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价一个人,“他(她)看起来真像一个艺术家”。这一句分不清是褒是贬,讳莫如深的话,颇似普通人对艺术的态度。谈到艺术,普通如我们,心底总会生出门外汉连热闹都看不出的疏离感,更何论内行里的门道。艺术难道真是高深莫测?难道普通人跟艺术真的隔着千山万壑的距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为“艺术盲”的普通人,提供了踏入西方艺术门槛的机会。贡布里希认为:对于艺术,我们既不能将它神圣化,一味望之弥高地恭维。也不可心存偏见,将它作为标新立异,脱离认知常识的另类,毫无保留地贬低。要知道,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它存在最初的目的,开始呈现给人们的面貌也许并没有那么高深。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创新,才成了现在这般不敢轻易谈论的存在。认识西方艺术的历史发展,知道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大家们,了解他们创作的风格和特点。会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走近艺术,在那个审美的世界里领略一二。我们可以不是艺术家,但是如若能从艺术的世界里享受到一点心灵和精神的愉悦,也算是世间体验一场的人生值得。按照贡布里希讲述的艺术故事,整个西方的艺术之路遵循着西方发展的历史,至少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之前,可以说西方的艺术就是一部跟着宗教跑的历史。古希腊、古罗马,这是一个崇拜众神的时代。从雕塑到神庙,人们将世间最理想化的美,最富有生命力的美给予了艺术,被后世人称为完美的古典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古希腊古罗马的众神地位被教会取代。进入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绘画沦为基督教宣传教义,统治人民的工具。中世纪的艺术在长达1000年的黑暗中缓慢行进,寻找那一抹微光。公元14世纪乔托点亮了文艺复兴的曙光,文艺复兴运动让人从仰望天国,回归到世俗人间。艺术中所谓的神一扫中世纪不苟言笑的僵硬,被赋予了人该有的表情动作。艺术家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才华得到教会的赏识,成为教堂壁画的中流砥柱。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教会丧失了权力和地位,为教会服务的艺术家必须另谋出路,绘画艺术逐渐从教堂壁画转向了人物肖像画。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信仰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最典型的是处于新教阵营的荷兰,艺术家们将绘画的门类无限扩展,除了传统的肖像画,还有风景画、静物画,为后世的艺术家拓展绘画题材上,可谓功不可没。如果没有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西方的艺术可能会在文艺复兴开创的古典传统的道路上缓慢前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艺术家们对传统艺术的批判越来越多,直至与传统艺术彻底决裂,踏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从马内、莫奈的印象派开始,艺术领域的流派越来越多,“主义”越来越流行。当我们还在上一个流派里不知所云时,下一个主义已经被批评家提了出来。艺术走向了与普通人能够认识鉴别越来越背离的方向。不知所云的抽象画风,不管我们懂与不懂,只要“艺术”的大帽子一戴,谁也不敢轻易发表言论。不知这是艺术的悲哀,还是时代的不幸。任何事物都一样,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求变,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王国的百花园,也是从古至今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精彩纷呈的气象。从古埃及绘画技巧中学艺的古希腊,将人间一切最和谐最理想化的美赋予了那些雕塑,从《掷铁饼者》到赫尔墨斯、米洛的维纳斯,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真人的人体能像希腊雕像那样对称、匀整和美丽。”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只是辽阔的疆域,恢弘的帝国伟业。让古罗马的建筑不满足于古希腊轻松优雅的爱奥尼亚风格的神庙模式,古罗马人建造的是气势恢宏的圆形大剧场、带穹顶的万神庙。他们运用古希腊在艺术上的技法和成就,发展出自己的为政治宗教服务的艺术。他们的雕像去除了古希腊式的优美典雅,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真实。通过这样一种蕴含在粗野鄙陋肖像中的强烈表情,似乎在跟人们讲述基督教的兴起,西方古代世界结束。1000年漫长黑暗的中世纪,艺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那些建筑辉煌壮丽的哥特式教堂。不管民生是否凋敝,战乱是否频繁,掌握权力和财富的教会,为了统治愚昧民众,把天国的荣耀赋予教堂,企图让民众今生安于痛苦的现实,来生享受天国的恩赐。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人的觉醒,艺术家们通过恢复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辉煌,来创新创作当代艺术。布鲁内莱斯基将透视法贡献给了绘画艺术。紧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将绘画题材从神的崇拜回归到人的世俗生活。他们对画面中光线阴影的处理,画面结构布局的安排,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随着这一系列绘画新技艺的发现,为西方艺术的发展开拓出了广阔的道路。尽管在艺术家面前,教皇仍然是最大的赞助者。但是在文艺复兴艺术的最高峰,美术三杰的画作即使宗教壁画,也都融入了艺术家自我的意志和情趣。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的精妙,在看似轻松自然的平衡的结构里,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戏剧冲突。米开朗琪罗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天国的先知和圣父,都是肌肉健美的青年运动员,他们的身体朝着各个可能的方向扭动、旋转,然而总是保持着形象的优美。拉斐尔的圣母像,平静的面容下仿佛洋溢着生命,让我们更加确信他笔下的圣母是生活在爱与美更光明世界里的人。在意大利之外的欧洲北方诸国,由于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较缓慢,走得完全是另一条道路。艺术家们用真实征服艺术。从杨·凡·艾克开始,让画面变得像镜子般地反映客观世界,获得自然的真实错觉。到德国的霍尔拜因,受到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只能将绘画对象转向为皇室画肖像画。霍尔拜因为了忠实地记录人物,可以将所画人物不加毁誉地表现出来。进入17世纪,荷兰的伦勃朗创作出的伟大人物肖像画,仿佛站在我们对面的现实人,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们的感情,他们遭受的苦难和孤独。文艺复兴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意大利还是欧洲,所有艺术家不过是在诸如色彩、光线、明暗、题材等方面进行创新,但都未脱离古典主义这条道路。直到18世纪末期,没有了固定雇主的艺术家们,需要通过展览会的形式将画作卖出去才能维持生计。为了引人注目,绘画题材不再受限制。艺术家日渐背离了古典艺术风格。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让追求模仿自然的绘画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印象派的出现,莫奈用画笔将颜色直接涂上画布,让人们的眼睛更多关注画幅的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学院派沿袭下来的细枝末节。印象主义虽然在诞生之初,遭到批评家们的诟病,但是这仿佛吹响了现代艺术的号角。塞尚为了调整印象派画面中秩序的凌乱不堪,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创作出稳定而坚实的画面。开启了现代主义的道路。为何艺术自与古典艺术断裂之后,越来越被普通人“看不懂”?可能因为现代的艺术家们受时代影响,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再关注“题材”,他们只想表现“形式”。试图过纯粹的形式美让艺术回归到唯美的倾向上,但是在追求“形式”的创新上,又忘记了艺术的目的何在。于是就造成了艺术只能成为艺术家自娱自乐的个性化表达,与普通人关系不大。尽管本书的名称为《艺术的故事》,但贡布里希却给与了艺术家至高的地位,因为艺术是艺术家创作的成果。“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它们是一些男男女女,具有惊人的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任何艺术的诞生之初都是功利性的,我们现在认为艺术是审美的, 那也是因为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们能从自然中发现我们普通人不曾发现的美,他们通过色彩和线条的选择,附载着自己的情志意趣,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而艺术家的这种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契合了各人心中的审美要求,人们就会觉得作品是美的,艺术由此产生。《蒙娜丽莎》的美并非从来就具备,而是达芬奇创作的结果。达芬奇发现了“渐隐法“,成就了蒙娜丽莎永恒的神秘微笑。《星空》、《向日葵》的出名,让大家都喜欢,是因为梵高创造出的那一种纯真的艺术,让我们看画时得到了快乐和安慰。康定斯基的抽象画,让我们知道了可以把绘画当作视觉音乐来欣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法,让我们体验到了凌乱的和谐。毕加索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描摹自然,不必按照事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去再现它,只要能发现表现它的独特角度,用”适合“的方式描绘出来,依旧可以产生持久不朽的魅力。相比艺术,艺术家才是最可称颂的人。所有在我们看来最简单的艺术,都包含着艺术家的思考。就像尼科尔森在1934年的浮雕,一个圆形和正方形组成了整个画面。但我们不能说这个作品的呈现比圣母像简单。画圣母像的画家有传统技法、要求、目标做指导,他不必有太多的选择。而画家劳心劳力画两个图形,可能要在画布上到处移动,试验无数种可能性,直到他自己觉得满意为止。虽然我们可能没有画家那样的兴趣,但是也不能嘲笑艺术家自找苦吃。艺术作品是由不同的艺术家创作出来,所以就会呈现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高雅和谐的古典美,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没有高下之分,再加上每个阶段每个艺术家的个性特点不同,又会呈现因人而异,姹紫嫣红的景象。这就提醒我们,欣赏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摈弃自己的陋习和偏见,需要站在艺术家的立场进行思考。贡布里希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的不正确。”除了对普通人看待艺术的立场纠偏外,贡布里希还让普通人在欣赏艺术的心态进行转变。他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可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是每个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进行艺术创作,例如插一束花,搭配一身衣服,做个蛋糕衡量一下奶油和布丁的比例调配。这种行为或者习惯,在有些人眼里认为是“穷讲究”,并不被认同。但艺术家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如此说来,艺术家与我们的差别无非是将我们日常生活里追求的仪式感,穷讲究的事情发挥到了极致而已。鉴赏艺术不只是摒弃偏见,放平心态这么容易。面对没有规则的艺术,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才能在理解没有止境的艺术世界里发现探索发现出新内容,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写的西方艺术史。对于中国的艺术成就,贡布里希截取了2世纪到13世纪这个时间段,一笔带过,着重强调了中国的艺术家通过参悟凝神的方法学习艺术。他说中国的艺术家通过掌握运笔用墨的功夫,趁着灵感所至,写下心头盘旋的奇观。我们知道,贡布里希对中国艺术的论述有失偏颇,也不够全面深入。我们不能苛责贡布里希一个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想起在本书的导论,老先生就指出,鉴赏艺术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傲慢和偏见的态度对艺术家进行指责。然而通观全书,他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和解读还不及学习中国技艺的日本艺术来的深刻,不由让人怀疑,这是否就是整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傲慢与偏见。就人类整个艺术发展史来看,我们不由感叹,没有中国艺术的世界艺术史该有多么的遗憾。2世纪到13世纪,中国已经诞生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绘画,中国人已经提出了”气韵生动“的书画理论。雕塑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雕像,变为唐代龙门石窟世俗亲切的佛陀容颜,再变为优美俊俏的山西太原晋祠的宋代女子像。中国的人物画、山水画在中唐已经日渐成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此时期的西方处在古典艺术的末期,其后就是1000年黑暗的中世纪。当西方教会通过绘画宣传基督教教义,愚弄民众,巩固教会的统治地位时。中国人已经将传入中国的佛教本土化,禅宗思想为中国艺术提供养分和助力。西方人发明了透视法,第一次使用是为了画在教堂的壁画更逼真,让民众信以为真。中国的绘画从来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皆可,它也不像西方绘画艺术一样追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技法,但中国的艺术一直都是中国人审美理想的寄托。冯友兰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并不缺少超道德价值的精神需求。儒家积极入世的“内圣外王”之道,道家逍遥出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是祖先留给后世子孙可以直接抵达真理的智慧生存,所以我们不必像西方那样经历“宗教—科学—哲学”的弯路。而这样一种智慧的生存哲理融入中国的艺术,连贡布里希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艺术家自诞生就不像西方那样,被认为作画是卑微下贱的行当。从本质上看,这是中西方文明的差别。当我们了解了西方艺术,重新回头审视比较,才发现中国艺术的伟大,它是全人类的瑰宝。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的遗漏和偏见,也让自己在西式的艺术的推崇下,忘记了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骄傲。
蛋雕光影艺术展览会
迷上“如履薄冰的艺术”
刘丽1985年出生在河南义马市,双鱼座的她是一个颇具文艺气质的浪漫女孩,一直对台湾女作家三毛崇拜有加,读高中时就偶有美文发表在报刊上。刘丽原本的理想是当一名女作家,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涉足“蛋雕”这个新鲜领域。
17岁那年,刘丽很偶然地在网上看到一幅图片:一位外国老人,手里拿着一枚即将雕刻完成的鹅蛋作品,正聚精会神地创作着。鹅蛋上的精美图案像磁石一样,迅速吸引了她的目光,“居然能在又薄又脆的蛋壳上,创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女孩当时就被震惊了。几乎在瞬间被蛋艺雕刻所征服,从此,她就“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这种如履薄冰的雕刻艺术。
虽然蛋雕艺术在国外风光无限,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并未在中国广泛流传,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小志大的刘丽在心底暗暗发誓,总有一天,她要成为中国的蛋雕高手!
蛋雕这一行门槛比较低,只要肯下功夫,任何人都能在蛋壳上雕琢出自己的作品。但要想作出像样的佳作来,必须得经过一番苦心钻研和磨练。刘丽几乎没什么美术基础,对雕刻更是一窍不通,但凭借着对蛋雕艺术的热爱,这位女高中生心间涌现出了一种豪气和执着:不试着去学,你怎么知道自己做不成功?就刘丽走上了一条独自探索蛋雕艺术的艰苦历程。
刚开始,刘丽连怎样将蛋液从蛋壳中取出都不懂,拿医用注射器总也抽不动,用别的方法又会弄烂蛋壳。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她才明白,原来只要用针管往蛋壳内注入气体,蛋液就会自然流出来。还要将清水置入蛋壳中做更深入的清洗,如果清理不净,蛋壳会发臭,就不利于长久保存。清洗完毕后,蛋孔朝下自然阴干两周时间,等蛋壳与蛋膜自然结合了,已变得坚硬的蛋壳才适合雕刻。
一开始由于力度把握不好,刘丽手中的刻刀刚一触到厚度只有0.3毫米的蛋壳,它就“咔嚓”一下碎裂了。在浪费了几十个蛋壳后,女孩简直想放弃。但一想到那位外国大师的华美作品,她又拥有了潜心修炼的动力,碎了再刻,刻了再碎,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传播蛋雕技艺成“校园富妞”
蛋雕是世界上最脆弱的艺术之一,其最小的刻刀像绣花针一样尖细,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格外的小心翼翼。自学
半年后,刘丽终于在无数次失败中慢慢找准手感,完成了她的第一件蛋雕作品《银月红梅》。不料,在将蛋壳粘在小木托上的时候,却因手指用力不匀,一下捏破了!刘丽心痛至极。而第二件作品的“牺牲”,更令刘丽十分懊恼。这时她才体悟到一位法国蛋雕大师的话:“蛋艺创作就像是走钢丝,作品只有两种,一种是0分,一种100分。它需要超群的心理素质和技巧,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在刘丽的加倍呵护下,她的第三件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总算得以保存下来。尽管与蛋雕大师的作品相比还显得“小儿科”,但她还是勇敢地把作品图片上传到网上,虚心接受网友和同行们的点评。刘丽喜出望外的是,在卧虎藏龙的网络世界,她竟通过展示作品有幸结识了河北涿州的蛋雕大师蒲德荣。他很欣赏女孩的雕刻才华,以及她自学成才的精神,就给刘丽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一年后,渐渐找到“感觉”的刘丽,不但能模仿制作弗兰茨·格罗姆的名作,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立构思、富有创意的蛋雕作品。
2005年,刘丽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入学后她发现,一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都在课余时间做家教、摆地摊赚钱,她也动起了脑筋。想来想去,刘丽决定用自己的蛋雕技艺挣生活费。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她很快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房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办起了“蛋雕艺术培训班”。刘丽的培训班很快就人满为患。她本只想挣个生活费,一不小心,连全年的学费都轻松赚够了。但头脑聪明的刘丽并没有就此满足。手中有了些积蓄后,她又成立了一个蛋雕工作室,把自己和一些优秀学员的蛋雕作品,配上精美的包装礼盒对外销售,同时还开通了淘宝店铺。没想到,网上店铺和工作室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高达1.8万元之多!顾客中既有都市白领、学生、情侣,也不乏热衷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2006年新年前夕,两家大公司一下就从刘丽这里订购了上百套“梅兰竹菊”、“三国演义”、“唐诗宋词中国风”、“京剧脸谱”等蛋雕艺术品,用来馈赠给中外客户。她带领20多名优秀学员,每天加班加点地忙活了近3个礼拜才完成订单。这两单大生意,一下让刘丽赚到了6万多元钱!既传播了民间工艺,又通过卖蛋雕作品赚足了银子,一时间,这位女大学生成了名震校园的“传奇富妞”。
把天价“蛋壳”卖进欧洲王室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2008年10月,刘丽终于在蛋壳上雕出了名堂。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 她拿着自己的作品《凤求凰》参加了当年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不料,这件技艺精湛的作品竟荣获了“国工展”银奖!组委会给出的起拍价为12868元。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终被香港一位蛋艺品收藏家以2.6万元拍得。刘丽将她的新作品在网上发表,并连接到国外的网站上,很快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一些国家的展览机构纷纷联系这位中国“蛋雕超女”,邀请她到国外展示作品。
2009年7月,刘丽应邀参加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为期15天的国际蛋艺术展,而且主办方为她提供全程免费的待遇。这是中国蛋雕艺术品首次在国际大展上亮相,刘丽心里既激动又忐忑。结果,其作品以其娴熟的大面积镂空技法、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艺术美感,引起蛋雕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2010年5月,刘丽被邀请参加在德国汉堡博物馆举行的蛋艺术展览会,与来自50多个国家的95位国际一流蛋艺术家切磋交流;随后,她的作品又在法国巴黎展出。
在蛋雕行业内,雕刻人物是最难的,因为人物形象在人们的脑海中太熟悉了,所以西方蛋雕人物作品极为少见。而刘丽创作的人物蛋雕作品如“永远的杰克逊”、“奥黛丽·赫本”、“球星罗纳尔多”等,由于采用了镂雕技法,巧妙利用蛋壳弧型变化,做到了形神兼备,特别是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强烈的立体造型。因此她的作品在西方市场一出现,就深受蛋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但尴尬的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刘丽甚至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的蛋雕作品定价。于是她先在展会转了一圈,参考一下别人作品的价格,心里有谱了才写上她的价格——每件200欧元(约合人民币1700元)。结果,第一天她就售出了60多件单品。次日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她花4个多月才雕刻完成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系列作品,被比利时蛋艺博物馆以1.8万美金高价买走,并收藏至今。
而最令刘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2011年3月,丹麦王子约阿希姆夫妇到中国考察时,竟慕名来到了她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蛋雕作品令王子夫妇目不暇接,有神秘的“蒙娜丽莎”、活泼可爱的“奥运福娃”、神态各异的“玉兔拜年”,还有融传统与艺术为一体的“京剧脸谱”,以及刘丽独创的图案“蜻蜓戏荷”、“大漠长烟”等。小小的蛋雕好似浓缩的世界,寸间千里,咫尺万变,小中见大,玩味无穷……刘丽颇具东方大师范儿的作品,看得王子夫妇惊叹不已,他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些栩栩如生、美丽绝伦的蛋雕,竟都出自这位26岁年轻女孩之手!当天,约阿希姆夫妇一口气买走了8套心仪的蛋雕作品。
玩蛋雕8年来,刘丽先后雕刻出了2000多件作品。她的顾客既有普通民众,也不乏像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欧洲王室贵族、法国著名画家蒂勒、沙特石油大亨等显赫人物。
2011年9月,“刘丽蛋雕”绝技入选义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她的蛋雕作品还在“亚太地区民间工艺品大会”和“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夺得了金奖和银奖。发展到刘丽已经在河南家乡拥有自己的蛋艺术传播公司、蛋雕工作室和培训学校。
光影展好看吗
虽然没有大咖云集,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效制作,《光影》仍凭借值得推敲的剧情和演员们真实、情感饱满的演技获得好评。(网易娱乐评)
不同以往的抗战片,《光影》中没有可以手撕鬼子的奇侠,也没有一味地渲染爱国热情,他是以平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一个青年人爱家爱国的故事。在人物刻画中,影片不是单一地刻画爱国抗日情怀。从主人公的家仇、爱情等多方面立体刻画,给观众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并非高不可攀。(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