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台灯光是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并产生着丰富的艺术审美效应。通过舞台灯光结合舞台布景、服装、音乐各艺术门类,能创造出舞台环境的空间感、氛围渲染、强化造型等艺术效果,充分重视和运用舞台灯光更能深化地呈现出舞台艺术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发挥照明功能上更要注重提练其艺术表现。[关键词]舞台灯光 照明 艺术 色彩舞台艺术是门综合艺术,主要融合了编剧、导演、作曲、演员、美术、灯光、音响、服装、化妆等艺术门类。在舞台艺术作品中尽管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宏有微,有精有粗,有特定需要和明确目的的,但其间的运作是相互依存,互相结合,不能杂乱无章,有规律的配合起来,方能完美构成具有声、光、色、形的舞台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舞台灯光在戏曲、舞剧、歌剧、话剧等各种舞台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而且对加强作品艺术价值起着积极作用。一、灯光构成舞台艺术意义及作用灯光最初在舞台艺术中的唯一功能是照明,即“照亮”。照明是灯光的核心本质。最古老的舞台灯光是根据这个需要及随着戏剧演出由露天舞台转入室内舞台而产生的。作为照亮室内舞台不可少的因素, 让观众看清演员表演是初始时期舞台灯光的主要任务。因此有一些灯光设计者会习惯称舞台灯光为舞台照明。后来舞台灯光随着时代进展而改变了本来的性质。灯光成为继导演、演员的艺术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最后一道艺术再创造,而此环节一旦缺少,便会使得一切演出变得黯然失色,苍白无力。在当今舞台上, 原始的照明任务已变得轻而易举, 而照明的功能性观念也相对淡化,而灯光师创造丰富多彩的舞台灯光形式来呈现舞台艺术的整体效果,让观众看得见这个艺术因素是舞台灯光能久远存在的根本意义。诚然,光是视觉艺术之“源”。舞台灯光对观众的视觉功能发挥极为重要,因为没有光就如同失明,没有明暗之别,没有色彩感受。舞台灯光是能与观众的心灵进行对话的,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联想和回忆,使观众随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与心境,能间接地折射每个角色的精神动态和意念,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并被舞台上的情节所感染,从而寄予某种精神情感。倘若把舞台灯光仍仅仅滞留在“照亮”这单一功能,那么其存在的意义性就为之逊色。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焦菊隐老师曾说过:“作者的意图,导演的构思,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主要靠灯光来表现。”不同的灯光表现形式,能营造不同的意境、情调和气氛。同样的场景采用不同的投射位置、角度、色彩、方向、或改变光源成分、光通量、光线强弱,就会产生色调、明暗、浓淡、虚实的各种视觉变化,如有时明亮宽敞,有时晦暗压抑;有时温暖热情,有时寒冷惨淡,等等,这就是运用灯光为舞台艺术作品的情节发展、高潮兴起、主题深化、渲染气氛和烘托剧中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也就通过此推波助澜的作用手段融合布景、音乐、服装以及演员给观众创造出视听的新天地,更好地领会表演艺术的深层所意,于心灵映射万象,使虚拟的舞台空间充满生命力。这就是灯光构成舞台艺术一项重要功能表现。如岭南音乐舞蹈诗《岭南行走》中的“英歌”舞段,灯光设计利用了不同的角度、明度、光束和色光所形成的光影效果,伴随音乐节奏采取突明渐暗的光区交错转换等变化来描绘和刻画剧中舞台画面,把舞者演绎的传统岭南文化人物造型进行了清晰的塑造和诠释。二、灯光形式变化有助于舞台艺术效果的体现我国传统的舞台演出灯光模式较为单一化地呈现舞台空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亮”——演出照明用白光(三原色光相加,其亮度最强、最亮)。2、“满”——传统用光,不求渲染气氛,也不图烘托人物,唯一目的就是照明。指灯光务必铺满舞台,不能有黑区。3、“匀”——有了亮、满还不够,还得要求匀。指舞台的各个区域的光比一致。在单一化的中性布景作为一种主体的舞台表演空间,虽然有助于演出风格的体现,但灯光的功能仍滞停在“照亮”形式中,缺乏形式变化,可见其的艺术表现力度也为之缩减。会给观众造成单调感,不容易吸住引观众。舞台艺术作品要“抓住”观众,是要把一切艺术手段都亳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直接交流,才能赢得观众与之探求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运用灯光的变化可以创造一种真实的气氛,也可以作为诗的情绪刺激物,给舞台空间染上情绪色彩,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现今的舞台艺术作品中不再循规蹈矩,却运用了新的技术与新的创作思维去控索舞台的奥秘,在固定的演出空间中打破单一化的表现手法,使用多种多样的灯光艺术表现手法形式,通过用点、线、面、光束、光区、光柱、色调等不同形态及其组合变化来构成强化宽度、弱化深度,在有限空间里拓展出无限空间形态的舞台画面和效果,观众也迫切需要这种艺术革新。如音乐剧《星》里的一段男主人公阳光与女主角月月重遇、相恋的一段戏,就是在总体蓝色基调下,随着剧情发展,阳光与月月双目直视、相依后,借助主色调的色彩变幻,随音乐蔓出一丝丝粉红色的电脑灯光束、光斑洒在演员的身上及木棉花布景上,来渲染剧中两人相爱时的温馨浪漫的环境气氛效果,同时光束也延伸了舞台虚拟空间的纵深感。光束以音乐的节奏慢慢旋转,以明黄色定点光区投射在携手相拥的两人身上,一直延续演员表演情绪结束。这样处理就是在把握住剧中主色调色彩关系,呈现出舞台画面的焦点,由此设计出一幅完美的舞台画面效果,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唯美的视觉空间,从中意会出剧中甜蜜的恋爱情感剧情。舞台灯光不仅能够给布景涂上画笔所达不到的色彩,而且还能以光比和光色的投射,使人物的造型更加立体感化,从而使立体的人物与景物相结合,让舞台更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它的主体想象艺术构思潜能是可加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三、灯光色彩升华舞台艺术的必然性色,指颜色。颜色是一种视觉神经刺激,它的产生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没有光或视觉神经,就无从谈起了,因此颜色感觉的形成,是一种物理与生理现象,当眼睛受到380-780纳米范围内可见光谱的刺激以后,除了有亮度的反应外,同时产生色彩的感觉。眼睛对可见光谱的光十分敏感,波长不同的可见光就产生色觉之别。由于各种颜色的不同,便形成了色彩。光的颜色(也称光色)也形成了光色彩。当光色投射在物体上,由于光源的色相不同,其照射的物体就会反射出不同的物色变化,从而引起不同视觉上的色感反应。色彩会诱导人的精神思想,在我们接触到某种色彩时,不仅会有视觉感受,有时还会有嗅觉、触觉、听觉或味觉感受,这就是色彩所带来的联感反应。如约翰·伊顿在《色彩艺术》一书例举过,“一个实业家准备举行宴会,招待一批男女宾客。厨房里飘出阵阵香味在迎接着陆续到来的客人们,大家都热切地期待着这顿美餐。当快乐的宾客围住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坐之后,主人便以红色灯光照亮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很鲜嫩,使人食欲大增,而菠菜却变成黑色,马铃薯显得鲜红。当客人们惊讶不已的时候,红色变成了蓝色,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像是发了霉,宾客们个个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色灯一开,红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把客人们变成了行尸,几个较娇弱的夫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餐厅,没有人再想吃东西了。这时主人笑着又启日光灯,大家聚餐的兴致又很快地恢复了”。不论我们对色彩留意与否,有谁能怀疑色彩不对我们发生深刻的影响呢?灯光色彩在舞台艺术作品中无疑是能唤起观众的感官刺激,一直延伸入观众的内心深处,作出审美感知的反应,使其更深层的领会作品。由于灯光艺术已进入全面审美的创作镜界,充分发挥光色的单色性、方向性、空间叠加等艺术想象力,创造整一的光色感觉感情形式,推动舞台艺术发展,是当下灯光师要去寻求的。阿庇亚认为灯光是舞台上色彩的主要来源,灯光是支生花妙笔,可以描绘瞬息万变的图像。灯光在他手中绝不是一种简单照明,而更多地用于渲染气氛。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塑造,加强或减弱,突出或压低舞台上的某些位置,使舞台画面获得新的力量和含义,增添艺术感染力。阿庇亚在他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达》的设计阐述中谈到,灯光绝不是静止的,客观存在随着剧情进展和人物活动一直在变化着。第一幕船篷内外光影对比,第二幕的火距和平台上迷蒙的光照,第三幕的阳光灿烂和落日余辉,都借灯光给予生动塑造。只要有机地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弦,就能唤起观众的不同情绪,达到作品的寓意。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充满色彩的世界里,色彩的变化和形式会在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红色、橙色、黄色会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而蓝色、绿色、紫色就有寒冷、平静的感觉,还有春天是绿色,秋天是金黄色等等色彩赋予视觉的直觉感受。在歌舞晚会上欢庆的开场节目,在灯光色彩运用上就要选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为主的光来表现出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效果。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并不去专门研究生活中光线的来龙去脉,却会本能地具有感光的敏感性。有效对各种情景、意境的灯光色彩进行有机整理和研究,充分利用好灯光色彩传情达意这一桥梁纽带作用,就能成为一部成功的舞台艺术作品的神来之妙笔,为之升华,给以观众美的享受与熏陶。根据不同的舞台作品,遵循其艺术规律,重视光色、形式的有机运用,正确有序地把握好舞台灯光这一艺术表现手段,拓宽视野,摒弃灯光仅为照明观念,超越舞台灯光照明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心智,意想不到的光的艺术魅力必能照耀在这时代舞台作品中,为之更能深化舞台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创造一个绚丽光彩的艺术新舞台。责任编辑:刘小红【参考文献】[1]栾冠桦. 戏曲舞台美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年[2]汪又绚. 舞台美术——幻觉与非幻觉的诱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3]黄国松. 色彩设计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年
艺术展览灯光种类介绍怎么写
《爱尔克的灯光》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它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在神话传说的哈里希岛上姊姊爱尔克点起的灯光,是给航海的兄弟照路的灯,然而她至死都没有等到兄弟归来,这盏灯本身又是希望和理想幻灭的象征。文中作者在梦中看见的“爱尔克的灯光”又与姊姊的悲惨命运相连,是生活悲剧的象征与写照。
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尤其是爱尔克的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6.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的艺术特点。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散文。
第一,结构巧妙。这篇散文写作家阔别旧家十八年后探访旧居时,思绪万千,并对人生道路进行思考。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两条情绪线。
一条情绪线是旧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作者把它作为封建家庭的象征,从这四个字看到了封建家庭的罪恶。作者通过姐姐的悲剧,以及关在家这个圈子中而发生的许多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从而从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
第二条情绪线是各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不同的长河,不同心境下的灯光称为本文的线索,尤其是爱尔克的灯光,贯串作品始终,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起来,最后以心灵的灯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与深化。
第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篇散文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长宜子孙”四个字是写实的,但也具有象征意蕴,正是那个“家”的象征。而象征意义更明显的是灯光:旧居的灯光象征着“家”的阴暗,象征着失望;爱尔克的灯光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它是照路的灯——为弟弟照路;是希望的灯——盼望航海的弟弟平安归来;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灯——一直到她死,弟弟还是没有回来。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它指引作者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第三,感情浓烈。巴金是一位情感型作家。散文《爱尔克的灯光》正体现了他作品感情浓烈的特点。文章中对“长宜子孙”四字的由来及否定;对姐姐悲剧命运的叙述,对爱尔克的灯的传说的转述,对自己“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信息,都融叙事、抒情、议论与一炉,感情浓烈,抒情性强,以情感的真挚感染着读者。
7.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长宜子孙”的作用。
巴金回到阔别十八年后的旧家,探访他的旧居后,给他留下最深印象,反复提到的是旧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这“长宜子孙”如同其故居的照壁一样,是故居的代表,是封建家庭的象征。在这座故居中所发生的种种悲剧,如姐姐的死,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被囚禁,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被摧残,都从这里反映出来。
这“长宜子孙”也反映了封建家长愿望的破产。当年祖父临死时还周到地为儿孙爱拍舒适的生活,嘱咐他们保留这个大宅子和许多书,希望能“长宜子孙”。可是儿孙们对它的遗嘱却不当一回事,对待他的遗产的方法却是卖和分。作家从中悟出一个重要道理,如果不留正确的做人的规范,而仅仅留下财富的话,是不能“长宜子孙”的。“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财富只能毁灭高尚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作家从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之路,而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这“长宜子孙”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它成为“灯光”之外的又一条情绪链,它使文章结构严谨、集中,把作家和旧居联系得更紧,对人生道路思考得更加深刻。
艺术馆灯具
博物馆照明关乎博物馆、美术馆的整体水平,对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陈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们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如何在满足观众舒适参观体验的又能利用现代照明和智能技术提升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和服务水平。实现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陈列的高品质照明,除了要重视展品保护,还要营造一种艺术视觉体验,用科学严谨的技术手段创造舒适优雅的参观环境,让观众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对于设计师而言,需要根据不同展品的材质类型和对陈列整体的特色认识,科学的选光与用光,合理的搭配光色,才能实现高品质的博物馆照明。 还要实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节约能源,维护方便等要求。LED照明已在博物馆照明中有所应用,由于博物馆文物展品对光照、色温、显色效果等具有特殊要求,因此LED照明在博物馆的恰当设计和应用显得尤为重 要。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有字画、青铜器、织物、工艺品等多种不同类别,不同文物展品对光的敏感度也不同,有特别敏感、敏感和不敏感等类型,因此对照明的要求也不同。博物馆中的丝织类展品也属于对光特别敏感的类别,与书画类展品的要求类似,照明需要严格控光,丝织品一般色彩丰富,对灯具的显色指数要求较高,不能低于(Ra)90,对色彩的饱和度要求更高。如果此类展品表面有光泽,在用光设计方面还要表现其材质的质感。瓷器展品属于对光不敏感类展品,根据照明规范的要求照度值是≤300LX,年曝光量不限,但此类展品表面多有光泽,照明时要避免形成光斑,影响观赏效 果,对此类展品在灯具的选择和控光方面要有合理的设计。瓷器展品一般都有丰富的装饰图案,选择光源同样要对其显色性方面指标有较高的要求,不能低于 (Ra)90,对色彩的饱和度也有较高要求。同时在灯具的选择和配光方面,还需要突出其材质的光泽度和色彩的艳丽特点。工艺类展品大多属于对光不敏感类展品,根据博物馆照明规范的要求,照度值是≤300LX,年曝光量不限,但也有不少工艺品类如皮革制品、银制品、牙骨角 器、象牙制品、宝石石器、竹制品和漆器等展品则属于对光敏感类展品,按照博物馆照明规范的要求,其照度值要控制在150LX以内,年曝光量控制在 360000LX·h/年。此类展品多用材比较丰富,造型也多精巧、繁杂,因此对其进行照明设计时,一定要注重表现其材质的特色,还要体现出 展品细节与纹饰的美感,使其达到观赏的最佳效果。青铜器展品属于对光不敏感类展品,根据照明规范的要求,照度值是≤300LX,年曝光 量不限,但此类展品材质厚重色泽昏暗,如果展品品相不好,表面还会很粗糙,很容易吸收光线,在照明设计上除增强光亮感之外,还需要表现其材质的厚重的体量 感,同时还要表现其展品的细节纹饰等局部效果,使其达到观赏的艺术美感。博物馆照明在照度、可靠性、显色性、色彩还原等方面有自己特殊的需求,LED照明要更好地在这个领域应用就需要准确把握并满足相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