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都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其中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是最为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由45岁的斯图加特建筑师拜尼施受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一个小小的帐篷式结构的启发而创造的。其新颖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半透明帐篷形的棚顶,覆盖面积达85,000平方米,可以使数万名观众避免日晒雨淋。整个棚顶呈圆锥形,由网索钢缆组成,每一网格为75×75厘米,网索屋顶镶嵌浅灰棕色丙烯塑料玻璃,用氟丁橡胶卡将玻璃卡在铝框中,使覆盖部分内光线充足且柔和。独具匠心的拜尼施以蜿蜒的奥林匹克湖为背景,该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包容在连绵的帐篷式悬空顶篷之下,以横空出世的气势将体育场馆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激烈的比赛带来了大自然的温馨。 体育场不仅外形别具一格,而且配套设备齐全。看台共有4.7万个座位和3.3万个站席,观众离场上最远处的距离为195米。西看台上面最高处有体育评论员室。南北看台上方装有电子显示牌。看台下面设有更衣室、休息室、工程技术室、诊疗室、会议厅、贵宾室和新闻记者室等,还有停车场以及小卖部、餐厅和必要的通讯设施用房。场内铺设了天然草皮,草皮下25厘米处按照设计铺设了全长18.95公里的管道,形成加热管道网,冷天可以导入热水,增加场地的温度,这样可以保证草皮四季常青。运动场的跑道是塑料跑道。奥林匹克火炬塔安装在体育场南侧的小山丘上,这样从各体育场馆都可以看到。
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会馆,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der Rohe)于1929 年设计。 整个德国馆,建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它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 建筑主要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几道围墙和两片水池。主厅由 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构成。 本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空间设计灵活自由。墙的布置很自如,似有意似无 意,像内墙又是外墙,他们纵横交错,有的墙体还直接延伸出去,成了院墙。 由此,形成了作为整个建筑典型风格特征的“流通空间”:半封闭,半开敞; 即分隔,又连通;室内与室外相穿插,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交融。 德国馆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体形简洁,不做装饰,材料和构件交接处不做 任何过渡,直接相交,处理手法干净利落。也更突出了作为建筑主角的 形体空间。 此馆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材质的表达。密斯在此建筑的用材上十分考究。 他主要选用了大理石和玻漓两种材料,这两种材料在材质、肌理、色彩、措 配、放置位置等方面都做了精细的安排,形体的简单处理更是充分使材料的美 感充分显露出来。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
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扩展资料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
这座展馆在博览会结束后随即拆除,但当时留下的数10张黑白照片却对世界广大建筑师的创作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这座建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建筑艺术品质,从而有力地扩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在密斯诞生100周年之际,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人们才又获得了这些有色彩的德国馆的图像 。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