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自然和时尚的艺术展览有哪些
成都的春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非常适合赏花、踏青等外出活动,慢下来品味艺术与生活的美好,下面就为大家推荐成都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与艺术奇妙的相遇吧!1、成都市美术馆新馆

成都市美术馆新馆位于天府艺术公园内,分为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和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市美术馆A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3万平方米,场馆汲取成都市花芙蓉花为主要元素,屋顶采纳芙蓉花瓣造型的异形曲面金属屋面,远望如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湖面。
该场馆拥有13个专业展厅、4个公教空间、2个学术报告厅、6个专业艺术库区,硬件设施条件堪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隔湖相望的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总面积近3.3万平米,展陈面积超1万平方米,拥有8个专业展厅、3个公教空间、2个专业艺术库区、1个影像放映厅及多个多样态的时尚艺术空间,建筑设计灵感来自“窗含西岭千秋雪”,建筑形态象征连绵重叠的山峰,再现了依山望东窗西岭的景致,将艺术融入建筑,自然流动的屋顶曲线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关怀特质。
步入天府艺术公园随手一拍,都是一幅画。2、四川美术馆
四川美术馆是一幢高38米的前卫建筑,占地11亩,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整体形同一支横卧地面的“如意”,美术馆由多边形主楼和长方形副楼组成,副楼采用了坡面屋顶,从正门看去,墙面如同一幅拉开的帷幕,非常美观且富有现代感。
近几年四川美术馆除每年举办,数次全省美术作品展,还相继举办了徐悲鸿画展、潘天寿画展,全国版画展,全国山水展,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以及台湾、韩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各项展览,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3、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
草堂诗书画院美术馆是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主体的,团结和联系社会各界,在诗书画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和研究家们,进行诗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对外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美术馆。
画院聘请了当前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社会知名度的书画家为特邀艺术家,以弘扬杜甫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入研究诗歌及书画艺术。4、成都诗婢家美术馆
“诗婢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老字号由郑次清先生于1920年创办,“诗婢家”三字,源于《世说新语》中,“东汉大儒郑玄家婢女皆精通诗书”之典故。依托“诗婢家”这个百年老店的品牌,诗婢家画院常年展销近现代、当代字画,同时进行字画鉴定、作品代理,承办各类艺术品展览,还举行专场拍卖,送艺术到基层??从学术到市场,百年老店旗下的画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5、麓山美术馆
麓山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而且非常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平台,通过艺术品的研究、展示与交流实现其应有的公共的意义,是一座高开高打的综合类美术馆。
其建筑本身很有特色,展现出现代设计和学术气氛浓厚的特点,作为一家新晋美术馆,其办展特色和实力不容小觑。6、域上和美艺术馆
该艺术馆馆区以东湖公园原建多功能园林建筑群为基础改造而成,设计师充分利用原建布局与玻璃材料,以室内外互通的空间结构,将自然美景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本着对当代艺术多元、多态和跨界发展的认知,域上和美艺术馆致力于为美术、音乐、文学、表演艺术、时尚文化等构建传播平台。7、红美术馆
红美术馆隶属于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一家民营非盈利艺术机构,美术馆建筑风格,体现旧工业时代遗迹与当代理念对接的前卫美学,开阔的内部展览空间,也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尽情呈现提供诸多可能。
红美术馆最大的特点是依托艺术品保税平台,以“让艺术融入生活”为宗旨,以“公益性、开放性”为办馆理念,着力构建一个创造性、前瞻性与学术性兼具的艺术空间,自美术馆成立以来,举办了多个高规格艺术展览及多场“保税展览”。8、蓝顶当代艺术区
蓝顶当代艺术区依托蓝顶艺术家群落而诞生,美术馆依缓坡丘陵而建,毗邻3600亩白鹭湾湿地公园,现有场馆包括荷塘月色景区的老馆,以及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新馆,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米,上百亩锦江湿地雕塑展示区,将艺术作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蓝顶当代艺术区内包含国内外众多艺术家的绘画、装置及新媒体作品,尤以中国西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作品收藏、研究、展示和文献建设为特色,通过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与广大市民形成互动,并担纲承办一年一度的“成都蓝顶艺术节”。9、武侯祠美术馆
坐落于著名三国时代遗址武侯祠内西侧,毗邻锦里民俗区,且与锦里相连,美术馆在保留原建筑历史外貌的基础上,由国际知名设计师对其内部进行设计,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新的建筑创意完美融合,创造出崭新的文化空间,作为集艺术展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胜殿,面向大众及专业人士开放。10、四川浙商美术馆
四川浙商美术馆由浙江企业家袁海忠发起并致力筹建,早在2015年,浙商美术馆就以“大山里的美术馆”之名在艺术圈火爆刷屏,以独特的营造理念和江南庭院式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艺术迷的眼球,浙商美术馆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能连接艺术家与大众,更能连接各地的艺术家。11、森的·美术馆
森的·美术馆坐落于天府新区煎茶街道老龙村,美术馆从2018年开始建造,在本地川西民居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从设计理念到建筑风格,以及‘森’所代表的崇尚自然的寓意,都与天府微博村的周围环境交相辉映,森的·美术馆,作为复合型非营利民营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出版和公共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美术馆开馆后,集中展出了廖新松、孟涛、唐骐、周七、朱沙、符曦、胡峻涤七位著名艺术家所作的65件代表作。12、见外美术馆
见外美术馆坐落于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位于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旁,掩映在青山竹林里,有着青瓦白墙的古典外在,简约而不简单的内在,是一座按照现代化标准建造的美术馆。
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也没有光彩陆离的灯光,这座美术馆更像一座乡村的房子,洁白无瑕、朴实无华地沉浸在青山竹林里。
见外美术馆将营造一个既有温度,又充盈饱满的文化艺术空间,搭建一个艺术家与乡村,村民与艺术的对话交流平台,让竹艺村竹编文化与西方当代艺术完美融合,让更多人关注乡村、热爱乡村,走进乡村。13、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这座美术馆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设计,把握道教、艺术、文化的主脉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
整体用瓦片形式呈现,让人耳目一新,悬浮在空中的瓦片给人一种轻盈感,透过瓦片缝隙的光影格外柔和外观有一种中国文人画的低调质感,值得细细品味。
知美术馆负1楼、1楼及3楼是展厅,2楼是休息厅,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自然和时尚的艺术展览是什么
现代设计史涉及的一些核心概念

设计现代设计设计师学习设计史对于设计师的意义
“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历史是让人认识的。”——女历史学家陈衡哲通过认识设计史,设计师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在众多的风格中自由地挑选,才可以把过去的风格和现代的风格混合搭配起来追求未来的风格,或是把现代的元素注入过去的风格中。设计师不能仅限于一种流派或风格,而必须具备超越任何一种流派或风格局限的能力,并适应现代新的表达方式和全球化的倾向。 西方现代设计史包含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上看,手工艺史是设计史的前身,所谓西方现代设计史,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到了工业社会,设计才逐渐成为一个设想的而非实现了的形式过程。 工业革命以后,设计逐渐上升到与艺术同等的地位,设计史所涉及的不仅是物的造型和装饰,更多的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注重阐释设计的观念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唯美主义运动的起源与主要宗旨
唯美主义运动是于19世纪后半叶出现在英国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这场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是反维多利亚风格的一部分,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它产生的背景大致与工艺美术运动一样,并同样致力于提升实用艺术作品的地位。
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该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该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德雷塞
爱德华·威廉·戈德温(E·W·Godwin,1833-1886)
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 Whistler,1834-1903)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 戈德温创造了一种英国人的日本风格,这种简约的形式展示了唯美主义对于纯粹的美的欣赏,而不是着眼于生产效率或节省成本。
唯美主义运动受日本设计影响,强调高品质的手工艺技术及运用抽象的、几何的形状的风格特征,可以从德雷塞设计的大量金属制品,包括茶具、烤面包架与其他餐具器皿和厨房用具中看出。 第三节 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与主要特征1895年12月,被公认为日本艺术的鉴赏家、商人和作家萨穆尔·宾(Samuel Bing,1838-1905)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别具特色的画廊,标志了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兴起。“新艺术”(Art Nouveau)逐渐成为描绘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它所涵盖的时间大约从1880年到1910年,跨度近30年,是在整个欧洲和美国展开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现象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是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
工艺美术运动是新艺术的影响之源莫里斯莫里斯对于中世纪、哥特风格和自然主义的热衷,对于大工业化的反感以及对于手工艺的提倡,都成为新艺术的基本特征。 阿瑟·麦克穆多(1851-1942)麦克穆多的设计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特点与工艺美术运动热衷于复兴中世纪艺术不同的是,新艺术运动反对向任何一个时代模仿或借鉴,当时与商业的矫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自然的清新,自然的神奇、柔美、清新和生动的情趣正好可以用来抗击工业生产的粗陋、低俗,于是源自自然的造型成为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常用的主题,而自然中蜿蜒的纤柔曲线则成为新艺术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正是因为该原因,它常常被称为第一真正现代的、国际的风格。欧洲各国新艺术运动及代表人物“新艺术”是一个法文词,新艺术运动首先在法国兴起,但在欧洲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现,会联系本地的艺术倾向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故被冠以其它名称。德国称这场运动为青年风格;
奥地利的维也纳称为分离派;
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
西班牙人高蒂则以他天才的想像力成为新艺术运动最极端、也最为突出的代表。下面我们对新艺术运动的介绍也是分国家进行的。法国“新艺术”
法国是新艺术的发源地,巴黎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代艺术及现代设计最重要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和现代设计运动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巴黎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新潮的东西,包括最激进的思想和艺术,著名的“印象派”便诞生在这里,新艺术运动在这里产生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新艺术运动诞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和“印象派”差不多,它在设计史上的地位也和印象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一样,都是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开启了新时代。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 ,1867法国里昂– 1942美国纽约)法国建筑师和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被广泛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新艺术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吉马德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和字样已成为经典的新艺术风格。 阿尔弗斯·穆哈(Alfons Mucha,1860-1939)
阿尔弗斯·穆哈是19世纪末巴黎最重要的装饰艺术家之一,他风格独特而充满原创性的海报及封面设计几乎成为法国新艺术的标志。默哈笔下的新艺术女子形象不仅奠定了这位艺术大师的风格,也成为20世纪的广告模板。鲁伯特·卡拉宾(Rupert Carabin,1862-1932在新艺术的家具设计中,新艺术的设计师用革新的方法使用传统的材料来表现自然,以此向刻板的传统观念挑战。他们觉得家具设计中僵硬的传统造型过于笨拙,无法体现木材潜在的灵性,便将家具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在一起,赋予木材新的生命力及新的表现形式。 鲁伯特·卡拉宾是法国著名的雕刻家,他以具有雕刻特征的家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引领人们以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雕刻艺术及家具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思路,为新艺术的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格兰“新艺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作为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叛、对工业化生产的排斥,在英国也有所发展,但英国的新艺术运动不如它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大,而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的查尔斯·马金托什与其合伙人组成的格拉斯哥设计集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这场运动中很有意思的一个插曲。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苏格兰的建筑师、设计师和水彩画家。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的一位设计师,也是英联邦国家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实践者,马金托什对于欧洲设计有相当大的影响。马金托什的设计具有鲜明的特点,他逐步放弃传统的新艺术运动自然主义装饰风格,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特别是纵横的直线为基本结构,利用简单的集合图形,走出自己非常独特的设计风格道路。新艺术运动主张曲线、有机形态、自然主义装饰,而马金托什则刚好相反,主张直线、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他的探索恰恰使机械化、批量化、工业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成为可能。奥地利“分离派”1897年,维也纳一批前卫艺术家和建筑师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自称“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艺术团体。他们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分离派艺术家们关心的是如何在学院派传统的局限以外去探索艺术的可能性,他们希望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受历史影响的新风格,在形式方面与德国的青年风格接近,成为一股德文国家的新设计运动力量。建筑师奥托·华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
提倡“功能第一、装饰第二”的设计原则,开始摒弃之前新艺术风格的与功能无关的自然主义曲线, 只采用少数曲线点缀达到装饰效果。他的建筑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合的特点,与外型奇特,但功能性不是很好的高蒂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约瑟夫·马瑞亚·奥布里奇(Josef Maria Olbrich , 1867-1908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被誉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贝伦斯的功能主义倾向和采用简单几何形态的设计主张都使其有意识地摆脱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束缚,朝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方向发展。1907年,贝伦斯与其他十位成员,连同12家公司一起,创立了“德国工业联盟”1907年,贝伦斯作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 顾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工业产品设计师; 从1907年至1912年,贝伦斯有了一些学生和助手,其中便有日后成为包豪斯第一位领导者的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西班牙“新艺术”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将自然主义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是新艺术运动最为极端的发展。 安东尼·高蒂(Antoni Gaudí,1852-1926
高蒂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和高度个性化的设计闻名于世,他的建筑作品具有强烈的有机特征,其中充满传奇般的神秘色彩和图案,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凡是看过他的作品的人,无论是从书籍还是实物,便再也不会忘记。高蒂在设计史上的地位可以比拟同是西班牙人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小结以手工对抗机器,以艺术对抗工业,新艺术运动大师们的主张和实践,在整个世界都在欢呼工业革命的成就的19、20世纪,注定是悲剧性的;但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来说,凭着热情和信念,艺术家们在短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新艺术作品,致使新艺术风格在世纪之交的欧美一时成为一种风靡的时尚,它的影响也不断在整个20世纪的装饰艺术上回响,它无疑又是成功的。第四节 “装饰艺术”运动 (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的起源与主要特征装饰艺术运动是一次出现在1925至1939年间的国际性的设计运动,影响到众多设计门类,诸如建筑、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包括绘画、形象艺术、时装、电影等在内的视觉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这次运动并不是代表一种统一的设计风格,而是20世纪初许多不同的风格和运动,包括新古典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现代主义、包豪斯、新艺术运动的一次综合。它在二十年代繁荣的欧洲达到顶峰,并于整个三十年代在美国继续蓬勃发展。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于现代化和工业化形式的断然否定态度。而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及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回避是不可能的,不如去适应它。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总是给人一种机器般的冷冰冰的感觉,采用一些新的装饰可以使它们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让人容易接受,而成为一种新的探索途径。装饰艺术运动应运而生。在1900年的国际展览会以后,许多法国艺术家成立了形式上的集合——装饰艺术家团体。创立者包括吉马德等人,这些艺术家从整体上深深地影响了装饰艺术的原则。这个团体的目的在于显示法国装饰艺术的领导性地位和国际性的影响。他们组织了1925年的现代工业艺术与装饰艺术的国际展览会。这是装饰艺术运动名称的由来。主要特征
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非常特殊,它既有历史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在历史感中渗入现代因素,而在现代感中又有传统的根基,这种博采众长的兼容和发展使装饰艺术运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形式上广泛借鉴
一方面,装饰艺术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的结构以数学几何形状为基础。它被广泛认为是来源于埃及艺术华贵的装饰特征、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木雕等原始艺术及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另一方面,一个同时进行的运动是流线型设计。流线型设计受出现于航空、发射学和其它要求高速度的领域的现代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影响。这种有吸引力的形式的产生是装饰运动科学地应用空气动力学的原则的结果,它将流线型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其它有作用的物体,象汽车。甚至被用来设计一些普通的静态物体,象收音机、削笔刀和冰箱等。 舞台艺术的影响 20世纪初期,舞蹈,特别是芭蕾舞开始出现了重大变革,作为芭蕾舞中心之一的俄国已经有了一些变革。俄国芭蕾舞团出国演出,把这种改革的影响带到西方国家。而另一方面,巴黎的开放风气又进一步加深芭蕾舞的变革,反映到音乐、舞蹈编导、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导致新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和富裕、喜庆、现代的风格特征
与前两次运动排斥机械色彩不同的是,装饰艺术特别重视强烈的原始和金属色彩,其中包括鲜红、鲜黄、鲜蓝、桔红和金属色系列,包括古铜、金、银等色彩。 随之而来的20、30年代又是欧洲、美国经济均非常繁荣的时期,装饰艺术风格带有一种富裕的、喜庆的特征,适合“现代”的语境。 各国装饰艺术运动及代表人物 1、法国装饰艺术运动 法国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发源地,巴黎是这场运动的中心。1925年的法国装饰艺术展览会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的开端,并影响到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现代设计运动在法国都集中体现在豪华的、奢侈的产品设计上,这也正反映出法国设计的特色——非民主化的、资产阶级的、精英主义的。2、美国装饰艺术运动豪华、壮丽、幽默、轻松是美国当时的文化特征,代表的是美国通俗文化的力量。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家具、陶瓷、玻璃器皿、书籍插图、首饰及商业海报、绘画上,在建筑上则比较少;而美国在一战后,国力鼎盛,建筑业发达。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比较集中在建筑设计和相关的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家居用品设计,以及依附于建筑的雕塑、壁画等方面,可以说是建筑引导的设计运动,讲究恢宏的气派,并夹杂了美国大众艺术、通俗文化的一些因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美国赋予装饰艺术风格的最重要因素是其民主化的特征,这与法国比较集中于豪华、奢侈的消费用品的设计重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具体的形式特征来看,无论是上演百老汇歌舞还是好莱坞的电影,剧院的设计都有明显的对古埃及、玛雅和阿兹台克文化及中国古典文化设计特征的爱好。 好莱坞风格(Hollywood Style)
好莱坞风格是装饰艺术运动中美国的一个延伸与发展,是美国人对于国际设计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贡献。这种风格原来是针对电影院的设计,之后,受到好莱坞电影布景和时尚的启示,好莱坞风格随处可见,从百老汇的豪华表演厅到室内装饰和摩天大楼,很快就成为一种典型的美国风格,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不断风靡,传遍北美,甚至欧洲,影响到建筑、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和平面设计的风格。3、英国装饰艺术运动 英国是最早进行设计探索的国家。早在1960年代前后产生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英国之后似乎完全退缩到复古主义之中,仍然沉溺于对17世纪传统风格的借鉴,对于世界各国进行的新设计的探索无动于衷。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世界各地流行的工业化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下,英国的设计才开始出现了变革。三、小结 装饰艺术运动设法将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这种折衷立场以及以直线、几何形态为主的风格特征为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也使得装饰艺术风格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装饰艺术运动在装饰和设计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重要资料,从材料的运用、装饰动机的广泛来源、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到它对于东方和西方的结合、人情化和机械化的结合的尝试,它还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五节 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一、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但工业化发展并没有必然带来设计水平的提高。新产品如何设计、新出现的都市如何规划建造、新出现的公共媒介如何进行有效的视觉传达等等,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所进行的设计探索由于它们的中心始终还是想逃避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或是想回到中世纪的手工业,或是试图从其它原始或外来文化寻求出路,或是没有意识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仍然为少数的贵族阶层服务。必须有新的设计方法出现,来解决新的问题,为现代社会服务。现代主义设计应运而生。 1、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定义 民主主义 精英主义 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2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特征
1)以功能主义为中心
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六面建筑 玻璃幕墙 标准化原则 反装饰主义立场 中性色彩计划
3)重视整体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从这些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成就体会现代主义设计。1、勒·柯布西耶(Gris Le Corbusier,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1887-1965)
勒·科布西耶是瑞士出生的建筑师、设计师、作家和画家,他以对现代建筑的贡献闻名于世。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于30岁左右成为法国公民。虽然勒·科布西耶的大量作品和观点都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也引起不少的争论,但他仍然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设计带来很重要的影响。
重要经历及设计思想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这个小镇曾经在18世纪被大火完全烧毁,以后重新规划了单纯得近乎单调的、几何式的、棋盘式的布局,对他有相当的影响,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曾在德国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遇到格罗皮乌斯和米斯;后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和民间建筑;1917年,发表《走向新建筑》,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规中。由此看出柯布西耶的理性主义立场;1926年 “新建筑五点” 底层架空
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横向的长窗
自由立面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67-1959) 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在他超过70年的建筑师生涯(从1887年到1959年)中,不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的高质量作品,还影响了整个美国建筑的进程。直到他可能还是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重要经历及设计思想
曾在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学习土木建筑,但不感兴趣;后在芝加哥当建筑绘图员,不久进入沙里文的建筑事务所,受沙里文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思想影响很大。
将其喜欢的日本建筑风格与沙里文的功能主义建筑结合;
将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发展为“形式与功能是一回事”(form and function are one)1892年离开沙里文事务所,开始自己长达72年的独立设计生涯。赖特对他的有机建筑观念提出六个原则
1、 简练应该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
2、 建筑设计应该风格多种多样,好像人类一样;
3、 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
4、 建筑的色彩应该和它所在的环境一致;
5、 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
6、 建筑中精神的统一和完整性。赖特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基本几何图形,比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在总体上采用网格的方阵方式,加上各种抽象的细部处理,总是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他设计上的一个很强烈的特点是努力在自己的设计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找寻一种和谐的因素,设法使设计达到与自然的融合关系,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取得和谐。日本风格的借鉴、几何图形的使用、建筑与环境融合、阿尔瓦·阿图Hugo Alvar Henrik Aalto (1898—1976) 阿图是芬兰建筑师和设计师,因为他的杰出设计才能和对于现代设计的深厚影响,在斯堪地纳维亚国家有时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建筑、家具、纺织品设计。 这位芬兰的设计大师在象一般现代主义设计师强调功能性、民主化的还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满足重视人的心理需求的设计方向,提出了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把现代主义的单调面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奠定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独特的现代主义形式,对世界设计影响很大。小结从许多方面来看,阿图的设计具有轻松感、流畅感、剧烈、耐性,与通常具有冷漠、非人情化、高度理性特征的其他现代主义先驱的设计成为鲜明的对照。阿图不是仅仅简单地创造一个非人格化的、非人情化的人造环境,而是一生都在寻求建筑与设计中适应现代世界的协调特征,寻求一种人情化的趋向。为了使他的设计具有人情味道,阿图最热衷于使用木料,并通常采用复杂的木结构,因为他认为木料本身具有与人相似的地方——自然性的、温情的。 阿图最重要的作用也在于他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现代设计风格的影响:一方面他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吸收了现代设计的新材料,如钢管、水泥、平板玻璃等,及现代的建筑手法,如部件的拼合组装、玻璃幕墙结构等为自己的设计所用;另一方面他保留了地区性、民族性的特点,广泛采用自然材料,尤其是木材料,讲究材料达的人情味,并采用有机外型,认为设计的个体与整体是互相联系的,椅子与墙面、墙面与建筑结构、建筑与环境,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改变了德国现代主义的单调的、非人情化的风格,建立了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新有机功能主义风格,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所谓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与阿图的贡献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