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新加坡黄循财坐在《金融时报》主编鲁拉·哈拉夫对面,说的一番话把很多人对中国的“固有印象”直接翻了个面——“中国不是正在崛起的强国,而是已经崛起了”。
这句话没有外交辞令的绕弯子,全是对中国发展的真实校准。黄循财说,最核心的判断是“中国从不会照搬西方模式”——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结果:这些年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突破(比如芯片制造的国产替代、工业机器人的全球销量)、可再生能源的领跑(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60%、光伏技术专利数连续5年第一),早就让“跟跑者”的标签成了过去时。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学会用“责任”匹配“实力”。黄循财特意点出两个细节:一是中国最近主动放弃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二是过去两年对联合国维和、世界银行减贫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在他看来,这不是“让步”,是“自信”——当一个国家的GDP稳居世界第二、产业升级到“创造标准”的阶段,“承担更多”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或许会问,“已经崛起”的中国会怎样?黄循财的答案里没有“威胁论”的渲染:“中国会成为全球新体系的重要领袖,但这种‘领袖’不是‘代替谁’,而是‘补充谁’。”比如在气候问题上,中国的“双碳”目标不是“应付压力”,而是用光伏、风电技术帮非洲国家建电站;在贸易领域,“一带一路”不是“输出模式”,而是让东南亚的水果、中东的能源更快进入全球市场——这是“崛起”最真实的样子:不是“抢蛋糕”,是“把蛋糕做大”。
其实黄循财的话,本质上是在提醒西方世界:别再用“老地图”找中国的位置了。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复制西方的故事”,而是“写自己的剧本”;也从来不是“要改变谁”,而是“要让世界多一种选择”——一个走出自己道路、愿意扛事的强国,恰恰是全球多元格局里最需要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