恩.彼欧蒙特剧场、演出艺术图书博物馆、朱利亚德学院及露天舞台等组成,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大都会歌剧院是艺术中心中最重要的演出场所,规模庞大,观众席设有5层包厢,共容观众3788人。它是目前世界上设备最完善、声响效果最佳的剧院之一。维维恩.彼欧蒙特剧场是专用的话剧剧场,它与演出艺术图书博物馆同在一幢建筑内。纽约州立剧场是专门演出轻歌剧及芭蕾舞剧的剧场。 普罗文斯顿剧社 1915年由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作家在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组成的一个非商业性的戏剧团体。它旨在打破当时操纵在纽约百老汇几个资本家手中的商业化组织戏剧辛迪加对戏剧的垄断,而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剧社最初在避暑别墅的阳台上演剧。1916年把一处码头仓库改为可容200名观众的码头剧院,首演了E.奥尼尔的《东航加的夫》,接着陆续上演他的其他许多独幕剧,从而使奥尼尔走上了剧作家的道路。1917年,该剧社移到纽约格林威治村。此剧社主要发起人是小说家和戏剧家G.K.库克和S.格拉斯佩尔夫妇。他们坚持上演艺术性较强的严肃戏剧,因而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同他们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B.奥尼尔、R.埃德蒙特.琼斯和K.麦克高温3人。他们自1923-1929年在剧社中被称为“三执政”。奥尼尔的《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帝》等都曾由此剧社演出。剧社于1922年因内部分歧解散后,1923年重组并改名为实验剧院,仍由“三执政”指导,使它更趋向于职业化。1925年,剧社内部再次分裂,又进行改组。由于演出费用不断上涨和工会问题而使该剧社陷入困境。勉强维持到1929年而告解散。普罗文斯顿剧社和华盛顿广场剧社是美国在20世纪前10年中期到30年代兴起的小剧场运动当中的最重要的两个剧团,在促进美国严肃戏剧的发展上起过作用。 同仁剧院 1919年在纽约成立的实行预约订票制的戏剧团体。创建者为美国剧作家劳伦斯.兰纳、导演菲利浦.穆勒和舞台设计家L.西蒙森等。宗旨是上演一般商业化剧场不愿上演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同仁剧院继1919年4月19日首演西班牙剧作家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的社会讽刺喜剧《利害关系》失败后,以演爱尔兰作家约翰.欧文的自然主义戏剧《约翰.费格逊》获得成功,到1920年已招有3万名预约订票者。1925年,该院已成为拥有朗特和芳丹、杜德莱.狄格斯、海伦.韦斯特莱等10名著名演员的一流剧院,并在第52街有了自己设计的剧场。20—30年代是剧院在艺术上的鼎盛时期,上演剧目多是欧美名家的作品。进入30年代以来,剧院的上演剧目转向音乐剧。1931年上演了由考夫曼和莫里.赖斯金德作词的《我歌唱你》;1935年首演了《波基和佩斯》;1945年演出了《俄克拉荷马》与根据《利里欧姆》改编的《狂欢》。40年代和50年代,把注意力转向广播剧和电视剧。 百老汇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自19世纪中叶起,百老汇剧院逐渐增多而使这条大街灯火辉煌,获得了“伟大的白色大道”之称。20世纪初,百老汇剧院约有20多家,1925年百老汇的剧院曾多达80家,由于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至1980年只剩下40家,在1927—1928年度的演出季节,百老汇上演的剧目多达280出,但在70年代已降为50出左右。百老汇上演各种样式的戏剧,主要以豪华壮观、有歌有舞、场面宏大的音乐剧招徕观众。这种音乐歌舞剧已成为美国特有的剧种和百老汇的命脉。美国剧联于1946年以美国著名女演员兼导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设立了托尼奖,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每年颁发19项给百老汇戏剧,有最佳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音乐剧本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最佳音乐剧总诺奖、最佳音乐剧歌词奖、最佳音乐剧舞蹈编导奖、最佳音乐剧男女演员奖、最佳舞美设计奖、最佳灯光设计奖、最佳音乐剧男女配角奖、最佳重演剧目奖和特别奖。当前,此奖在美国剧院和演出人联盟以及美国剧联的领导下,由12位剧评家和学者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最后由戏剧艺术家组织的600多名成员投票表决得出,获奖者只领取金质奖章,无奖金。 外百老汇是指纽约商业性戏剧中心之外的戏剧活动,多半由一些剧团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剧院或租用的旧厅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纪初就曾以先锋派姿态出现,主要特征是以较低成本进行戏剧实验,并为百老汇不加赏识的戏剧工作者提供演出机会。两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汇剧院都成立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华盛顿广场剧院,演出一些为商业性剧院忽视而具有艺术价值的戏剧,后于1919年演变成同仁剧院,在提高美国戏剧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罗文斯顿剧社,由华盛顿广场剧院的一些成员于1915年在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建立,旨在“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跃了十几年,尤以首先演出E.奥尼尔的剧作而闻名。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外百老汇曾是上演工人戏剧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剧作的场所,其中最知名的剧团是加.哥里利克的集体剧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百老汇不仅上演新剧目,也复演百老汇演出失败的剧目,而且勇于在导、表演和演出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外百老汇运动。60年代,外百老汇每年约上演80多个剧目,包括古典剧、严肃剧、喜剧、实验剧和歌舞剧等各种流派的戏剧作品。但是外百老汇在60年代后也渐趋商业化,演出费用不断上涨。一些年轻剧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馆、酒吧、顶楼或教堂以极低成本演出更加新颖的实验剧。这种趋势发展迅速,到1972年已有30多个剧组成立了一个外百老汇联合会,从而又出现了一个外外百老汇运动。外外百老汇的主要创建人是G.西诺和E.斯图尔特。西诺自1958年起把他的咖啡馆提供给诗人、音乐家、演员等艺术家,使他们能把自己的创作呈现在顾客面前。西诺因此而被誉为“外外百老汇之父”。E.斯图尔特所开设的拉妈妈咖啡馆,从1962年起便不断上演新戏,因此她被誉扩‘外外百老汇之母”。到70年代中期,外外百老汇已有78个主要剧组,每年约演出630余场节目。 百老汇自60年代中期起因演出成本增高,票价上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以及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逐渐打破了以往百老汇对戏剧演出的垄断地位。百老汇的演出商为了牟利,也常把别处已上演成功的剧目搬来上演,渐渐成为美国戏剧的一个展览窗口,展示美国各地出现的成功剧目。 拉妈妈实验戏剧俱乐部 20世纪印年代后,纽约原与百老汇商业戏剧相对抗的外百老汇戏剧也渐趋商业化,演出费用不断上涨,于是一些新剧作家便另辟路径,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酒吧、顶楼、地下室或教堂以更低的成本演出各种更为新颖的实验剧,由此产生了外外百老汇运动。这项运动的主要创始入之一是爱伦.斯图尔特。她是一位黑人妇女,原是服装设计师,1962年同剧作家保罗.福斯特合作,在曼哈顿东区第九街租了一处地下室,内设25个座位,上演新剧作家的戏剧。次年,她在第二大道开设了一家拉妈妈咖啡馆,内设74个座位,1965年上演的莫瑞.希斯格尔的《打字员》和1966年上演的L.威尔逊的《爱尔德里奇的白霜》获得公众的好评。19历年,剧作家场姆.奥霍根率领拉妈妈咖啡馆演员赴欧洲轮回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被誉为“新美国戏剧”,由此而获得国际声誉。斯图尔特在这段期间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新剧作家,1970年,拉妈妈咖啡馆改名为拉妈妈实验戏剧俱乐部,移至东区第四街一座新整修的大楼,内设两座剧场,由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组织。美国《绅士》杂志把爱伦.斯图尔特列为世界最重要的百名妇女之一,她也被称为“外外百老汇之母”。爱伦.斯因尔特的实验戏剧俱乐部至今仍是美国一些希望在创作、导表演、舞美设计方面试行创新的戏剧艺术家向往的圣地。

美国纽约美国艺术展览馆

纽约艺术馆大道所在地

美国纽约大学详细地址的美国标准写法是:70 Washington Square South ,New York, NY, 10012。

纽约大学位于纽约市中心曼哈顿,那里是世界和美国的金融中心,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公园、第五大道商业区、洛克菲勒中心、百老汇剧院区、唐人街等都在这里。

纽约大学主要的校区位于华盛顿格林治村附近区域,以华盛顿广场为心脏,向外辐射分散,几乎遍布整个曼哈顿群岛。

纽约大学于183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188年历史,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属于国家一级大学,已被列为美国新常青藤大学之一,成为众多学子竞争追逐的世界名校。2018年USNEWS全美综合排名30名,2017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22名。

纽约大学所在的纽约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德逊河口,濒临大西洋,是美国和美洲最大的城市。全市由曼哈顿(Manhattan) 、布鲁克林(Brooklyn) 、皇后区(Queens) 、布朗克斯(Bronxs) 和斯塔滕岛(Staten Island) 五个区组成。1626 年荷兰人用 24 美元的物品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 年被英国人占领,取名纽约。1789年成为新独立的美国第一个首都和美国最大的城市。十九世纪开始,纽约向世界性大城市发展。至二十世纪初,纽约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与伦敦、巴黎齐名。

纽约艺术中心

在美国,代表舞台演艺事业最高水准有两个标志:林肯艺术中心和百老汇。它们都在纽约,但不同的是:林肯艺术中心代表的是艺术高水准,而百老汇则是成功商业演出的标杆。笔者在纽约短短6天游程中用了约3个多小时走访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林肯艺术中心。

笔者原本没想将此访林肯演艺中心的体验发博客上,但自见北京校友转发的一抨击某著名高校一博士论文专业水准后(该论文以析解美国一电影导演为内容,此链接附本文后),感觉如能让更多朋友了解美国当下的演艺事业概貌,或许这也是个开拓文化视野的小窗口。

在林肯中心的捐款名单上多为美国昔日财界的著名人物。其中洛克菲勒家族捐款额最高为1亿美元,为建造林肯中心的社会总捐款约4亿美元。林肯中心建成后,为支持这一不同于商业演出的,具有创意和探索精神的舞台艺术能够持续发展,美国政府特别给予多项减免税项的优惠。

该中心主体建筑分别是纽约州剧院、大都会歌剧院和爱弗莉费雪音乐厅三栋剧院。这其中纽约州剧院为纽约市芭蕾舞团的常驻表演地;大都会歌剧院是美国芭蕾舞团和大都会歌剧团的驻场地;爱弗莉费雪音乐厅是纽约爱乐乐团的表演场地。中心还每年举办艺术节,邀请最优秀的舞蹈、歌剧、戏剧、音乐会等节目在此演出图中可见,林肯中心的剧场在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上控制较严,这样在建筑总价就不会太高。这与我国当下的大型剧院建筑往往拥有庞大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但在建材使用上,林肯中心则大量采用贵重天然石材,花费不小。图为剧场工作人员正在将大型水晶吊灯放下做清洁工作。据说这一吊灯很贵重。从图中可见,建筑内楼梯和楼板结构轻盈,这应该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有控制造价的考虑。

除这三座剧场外,还有室外音乐厅、纽约演艺中心、纽约市图书馆·声像资料图书馆、电影院,和世界最顶尖的表演艺术学院:朱丽亚学院,来自世界各地学子为能获得该学院一学席而倍感骄傲。

听在纽约的朋友介绍说,学院教学以芭蕾为主,兼有音乐、声乐等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和演艺事业的快速发展,该学院现已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学生。我国演唱家也曾在林肯艺术中心的艾莉丝·塔利厅演出过。中心还有配套的餐厅、卖品部、道具制作中心和酒店等服务设施。

林肯中心不仅是演出剧场,还是个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感兴趣者可网上预约参观。笔者在纽约只待6天而要游览项目太多,故没法约参观。所以只能在中心开放空间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但感触颇多。

因为这里还是一个与演艺相关的研究、学习交流、道具与服装制作以及各种演艺文献的集藏地,较国内上海、北京等地演艺场馆管理现状,深感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现我国大城市已建起许多大型演艺场,就建筑体量而言不比林肯艺术中心差,但在功能开发和管理上,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1988年才落成的上海·宛平剧场竟在近日被拆平,说是翻新改建,浪费惊人!看看这1960年代建成的林肯中心还宛如新建筑一般!在西方传统的文化艺术分类中,戏剧、音乐的地位远比电影“高尚”。林肯中心的电影院被放在休闲餐饮区旁。图中是中心所属电影院的售票窗口和上映海报,左面电影海报上的6个当季新片中有已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敦刻尔克》影讯。 图片说明:一批批学生在林肯中心的讲解员带领下了解戏剧文化和演艺活动的情况···在资料馆的长廊里展示的是历年重要演艺作品中所采用的服装、人物造型、化妆设计、道具等创意设计小稿原件。这些展品都在形象生动地向人们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成功的演艺作品,离不开群体的智慧和合作。

用如今的眼光看联合国总部大楼,感觉其内饰和建筑规格都已太过简陋。特别是在参观过林肯中心与纽约图书馆等建筑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后记 :看过在京工作一位校友转发的下面这篇文章,感觉挺有意思。当下我国的影视艺术在取得许多成绩的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出现这样的专业论文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