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实际上是运用"空间感"的艺术效果来进行"造型",即根据透视原理,运用明暗、色彩的深浅和冷暖差别,来表现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关系,使人在平面作品上获得立体的、深度的空间感觉。现在作画、拍照、广告都已习用此法。空间艺术(英文名:space arts)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其种类有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又通称美术。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 。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 要手段和必备因空间艺术素,造型艺术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中,因而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及运动觉中,绘画的空间性质依靠视觉;雕塑和建筑除视觉外,还分别依靠触觉和运动觉。互联网的出现与数字化运用的发展昭示了创意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们对数字化文化内容的高度需求。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创意空间艺术中心即将建成开放。北京创意空间艺术中心是非赢利性文化事业机构,以促进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交融、研究数字内容的产业化可能性、推动北京乃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该中心将以开放的态度,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与国际国内各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创意产业界人士和企业开展广泛和形式灵活的合作,展示和研究那些代表当前最新技术与理念的文化艺术创意作品和成果,举办展览、研讨会、培训班、开放式工作室等各种活动,致力于建设一个专门服务于创意产业的前沿性、国际性公共平台。

意识空间艺术展览

在空间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触觉、运动觉往往直接作用,总体把握作品全貌时,又不能不主要依靠视觉。空间艺术而欣赏作品时触觉、运动觉必然伴随视觉一起作用。视觉、触觉、运动觉感知的空间 ,可依次称为视空间、触空间、运动空间,或视觉的空间、触觉的空间、运动的空间。所谓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又可分为虚空间、实空间或体积、立体。触空间是触觉感知的二维或三维的广延,是实空间或体积、立体。运动空间感知于运动觉,它既具有空间性,又包含时间性。空间性运动是同一方向的运动,不是二维或三维的广延,这是运动觉的空间特性,因此又可称行空间 、方向空间 ,在绘画中以线表现,又称线空间、虚空间。视空间则带有综合前二种空间的性质,表现为实空间和虚空间的结合。它较触空间和运动空间更不稳定,更自由,对于绘画更为广泛。由视觉、触觉、运动觉产生的空间特性,几乎全部显示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各个领域的空间性质。绘画为具象空间或立体的平面表现 ,是平面艺术 。它通过透视、色、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的假象。画面的空间分为前景(近景) 、中景、后景(远景)3个层次,有时截然分开,有时亦混合一起。雕塑为具象的物体形成,以实空间为主,伴随着虚空间,是立体艺术。建筑是抽象空间及体积的形成,具备虚、实两空间,是狭义上的空间艺术。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灵魂的最好象征物。不同的时代,城市雕塑都以它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空间艺术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个体,城市的产生依赖于乡村人口获得了剩余的产品,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发展城市,并进一步地支持和保护它。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城市都会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它们需要通过城市当中具有标志性的东西来相互区分。出于对城市需要开放与防御的考虑,人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表现城市文化特点的个性化风格上。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城市设计发展的内部原动力,而具有手工技术的雕塑家和建筑师们就担负起了诠释城市底蕴的责任。这意味着,在城市建设中,美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作用更大了。怎样才能满足市民和行政部门对理想城市形象的要求呢?欧洲的许多国家把“城市建设”用于国家战略和宣传。如法国,怎么也摆脱不掉工业化的阴影,而且作为殖民国家的通病,国民由多民族构成,失业率居高不下,于是政府利用伟大的国家和城市的形象来消除以上不安定因素,谋求团结稳定。一件一流的城雕艺术作品不但要反映出过去与还要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向人们揭示未来。这就要求城雕艺术的创作者们既要深入社会历史和地理历史的研究,还要与相关艺术作品的研究结合起来。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明确其要表达的雕塑语言,达到理想化的美学理论要求,而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特别的场地;要透过其微小的文化意义所起到的细微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座城市本身的思想、特征、发展方向或潜藏着的永恒存在

城市不论级别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是随时间的行进而推进。“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空间艺术仅意味建筑和音乐都不像绘画那样靠造型再现生活,而以节奏韵律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建筑和音乐不像绘画那样每一件作品全面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在时间的行进中给人完整的印象,所以音乐被人称为时间的艺术。建筑不仅占有空间,也同样具有随时间展现的性质。作为建筑延伸的城市,不仅同样可以说“城市是凝固的音乐”,而且可以进一步说“城市由如一首庞大的交响曲”交响曲可以分成若干乐章,主旋律贯穿全曲,变奏展现各个乐章,还有次旋律的烘托。城市则需要以反映城市性质的特色作为主旋律,贯穿城市的各个序列和节点,各个序列和节点又要有自身形成变奏的特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研究和运用:发掘特色、形成序列、适度呼应、突出中心、树立标志等空间构成原理以达到城市的总体美和可识别性,城市雕塑是其运用的手段之一。城雕有独特的艺术性,它所传达的社会文化意义或透露的讯息,能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公众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空间艺术让生活上升到一种高境界,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人们的视野会更广,品味更高!

意识博物馆

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编者:博物馆的诞生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公元前三世纪,马其顿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托于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之后,也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院,其中专门存放艺术珍品的地方,便是供奉艺术之神的缪斯神庙,这里汇集了托勒密甚至亚历山大大帝连年征战中搜集和掠夺到的艺术品。这座“缪斯神庙”,就是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一词museum就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muse。缪斯神庙于公元5世纪时毁于战乱。

现代博物馆形成于17世纪后期的欧洲。18世纪,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向英国王室捐出自己的全部八万件的藏品,于175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博物馆正式迈开了现代步伐。

中国文物网:相比西方博物馆注重强调美学和人类学的呈现,中国博物馆偏重历史知识传输的这种差异如何评价和解释?

潘守永: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学术问题,事实上的确如此。并不是说西方的博物馆都是很注重美学的,而我们国家博物馆重视社会历史知识。咱们国家很多科技类的博物馆基本上就是借鉴西方模式的,如新建的中国科技馆二期,完全借鉴北美的经验,似乎与西方博物馆没有太大差异。这里所指的,我想应该是社会历史或者美术类的博物馆。我们国家目前纯粹艺术类的博物馆通常是指现代艺术这个领域,而把社会历史类的和古代艺术类的混为一谈了,所以感觉上好像我们确实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美学的培育。

西方博物馆诞生之初本来是供奉艺术之神的地方,艺术是他们博物馆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从学术研究方面也能看得出来,我大概统计过我们能够看到的跟博物馆相关的博士论文,从1990年到2005年差不多有五千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谈博物馆的。

至于人类学,这历来是西方比较重视建设的一个基础学科。在欧美地区,人类学是研究欧美以外的文化的,过去称为“远方文化之谜”,这自然就与博物馆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当人类学家到某些地方做研究之后,就会带回一批反映当地文化的实物,这些实物除了作为人类学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外,欧洲一般的民众也会对之发生浓厚的兴趣,人类学博物馆、考古学博物馆于是就出现了。在美国,还有一类与此相关的博物馆是自然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其中有人类学分馆或展览,这是因为在当时的认识和分类中,把“远方的人们”等同于“落后的人群”,是距离自然历史比较“近”的文化,就被划分到“自然历史”的序列之中(被看作是西方社会历史的初期阶段)。如,美国纽约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人类的部分都是西方关于“人类文明历史序列”以外的内容,这类博物馆也都是博物馆中的“庞然大物”。美国的博物馆是第一代人类学家上班的地方,如美国人类学之父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以及他的女弟子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都一直工作于纽约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米德还曾担任人类学馆的馆长。可以说,第一代人类学家参与了美国的博物馆运动,博物馆在提供了人类学工作者就业场所的也培养了第二代人类学家,从第二代开始,才有了大学的人类学专业教育。英国人类学史学家斯托金(George Stocking)就认为,在1895年到1920年的这个期间,就是人类学的博物馆时代。由此可见欧美博物馆和人类学的渊源之深。

我国近代从严复先生翻译介绍这门学科开始,到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不便展开来谈。1958年以后甚至把人类学当作资产阶级学科给取消了。现在中国能够称得上人类学博物馆的不过四五家,皆与人类学学科发展迟缓以及博物馆的人类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等密切相关。中国目前的学术体系,当然比较符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在我国,考古学被定义为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在美国考古学则是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有缺失的部分。

这些区别表面上看去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由内在的理论意识在作用着。基于人类学学科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位置,体现在中西方的博物馆建设中的差异也可以由此得到其中的一个合适的解释,其它的渊源亦有其继续探究之处。

中国文物网:怎样看待文物回归与文化遗产的世界共享?

潘守永:文物回归不仅仅是一个情绪问题,它同时也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相关的国际法是怎样的,在什么样的一个法律框架下来做,等等。中国文物的流失,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重要程度上来看,近代以来也不止最近被广泛热议的这几件了。为什么今天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会会表现得这么突出?在谴责圆明园兽首交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到了事件的具体交涉之中,包括外交途径的交涉,和法院的交涉等等,但我想单有这些是不够的。

2002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馆长签署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并声明这些藏品的收藏都是符合当地法律的。类似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优先问题这类社会或法律政策的认知,我们的国民就和流失文物收藏机构所在国似乎处在两个断层上,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国内要求文物回归的呼声一直很高,而很多文物还在海外被静静展藏的原因之一。所以情绪不能代替“技术”,情绪也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一个指南,我们理应理性地来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否则二者之间都将无法对话。

至于文化遗产的世界共享问题,我觉得和国宝回归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假如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件文物是以非法的渠道流出的,我们当然应该追讨回来。据我所知,世界上国宝回归的成功案例还是很多的。上世纪60年代,北美就有这样一个归还文物的运动,就是印第安人要求北美人类学博物馆归还原来属于他们祖先的“纪念品/神圣物”运动,这个运动是和印第安人归还土地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那是一支居住在今加拿大境内的印第安人从美国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面,拿回了属于他们的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腰带。这个“腰带归还事件”便成为了印第安人追索博物馆里归还他们文物的一个导火索,并获得相当的成功。他们还就博物馆的工作伦理提出了要求,即博物馆在展览印第安人祖先的头骨或肢体的某些部分时,要采取一种尊重的、符合印第安文化要求的方式和态度,也取得了成功。这个追讨文物的事件不但对于文物回归有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博物馆也敲响了警钟——你的博物馆伦理在哪里?!

中国文物网:中国博物馆会不会尝试去收藏世界各地的文物精华?

潘守永:我觉得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像杭州的世界钱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虽然是私立的,已经非常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视野了。

通常大家会觉得我们和西方相比,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世界的窗口过于狭窄,我们的博物馆无法满足一般人了解世界的需求。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是以世界建筑为核心的一个缩微展示,后来发现前来参观的观众很多,甚至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热点。这就说明我们国人确实有迫切的愿望去通过国内游览的方式来了解世界。

但就古代艺术品而言,那它的总量就是那么多,而且西方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它们的整体性收藏工作。二战期间,大批的收藏家纷纷逃往美国,美国也花了一些钱从欧洲和其它国家搜集了很多早期的艺术品。这个格局在二战之后不久就已经固定下来了。最近乃至很长的一个时期之内,我们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机会能收藏到西方的古代艺术。

可是,虽说我们错过了当时收集世界文物的机会,但今天我们收集我们周边国家的物品包括艺术品还是有机会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其实不太关注我们周边的文化,比如说日本。日本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但是中国收藏了多少日本的艺术品?这方面我们非常不好意思。韩国、越南这些国家,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可我们的博物馆中与他们的历史文化相关的东西几乎不成系统。我们国家博物馆在收藏上的局限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和历史条件的问题,而主要是收藏意识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世界文化”,通常只有希腊、罗马、埃及、英法美德,哪里有越南、朝鲜、菲律宾、新加坡等周边兄弟国家。我所知道越南有一个很不错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它收藏的民族文物工艺藏品,有22个民族单位的东西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一致,他们曾在纽约举办一个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展览,引起轰动。可是,咱们博物馆几乎没有太大兴趣和他们合作。

中国文物网:中国博物馆的文物是以人为本还是被高高供起?缘由是什么?

潘守永:这个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条件不够,像故宫有一百多万件文物,但是能够常年展的就是那么一万多件。每年展览一万件的话,要把一百万件都拿出来展览,需要100年!好,故宫克服克服苦难,每年拿出来5万件来展览,可是往哪里去展呢?就是说我们博物馆的硬件条件、设施、设备确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大多数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博物馆就“保”和“用”的关系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保护优先,有人主张使用优先,有人说保护还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我认为这种争论意义不大。世界博物馆协会有专门的博物馆职业伦理和工作章程,我国作为该协会的国家成员单位,有义务履行自身职责。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必须首先做到“本分职责”,要不然就不要注册为博物馆。一般人也都反映某个博物馆把好多文物“藏”起来不给大家看(只是反映反映,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我是特别同情,对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很是认同。很多时候,这些文物被束之高阁,博物馆里面的展览冷冰冰的,不准摸,不准动,也是与博物馆本身的理念有关的。

现在强调文化共享,纳税人的意识、责任等等不断增强,我觉得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质询博物馆:“既然你花了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应该满足我们的需求。”纳税人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让博物馆知道自己的看法、需求和期待。

中国文物网:国内博物馆建设的首要困难是什么?

潘守永: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般的馆长会回答“资金短缺”,也肯定有人选择“人才匮乏”。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或泛泛而论。首先说生存,这个生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使博物馆这个单位/机构比较好地存在下去,第二个就是博物馆里工作的这些人怎么生存下去。在这方面有的博物馆其实不存在困难,有的博物馆生存得非常好,像上海博物馆、故宫等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存在这类问题的都是中小博物馆,他们确实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我主张一些特别小的博物馆不妨联合起来,形成类似“联合体”的形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一个群体的优势。我们博物馆的自身目标和国际上也不太一样,我们是把博物馆当作一个宣传系统下的事业单位,而国际上的博物馆则是一个文化教育的机构,甚至被看作是娱乐性质的机构。

从大的方面来讲,还是要国家重视,国家能不能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比方说博物馆经营商店,目前获得免税政策还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做一个当代艺术展,需要不断地去报批,要到公安局去备案,增加了博物馆的工作成本。假如我们要引进一些国外的展览,涉及到政府担保问题,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为博物馆的这类展览做政府担保。发展、建设和管理博物馆的国家、地方以及行业层面的“软环境”欠缺和不到位,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首要困难。

什么是意识空间

工程心理学中,空间意识(Spatial Awareness)是指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空间位置、方向和空间关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它是人类大脑处理和理解空间信息的能力,包括人们对于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运动轨迹的感知和认知,以及对于环境中物体和场景的空间位置和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在工程设计中,空间意识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涉及到人们对于产品或环境的使用效率、安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影响。在设计汽车驾驶舱或飞机驾驶舱时,需要考虑驾驶员对于车辆或飞机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便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在设计日常生活用品如家具等时,也需要考虑使用者对于家具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便提高家具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空间意识在工程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环境的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