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礼物、冲榜一,是不少人看直播时的“常规操作”,但把这种“热情”变成偷邻居牛群的理由,就不是“冲动”那么简单了——今年8月,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起偷牛案,把“虚拟关注”和“现实法律”的冲突,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邢女士是当地的牧民,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去草场看牛,却发现放养的10头成年牛全没了。“这些牛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丢了简直要了命。”她赶紧报了警。民警调取监控、走访周边,很快锁定了30岁的扎某——这个平时总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的男人,成了最大嫌疑人。
面对审讯,扎某的交代直白得让人吃惊:“我就是想让那个女主播多注意我。”他沉迷某平台直播已有半年,总想着通过刷礼物、发红包“提升段位”,从“普通观众”变成女主播嘴里的“哥哥”。可没固定收入的他,很快就把积蓄花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眼看“榜一”的位置要保不住,他突然想起邢女士的牛群——“草原上的牛好卖,偷几头换钱,既能还债又能接着刷礼物。”
于是,他趁邢女士不在,冒用饲养人身份联系了买家,把10头牛以7万元的价格卖掉。钱到账后,他一半用来还打赏的债,一半留着日常花销,压根没想着“补漏”。直到民警找上门,他还在说:“我以为卖牛的钱能撑到女主播记住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抓了。”
“为了虚拟的‘关注’丢了现实的自由,值吗?”有网友在新闻下留言,语气里满是不解;也有人提醒:“不是所有打赏都是‘心甘情愿’,说不定女主播平时就总诱导他刷礼物。”但不管背后有多少“理由”,扎某的行为都踩穿了法律的底线——他因涉嫌盗窃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起案子里,最让人唏嘘的不是“偷牛”本身,而是扎某对“虚拟认同”的执念。警方事后特意提醒:网络里的“关注”再热闹,也抵不过现实里的“踏实”——虚拟社交的核心是“娱乐”,不是“透支”;打赏的前提是“能力范围之内”,不是“违法犯罪”;遇到直播间里“哥哥帮我冲榜”“刷到多少才给私人联系方式”的诱导,更要赶紧清醒——那些“甜言蜜语”的背后,可能藏着的是“消费陷阱”,甚至是“法律红线”。
直播是消遣,打赏是选择,但所有选择都得有“底线”。扎某的“榜一梦”碎了,可留下的教训,值得每一个捧着手机看直播的人好好想想:为了别人的“关注”丢了自己的“底线”,从来都不是“勇敢”,而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