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什么是冰晶画 冰晶画,是玻璃增值技术的一种。一块普通玻璃经核心技术加工,即可成为极具装饰、观赏价值的艺术玻璃。可以加工的范围包括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超白玻璃等各式玻璃。 冰晶画是核心技术应用于成像领域的绝妙结晶,将图片或影像进行全透、高清、高度保真和色彩还原的艺术处理,制作出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完美影像,画面绚丽不失清雅,生动不失精致,集观赏、装饰和较高收藏价值于一体,且应用范围极广,超凡脱俗、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问题二:冰晶画是什么? 冰晶画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冰晶画? 相信很多人在听到冰晶画这个词的时候,会误认为冰晶画是属于一种冰雕的艺术品。其实不然,冰晶画所属的品类是属于玻璃制品C艺术玻璃其中的一种。 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最全的关于冰晶画的信息,让大家全面去了解冰晶画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产品,冰晶画未来的市场如何?冰晶画的市场应用领域都有哪些? 一、冰晶画是什么? 冰晶画,一个新兴工艺产品,在09年推出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当问起冰晶画是什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摇头表示不知道。那么到底什么是冰晶画,冰晶画的技术工艺如何,冰晶画的市场如何,现在给大家做个详细的介绍! 冰 晶画,又名玻璃冰晶画,它是把照片和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璃运用水晶专用胶粘合到一起的。冰晶画技术简单,冰晶画制作设备投资小,适合前期制作资金不足的 朋友经营。冰晶画设备主要是固化箱,基本是手工操作,用胶把照片和玻璃粘合到一起,再把背面做下防水处理就可以了。制作快,效率高。因其成本低,投资小, 制作次品率低,形成了斯雅冰晶画生产基地。 二、冰晶画技术工艺: 冰 晶画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极为速度,由于市场比较广范,所以对于应用于冰晶画的主要材料――玻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冰晶画的由于可以提升品质的特性,安装安 放的场所也是五花八门。由于玻璃与生俱来的易碎性,防撞性差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会进行一些再加工。例如进行钢化、磨砂处理等等。那么在这些特种玻璃上制 作冰晶画具有很高的难度。而一些仿冒的冰晶画往往也会在这个问题上露出马脚。冰晶画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在各类特种玻璃上的进行制作。冰晶画技术也在 不断突破,各系列冰晶画的产品也会逐步推出。 三、冰晶画的设备: 冰晶画需要专业冰 晶画设备来制作。该设备属专利设备,是冰晶画设备中最主要的设备。而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所谓冰晶画打印机是一些公司借用冰晶画名义宣传的转 印机。利用该机器根本无法做出冰晶画。与市场现有的设备比较,现在市场上的玻璃印刷机主要是采用丝印技术印刷玻璃,成像颜色比较鲜艳,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但是色彩比较单一,一般只能印制简单图案。生产线投资成本非常高昂,占地面积需要数百平米。从这一点上来说,冰晶画设备是性价比是比较高的。在设备保密和 安全防扩方面,冰晶画设备在研发之初,就对核心部分进行了加密处理。尤其控制系统采用了不可逆的加工处理,即如果进行专业的反向工程操作,保护装置会自动 启动。所以冰晶画设备不能被仿制,这也是至今没有在市场上发现仿制设备的原因。就生产环境要求来说,单纯生产一般10平方米的场地即可,但如果生产场地和 经营店面在一起,一般推荐20平方米以上的场地。冰晶画设备在研发之初,即采取了模块化设备。并引进了最先进的B/S设计系统。设备运行效率高,维护非常 简便。而且设备环境无污染,完全可以在家中生产。 四、冰晶画应用领域: (因其成本低,制作效率高,成品高雅,被应用于多种领域) 1、影楼大幅面婚纱挂像。 2、大幅面个性家装画或大众化家装画。 3、大幅广告招牌。 4、家电配件的运用。如冰箱门、冰柜门等。 5、影视墙、床头壁画等。 6、家具门,如衣柜,壁橱,橱柜等。 7、家装移门,屏风,隔断等。 五:冰晶画品牌价值: 冰 晶画推出时间不长,但已经逐渐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从市场方面来看来看冰晶画系列产品线已经逐步形成,而且随着市场对冰晶画认知度的提高,产品线的划分 也越来越细。冰晶画系列产品涵盖装饰行业的各个市场面,市场可谓无限广阔。引进项目的客户反映,引进了冰晶画工坊后,因......>> 问题三:冰晶画有什么原理 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冰晶画所谓冰晶画的原理就是用冰晶画设备--新一代气旋式强化光波炉,通过这个设备一系列的加工,就可以制造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冰晶画了,首先我们采用打印介质面朝下的上胶方式,这样更容易使胶水均匀,然后通过传送带在用气旋式冷裱机加工一下,最后的一步用紫外线固化,根据产品定制一定的时间来固化,这样就可以了,冰晶画相对别的比如说立体画来说容易多了,其原因来说还是因为他的操作比较简单,容易学会,这种冰晶画现在最适合室内装修,在房里装个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是自己的照片,整个室内的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也可以更近一步的烘托出家的温馨!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不同的地方,只要有墙的地方就有画,比如说在一些品牌的商业店铺,橱窗、柜台、展台、展柜等展览展示场所,都在为寻找一种特色的橱窗而烦恼,所以冰晶画凭借自己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各种行业,为了产品的吸引力,持续提高企业的形象,不断寻找自己的特色,而冰晶画的优美,大气正好迎合了商家的需求,所以说冰晶画的市场一触即发!现在创视影像自主开发设计的冰晶画设备----新一代气旋式强化光波炉正式上线啦,抓住这个机会,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财富,我们现在为了回报新老客户开始赠送立体技术培训 问题四:冰晶画的图片用的是什么材质 冰晶画的图片所用材质有很多,它是根据你所要出的效果和工艺来决定的。例如全透、半透、金蚕丝等等几十种工艺。 问题五:什么是冰晶冰晶画的冰晶是什么成份?类似玻璃吗? 简单的说冰晶画是通过渗透技术融入到玻璃里的。也有披诩际醮理,把图像做到玻璃里的效果和工艺多达上百种。目前国内叫得响的有两个单位。一个是哥凡尼在济南,一个是万人迷冰晶画在北京,两家的型式不一。哥凡尼的营销理念是店招。也就是广招天下客。万人迷冰晶画走的是实体路线,以生产销售为主的营销售理念。即一个就是批。两个就是团的原则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这就叫冰晶画。艺术玻璃,是通过传统的工艺手工辅助雕刻设备在玻璃上刻画。工艺称绝。是一项很高雅的艺术。画质摸上去有手感的。怎么样。能理解了吧 问题六:冰晶画和其它的玻璃画有什么区别? 玻雕画是通过玻璃的特殊性选用手工精雕细磨。 冰晶画是通过渗透技术融入到玻璃里的。艺术玻璃,是通过传统的工艺手工辅助雕刻设备在玻璃上刻画。 冰晶画,是玻璃增值技术的一种。一块普通玻璃经核心技术加工,即可成为极具装饰、观赏价值的艺术玻璃。可以加工的范围包括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超白玻璃等各式玻璃。 艺术玻璃是以彩色艺术玻璃为载体,具体地说北京蒂凡世家彩色艺术玻璃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形象反映,同时也是艺术家们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加上一些工艺美术手法使现实、情感和理想得到再现,再结合想象力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的一种物品。 问题七:冰晶画跟水晶画有什么不同。 冰晶画和水晶画的区别在于冰晶面是玻璃,水晶面不是玻璃,工艺上也有很大区别,不过效果都是一样,比较通透。 问题八:制作冰晶画需要什么原材料 材料:玻璃(可以加工的玻璃范围包括平板玻璃、浮法玻璃、钢化玻璃、超白玻璃等),玻璃打印机或专门的冰晶画设备,打印好的图片 冰晶画制作技术主要分两种: 1.手动操作:基本不需要设备,通常用于制作小型冰晶画如相册封面或冰晶画小摆件。方法是在玻璃上涂胶,然后铺上打印好的图片,用刮板排除气泡,然后在太阳光下固化或者用高压汞灯固化,用太阳光固化时间较长,用高压汞灯通常只需要1分钟左右。 2.使用冰晶画设备--气旋式强化光波炉,通常制作幅面较大的冰晶画如玻璃移门、屏风、、婚纱照等。在打印好的画面上涂胶,然后把玻璃放到画面上,简单对位后,通过冷裱机排除气泡,移动过程采用传送带制动,在密闭灯箱内固化。此法制作效率高,消除气泡问题车堵,减少了胶污染,不产生光污染。 参考:blog.sina/s/blog_4a4a511d0102dwxq以及docin/p-634130953 其他资料可移步百度贴吧-冰晶画吧。 问题九:在中国冰晶画是什么开始的 冰晶画是中国传承文化与现代玻璃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在近十年内开始在中国装修、广告等行业内普遍运用。具体的研发并开始使用的时间无法了解

装置艺术展览2023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2023在武汉举行。

第三届武汉大艺博展期为3月21日-3月26日,为期6天,展览地点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火星潮流艺术特展将在3月24日-3月26日与大艺博同场举办,为期3天,展览地点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二层。
本届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由大艺博、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湖北省楚商联合会共同主办, 秉持推动中国青年创新力量成长及助力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的两大初衷。火星潮流艺术特展则规划有独立单元和国际专区两大版块,内容涵盖潮流绘画、潮流装置、绘本插画、街头涂鸦、原创潮玩、数字场频、AI互动等多元化创意内容。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项目和形式:
展演活动的项目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类、“我和大艺展”征文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五类。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设计、微电影;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艺术表演节目、艺术作品、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我和大艺展”征文的具体要求见附件。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另文通知。
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展览
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

作品名:十六只鸟
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 无定型机器人作坊 (美国)
材料: 机器人装置
作为第一个“无定型机器人作坊”膨胀技术的多重雕塑装置,“鸟儿们”通过对动作、图像、比例和声音的研究体现出对生命循环的沉思。十六个巨大的白色编织物好像是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鸟,又像是一只蝙蝠柔软而无生气的萎缩残骸,或者是经过时间侵蚀的棱纹建筑物遗迹。当参观者走近,这些枯萎无生气的东西就会逐渐充气膨胀,加长变大为锥形,舒展成优美丰满的羽翼。
它们的固定旅程是:由伺服机控制的空气囊鼓动产生缓慢而优雅的拍打动作。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动作形成一种持续而有节奏的微风声。在短暂的飞行后,这些鸟儿走到了它们生命的尽头,从其顶端开始放气,萎缩成原来的状态。
《十六只鸟》的艺术家来自美国。他拥有一头乱发并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思考作品。
如果读者中有曾经在美术馆看过这个作品的话,会搞不清楚为什么作品名称是《十六只鸟》,但是现场只有十五只鸟,另外那只鸟在展厅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踪影。关于这个作品最有趣的一个幕后话题是,其中一只鸟在运往中国的路途中神秘消失。
最具未来感的作品
作品名: 行走的头
艺术家:Stelarc (澳大利亚)
材料:机器人系统
这是一个直径为2米的自控交互式行走机器人。它有六条腿,垂直安装在其底盘上的液晶显示屏由计算机成像显示出人头像,象征“头脑”。头脑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以配合所显示的头像动画。机器人带有超声波扫描传感器,可以感知是否有人从它前面经过。无人经过时,它会坐在原地不动。一旦有人进入展示空间,它就会站起来,从预排程序库中调出一些动作指令进行几分钟舞蹈表演,然后停下来直到再有人经过。机器人活动的舞台直径约为4-5米,其传感系统会探测它是否已接近舞台边缘,使它及时退回转向。这是一个真实-虚拟并存的系统,其机械腿的动作是真实动作,而其显示屏中面部表情的点头、转动、倾斜、眨眼等则是虚拟动作。通过压缩空气的旋律和机械声音,行走的头也可以发声。该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三维模型来驱动,由运动图像菜单来控制其具体动作。整个机器人是以压缩气作用作为运转动力的。
《行走的头》的创作者,艺术家Stelarc,也是媒体报道的《六腿机器人让您开眼界 》的创作者,向我们展示他的另一件作品《手臂上的耳朵》,这个耳朵内部装有蓝牙耳机,可以“听到”我们的对话。
最具神话色彩的作品
作品名: 铁床贼之路
艺术家:让.迈克尔.布鲁约尔 (法国)
材料: 电子机械床装置
(达玛斯忒斯(Damastes)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强盗,外号铁床贼;)
“铁床贼之路”是一件雕塑作品,由21架白色的医用床及悬挂在其上面的21根荧光日光灯管组成。这些床在计算机的设定和同步操作下处于一种永远舞动的状态。它们在表演一场芭蕾舞剧。
每张床都配有一个剪式千斤顶,使床的垂直运动幅度能从距地面38厘米到81厘米。床的上面还装有控制位置的机动装置,可以使床垫某一部分的旋转角度达到0-70度。其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完成。
这21张床由一个个人计算机的数码音响系统连接在一起。计算机可发布并同步其运动程序指令。床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从而上演着场面宏大的芭蕾舞。床下面的格架在舞动中发出变化多端的吱吱声,恰好组成了这场芭蕾舞的配乐。
“铁床贼之路”所安置的房间将全部铺满厚厚一层枯萎的叶片,并通过定时喷雾来保持其湿润和芳香。除了其审美意义和隐喻性之外,这些叶片也能遮盖住每张床下的电路控制系统。
根据装置展出的空间条件,床可以摆成一行、一圈或是其他队列形式,但总是严谨而有规则地连接在一起(床间距根据其条件限制可以在90-115厘米的范围内)。
床上配有床垫、枕头、床单、枕套以及白色的毯子。
荧光灯管悬挂在每张床中心上方2.10米处。它们和床一样按照非常精确地方式排列。
最富情感的作品
作品名:因缘
艺术家:昆特·亨特斯莱格尔 (奥地利/美国)
材料: 沉浸式虚拟现实装置
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一个渐变的视听装置。作品呈非线性展开,冥想的宁静紧随着混乱与骚动。看似不适且颤抖晃动着的三维人形悬浮在空间内,彰显出这个装置的活力,其运动制造出一种嗡嗡作响的声音效果。这些三维人形像木偶一样悬挂在绳子上,在注入亲切而又暧昧的人类生活意识之后,它们就像傀儡一样在绳子上乱舞。
“因缘”(Karma)一词恰好也是多人电脑游戏“虚拟竞技场”中一个物理仿真体的名字。“虚拟竞技场”或是“三维实时装置”中的“因缘”都描述了对重力或动能力等物理法则的模仿。
在“因缘”/细胞中,三维人形的运动和动作由一个附加的声音软件合成,它们在空中合成一条动态声轨。在多个人形构成的交响乐队中,每个人形都是其中的一个乐器,他们各自的“运动和情感”变化,形成了多层音效空间。无论是三维人形动态的实时组合还是其音效建构,在艺术家为它们设定的脚本内,都能够展开变化万千的情感表达。
最拓展视听的作品
作品名:声音绘画
艺术家:金基哲 (韩国)
材料: 互动装置
声音是作品中的要素。由于声音无法被观察到,它作用于大脑不同于视觉感受的部分,通过作品,艺术家在寻找一种方式“看”声音。想法源自佛教的《莲花经》 。
原意是说:当我们正在遭受苦难,我们讲avalokitevara菩萨的名字,他便可以听到,并帮助我们达到涅槃。艺术家从2001年开始试图所做的作品皆具有“观音”的含义。这种风格的作品创作告诉我们菩萨的名字。 avalokitevara菩萨的名字翻译成韩文是kwan eum ,意思是“观音”。
声音绘画
通过思考为何我们不能描画声音、怎样才能描画声音,艺术家的答案原来是如此的近在眼前:铅笔和电阻器是同样的工具,那意味着只需赋予铅笔以电阻器的功能。声音是纯正的正弦波,声音并不酷,但可以感受到这种原始的真实感……
最全球化的作品
作品名:地书
艺术家:徐冰 (中国)
材料: 互动装置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被卷入当代生活,就可以读懂它。通过这本书的“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观众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转换为标识的对话
在艺术家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创作开始,称它为“天书”,因为世上没人能读懂;用这套“标识语言”,艺术家又写了一本让说任何语言的人都能够读懂的书——《地书》。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地书》的作者,艺术家徐冰和助手在电脑前观看标识语言的对话
最铭记于心的作品
作品名:不朽的使命—石棺
艺术家:etoy 小组 (瑞士及其他多国)
材料: 集装箱,发光二极管装置
这是网络艺术先驱etoy小组的最新作品,并宣称是信息技术数字时代的后生命崇拜。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就在不断推进,涉及有关存在的主题,诸如守恒与失忆,未来、现在和过去,以及生命和死亡。作品大胆地将这些主题植入数字交流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不朽的使命—石棺
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所选择的“飞行员”在肉体死亡后仍能够在时空旅行中得到永生。在“奥秘胶囊”中存有飞行员的综合信息数字化肖像,从而使他们虽死犹生。肖像由多种元素组成:附加了诸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和法律关系等标准信息,还有遗嘱、合同等法律文件。更进一步的信息深入洞察到“飞行员”的生活:他(她)的传记、消费模式、社会关系网图示。作品的可视部分包括多种数字照片:“飞行员”本人各时期的生活照、亲友照片、以及360º扫描的全息肖像,还有录影胶片及会面场景。这些信息中也有音频部分,诸如本人的声音采样、亲友的声音、最喜欢的音乐等等。而根据发送时间表进行讯息储存等内容也包括在这个计划之内。如果“飞行员”本人希望的话,甚至还可以储存他们的骨灰。
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许无政府主义的音调,且忽略了目录或论文等固有程式——但这具情感飞行器仍然会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不朽的使命—石棺》刚刚运至美术馆前广场
最令人驻足的作品
作品名:接触我
艺术家:blendid 创作团队 (荷兰)
材料: 互动装置
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个互动装置,创造出个人图像,并且将其展示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中。装置的尺寸可以变化,从而记录并且展示完整的人体尺度。在互动中,参与者将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其他物体与磨砂玻璃表面接触,互动的结果是玻璃板会留下某些烙印,继而创造出图象。图像会作为玻璃板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在没有其他互动的情况下展出一段时间,供大家参观。
《触摸我》的艺术家投入的在自己的作品前留下影像
参与者从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而他们所创造的额外印记还会被永久保留下来,作为作品的一个部分。
最亲密的作品
作品名:亲密的交流
艺术家:Transmute (澳大利亚)
材料: 互动/远程通信/机器人装置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式交互装置,可以使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同时以身体动作互相交流。每个参与者需要使用一种叫做“身体板”的物理界面。通过在这个“巧妙的家具”上轻轻移动他们的身体,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亲密交流”。由数字肖像、多波段声音和触觉反馈所创造的“世界”就这样在“亲密交流”的影响下展开。
《亲密的交流》的艺术家们在布展现场有序的分工合作
尽管参与者身处异地,不能直接看到或听到对方,但这种共享体验可以使他们逐渐形成相互间感官的亲密关系。在作品生态系统中,参与者被聚焦于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焦点上。
最亲近大师的作品
作品名: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
艺术家:缪晓春 (中国)
材料: DVD投影,全境灯箱装置
绘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蓝色背景上分布着一系列如群星闪烁般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是十分少见:飞动的天使和十二门徒环绕着极具古典美的耶稣。画的前景上并没有突出宗教气息;相反,米开朗琪罗着力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动态,彰显出其艺术大师的风范。
新媒体艺术作品《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正在布展
缪晓春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据自己的身体创作了电脑雕像,并以其置换米开朗琪罗画作中的所有人物。他严格遵循原作中的视觉结构,在虚拟空间中安排这些替身。通过娴熟地运用数字技术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开了五个不同的透视点。这一技术使艺术家能像游客一样在作品中漫步。通过探索“绘画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壁画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从而为观众提供得以窥探此中奥秘的视角。
最有趣的作品
作品名:生动的厨房
艺术家:Stefan Doepner, Jan Cummerow (德国)
材料: MIDI驱动系统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构成。我们使用这些“黑盒子”比用最简单的工具,如铅笔或锤子更顺手。技术开发的复杂性,机械和电子的日常设备并没有进入我们的观感。在系统的背后,创造过程和条件,是没有透明度的。这个论题贯穿于发展和发明应为我们服务,让我们使用的设备简单、有效。
“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提供观众探讨他/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动化和生活义务的机会:在瞬间内平凡的环境会产生审美的情感。作品通过将一个标准化的厨房配备无所不有的设备和工具,所有设备运作到一定程度,厨房家具及家居物品便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使他们自己诗意的发出声响,而且不断强化好像要脱离其环境。但是它们的功能并非是通过使用来产生,它们有自身的活力。有如一个乐队,厨房设备、工具和箱子、椅子、桌子有节奏的跳跃。然后它们的动作逐渐放慢,灯光变暗。
最晕眩的作品
作品名:你在哪里?360度全景
艺术家: 卢克·库彻斯恩 (加拿大)
材料:实时三维控制系统装置
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沉浸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等级0的时候,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犹如航海时用XYZ三个坐标定位。处在等级 1的时候,世界变成了一个混合体,充满了图片、声音、文章以及作品创作者的物品。当到达 2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分子”化的世界,各种物体都变成了微粒,自然构成的光影组合而成了世界,让人回想起19世纪印象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孕育了抽象主义的雏形。当继续上升至等级 3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庄严的山川幽谷的风景,充满了18世纪独特的绘画思维格调。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如果启动的话),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 在这个作品中,主体(演员、观众、参与者)控制了自身的状态:他/她的位置、他/她的行走路径以及速度,或许会更为有趣的是,可以决定他/她将在哪个等级中“生存”。
最好玩的作品
作品名:飞艇攻击
艺术家:知识机器人研究小组 (瑞士)
材料: 互动装置
“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表述的是在一个假想的关押地点,嫌疑人的公民权利或其战俘的法律地位被悬滞。在互动装置中,克里斯蒂安·胡伯勒,亚历山大·塔查塞克和伊冯·威廉共同创造了一个无可名状的流动权力的随意空间。进入房间内,参与者被一群黑色气球环绕。银色飞艇徘徊在头上,非常脆弱并轻如鸿毛。飞艇装有一个具有方向感的照相机,不断向四处扫描。相机的程序设定为跟综距离最远的一个气球,但同时也对人身作出反应。回避飞艇的袭击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们尊重它脆弱的科技,不愿予以还击。这个不知疲倦的,被叫作 白色至上 的匿名攻击者,使人感到畏惧,有时亦颇为滑稽。
在这种让人感到压抑的环境中,一个匿名男声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赤身人/在此,亦不在此/白色至上”。它带有指挥的语气,第二个声音回答赤裸裸的强盗。通过这种方式,装置暗示囚犯被剥夺了一切权利时的地位,他们在这里 是非常真实的。但他们法律上的存在是被否认的不在场 。
房间还有电脑显示器敦促观众的介入。按下按钮逃脱指示是模糊的。艺术家利用软件代码作为创作媒介,设计并模拟数字行为,而不是人物或形象。程序不仅可以重新启动,还可以改变自身,使“白色至上”失去控制功能。如果有足够的观众采取主动,程序会引发打断男子独白第三个声音:“赤身人/在此,就在眼前”!结束赤身人的语言徘徊,白色主权的马达停止。
最数字时代的作品
作品名:信息漩涡
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德布朗德 (德国)
材料: LED 网络装置
以2000年在凯马博物馆参展的“矩阵”,2004年欧洲多媒体美术展的“词汇”,和2006年在格罗宁根·屈米博物馆的“意味”为基础。 作品由210 个带有各种图标的LED嵌板组成以展示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的表征,形成一个21米长3米高的大屏幕。
“信息漩涡”运用LED,使每个嵌板看似一个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动电子招牌的一个像素,文字和图标的混合创造出不停的对话并形成的叙事的一个场景。
最喧闹的作品
作品名:zgodlocator/version zII
艺术家:赫维戈·怀瑟 (奥地利)
材料: 电磁影像雕蒴
装置是根据计算机硬盘上的磁原理来组合带有磁性的金属微粒。这些微小的金属颗粒实际上是磨碎的电脑零件:电路板、硬盘驱动器、处理器、监察器屏幕,等等。这个磨碎的硬件沙尘被铺放在可以突然引发转变金属微粒的电磁格段上。他们产生磁刺激反应形成的奇异和突发性雕塑似的变形。这些颗粒看起来就像是黑色金属材料,如此美丽。观众还可以通过旋转表盘来改变产生的图案。颗粒状的计算机网格,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惊奇和不断变化的形状。不像电脑硬盘,zgodlocator/版zii并不关心长期存放文本或图像。它的主题是动态模式。如果有记忆,也是很短和随时变化的。在zgodlocator中,磁性成为一个存放处,并是操纵和处理信息原始形式的地方。作品的意图可能是强调发生在一个电脑环境中不断再生的信息。它同时用微妙的方式结合视觉和音响效果。各种各样的麦克风和电磁感应器设在电子土壤中捕捉硬件的声音。作品中的程序编码把原始的音频转换成图形,化为颗粒景观。
最具游戏感的作品
作品名:北京加速器
艺术家:马尼克斯 (荷兰)
材料: 互动装置
艺术家在访问北京后感受到北京飞速的变化,体会到一个加速迈入现代化城市的活力。 北京加速器所面对的正是速度对现今城市生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类似于一个以前的作品:全景加速器。 但是北京版通过优越的设计增强画面感,使观众的体验更为直观。
作品与身体和视觉感知产生一种游戏关系。参与者坐在装有操纵杆的电动转椅上,面前屏幕上显示出北京的全景,随参与者的方向与速度旋转。在旋转时,参与者控制坐位的方向和速度,如果与画面无法同步,人体平衡系统将发出不同的信息到大脑和眼睛,会导致激烈的失控感觉,并最终导致恶心。但其目的是使动态影像与坐位的旋转速度一致。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参与者可以查看没有失去方向感和不令人恶心的图象。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新的景色会用更高的速度设定旋转。游戏变得更难以取得平衡及看清图片。游戏总共由六个级别组成。
最捕风捉影的作品
作品名:拿走
艺术家:大卫·洛克比 (加拿大)
材料: 互动装置
该作品由两部分展示组成,两个庞大的投影出现在一面墙上。在展览空间的左侧,系统从地面以及墙面等多个角度共同搜捕参观者的踪迹,每隔20秒恢复到原位。20秒内展览空间内所发生的动作通过电脑传输到屏幕上,随后继续重复。众多图像制造出一种混乱的火热场面,既可以被理解成与统计学有关的展览策划(大部分的人选择站在那里?人们会走动吗?),也可以看作是针对每一个参观者的参观纪录。这些图像是高度社会化的,并且是极为混乱的。展览空间的右侧是为参观者准备的目录。展览空间里的每个参观者都被跟踪。他们的头像被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同时会出现评论他们的形容词(例如“信任的”,“相关联的”,“饥饿的”)。最近参观的200位参观者头像变幻成矩阵,通常是100个头像的矩阵,偶尔会是200个,矩阵以缓慢的速度移动。右侧的这种展示形式是充满解析的,同时也是高度秩序化的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胁迫的感觉。
最宏大的作品
作品名:气流声场
艺术家:埃德文·万德·海德 (荷兰)
材料: 声音装置
建筑:NOX
由一组空气阀门组成的作品用来制作风、压力和声音,在观众头顶上产生出类似呼吸的声场。这种奇特的声响是我们周围空气中临时压力变化造成的,而音箱则通常是利用颤动的薄膜来产生这些压力变化使我们感觉到“音响”。在“气流声场”中,压缩的空气被用来生产音响。压缩气体非常快速地通过空气阀门在空中释放。“气流声场”由一个有42个相互独立且可控制的阀门构成一个10x20米的涵盖面。声音和风力在这个面积里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交错、穿插。其格式由一种自生的方式生成,是对风的空间动向的解释。观众须自我把握在这一氛围里的位置所在。
尽管每个阀门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但观众将会感受到其音响带有一种流动的形状,过程与观看电影相似。电影画面并非单独的系列镜头,而是时间中一连串的动作。作品利用42个阀门运作时的时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缓和重复创造有诗意的音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