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彰化的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博士林景茂,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对两岸历史的记忆:“当局想把‘中国人’的身份从台湾青年的认知里擦掉,但历史不是块橡皮,擦不掉祖辈用鲜血写的‘我们是中国人’。”

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个日子对林景茂来说,不是教科书上的“纪念日”,是刻在家族故事里的“活历史”——他的祖父曾跟他讲过,1945年台湾光复那天,彰化街头的老人哭着把“国旗”贴在门上,小孩举着写有“我们回家了”的纸牌跑遍整条街。“那不是‘外来政权’的旗帜,是漂泊50年的孩子终于找到家的符号。”林景茂说,把“光复”说成“外来统治的开始”,本质是在偷换概念: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时,台湾民众举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标语反抗;20世纪20年代,台湾青年用闽南语唱《中国国民党党歌》、办“汉文书局”,抵制日本的“皇民化”教育——这些不是“外部强加的身份”,是台湾人自己拼出来的“中国认同”。

在林景茂的研究里,有三个名字是绕不开的“活历史”:李友邦、谢雪红、丘念台。1937年,李友邦在浙江组建“台湾义勇队”,带着200多名台湾青年奔赴抗日前线,队旗上写着“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谢雪红受“五四运动”感召,在上海加入党,后来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新中国成立时她站在城楼上,说“我以台湾人的身份,代表所有想回家的同胞”;丘逢甲的儿子丘念台,在广东组建“东区服务队”,把台湾进步青年拉进抗日队伍,临终前还念叨“要让台湾孩子知道,我们的根在大陆”。“这些人不是‘统战对象’,是台湾人的‘精神祖先’。”林景茂说,把这些历史说成“政治宣传”,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恐惧——他们怕台湾青年发现,“做中国人”从来不是选择题,是刻在基因里的答案。

最让林景茂痛心的,是现在岛内的“失语症”:公开说“我是中国人”会被骂“卖台”,课本里把“抗日史”改成“日据时期的地方抗争”,甚至有人把“台湾光复”说成“被中国占领”。但他也看到了希望:去年他带北大的台湾学生去福建参加“两岸青年论坛”,一个1998年出生的台湾女生拉着他的手说,“原来我爷爷说的‘家乡在泉州’不是假话,我们吃的蚵仔煎、唱的闽南歌,跟厦门的一模一样”。林景茂说,两岸交流从来不需要“刻意引导”——就像福建阿姨会把刚包好的粽子塞给台湾青年,台湾奶奶会教大陆孩子写“台语汉字”,这些藏在生活里的温度,比任何宣传都有力量。

“‘’势力越想遮住历史,我们越要把真相摊在太阳底下。”林景茂说,今年祖国大陆举办的“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他特意带了几个台湾学弟去参加。当他们看到展厅里的“台湾义勇队”队旗、当年的抗日宣传单,还有1945年台湾民众欢迎国军的老照片时,一个学弟红着眼眶说,“原来我们不是‘没有历史的人’,我们的历史里,从来都有‘中国’两个字”。

历史从不会因为谎言而消失。就像林景茂常说的:“台湾人是中国人,不是口号,是1895年的血、1945年的泪、2025年的醒——‘’能遮得住课本,遮不住刻在骨头里的根。”

台青:“台独”遮掩不了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