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艺术展览

1、金阁寺

金阁寺建于1379年,原为足利义满将军的山庄,后改为禅寺。“金阁寺”一名源于足利义满修禅的舍利殿,因其外以金箔装饰,民众遂以金阁殿称之,寺院也因此被唤作金阁寺。

2、姬路城

姬路城也叫白鹭城,这个生动的名字得自它雪一样白色的外墙和翘起的蜿蜒屋檐。它供奉的是须佐之男和他的妻子奇稻田姬。须佐之男是斩杀八岐大蛇的英雄,奇稻田姬是他从八岐大蛇口中救下的少女。

3、清水寺

京都清水寺是日本京都最古老、最知名的佛教寺庙。

4、国立新美术馆

国立新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位于六本木,是日本占地面积最大的美术馆。美术馆由日本建筑界代表级人物黑川级章设计。其中一整面曲线优美的玻璃是美术馆最大的特色。

5、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绝对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教堂系列设计中的巅峰之作, 其他两座教堂远离尘嚣,位于风景宜人的山中。

而光之教堂建造在城郊的住宅区,是一座老教堂的扩建工程,远远比不上另外两座教堂得天独厚的环境,但正是在这些诸多约束下,安藤忠雄创造出了另外两座教堂难以企及的艺术效果。日本建筑的风格特点:

一、日本现代建筑的特点:

1、外表简洁,装饰少,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广泛。

2、喜欢体块模块化,简单的几何形体做体块。

3、给人种静,干净,雅的感觉。

二、日本古代建筑的特点:

1、学习跟中国古建,但风格自成一派。

2、不像中国的很多大红大绿,色彩鲜艳,日本建筑色彩素雅朴素的多,给人纤细秀雅感,中国的是气势宏大壮丽。

3、融合了佛教的悲情怀,衍生出枯山水庭院,肃穆甚至缺乏高昂热情的风格。突出了静谧秀丽含蓄至极的东方特色。

日本建筑设计作品

安藤忠雄建筑作品有如下:

1、Design Sight

该建筑是安藤和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合作的作品。2、4x4房子

安藤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两栋房子,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作品。3、光之教堂光之教堂,位于茨城,距大阪约25公里。经过改造的基督教大院集创新与简约于一身。黑灰、沉静的混凝土建筑外壳被一个发光的十字架穿透,将室外的自然光传递到教堂大厅。4、Oval

安藤为创造直岛的景观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岛目前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艺术目的地之一。《Oval》是安藤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家酒店,只有入住Oval的客人才能进入这个空间。5、兵库县立美术馆

这座美术馆于2002年开放,展出了许多外国和日本艺术家的作品。这个艺术空间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是楼梯,多年来吸引了很多摄影师到此拍摄。

日本建筑作品集

战后50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时代。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 日本战后初期对集合住宅的探索

战后伊始,日本的1700万户中约有420 万户缺房,为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标准设计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51C型(图1),成为这时期住宅设计的原型。1953年前后,经济稍有宽裕时,新一代建筑师们提出了nLDK型方案(图2),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族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这种类型的住宅通过标准化构件的设计和推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造价,使大量生产和普及推广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宅紧缺问题。由于卧室面积和个数的可变,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睐,这一形式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1960年后,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城市问题、住宅问题愈加严重。农村人口大举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居住区,特别是修建低价的公团住宅,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1970年以后,经济的复苏和对社会住宅的积极建设,使住房危机基本得以缓解。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要求的内容转为多方面,尤其关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975年以后,由城市内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规模集合住宅区的分散布置”的设计思想,与大居住区相比,以其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而成为住宅设计的主流,大住宅区的规划逐渐在消失。二 对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战后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经济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业的产物,在国际式样及规划理念指导下制造出了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状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着城市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由高层转向低层、由新区开发转向旧城改造、由单纯注重住宅面积大小转向高标准的外部环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最后则由量转向质并首次肯定了发展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樱台合院式住宅”(图3) 、“六号池” 等是其先驱之作1。建筑师们积极参与公共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于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三 多元化的集合住宅趋势

80年代以后,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建筑师在日本集合住宅设计领域里进行了大量新的尝试,出现了如东大阪吉田住宅(图4)、茨城县松代公寓等成功的集合住宅作品,还有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图5)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尝试引起了日本建筑舆论界的很大反响,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发展趋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作坊型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时期,向高度信息化转变,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们对集中生产方式的万能产生了怀疑。一度被分离开的“职(业)”、“(居)住”二者开始了再度的结合。日本建筑师们开始探讨集合住宅功能的复合性。一种似乎传统的前店后宅、下店上宅作坊布局的新型集合住宅应运而生。

建筑师中筋修提出了“都市本来就是居住、工作和游乐的场所”的口号,进行了题为“都住创”的都市集合住宅的系列研究。希望共同生活的人们组合起一种所谓协同组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e)。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完工,一连串的辛勤劳动都是由大家共同负担,建成后人们共同生活工作在一个屋檐下,老人们互相照料,孩子们共同成长2。在这样以都市为故乡的环境下,充分体现出日本家庭社会关系的历史渊源,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逐渐形成。这种新“共同家庭”的乌托邦现象,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怀念传统手工业家庭生产和居住方式的体现(图6)。α room

“α room”,即nLDK+α,在原nLDK的基础上增加一个α,即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这种增设了“α 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现(图7)。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与起居室结合起来,类似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从住户中独立出来,作书房、琴房、画室,任居住者自己确定。据调查:住户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都把它利用起来。有的把它当做工作房,也有的把它当做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户把α room当成店铺营业。同是α room,功能相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种α room使广场、街道以及整个集合住宅变得生动起来,成为多彩生活的体现和缩影,是集合住宅设计中尊重人性、开发个性的一种新的尝试。多代居

出生率的锐减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是当今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也成为建筑师现在所要考虑的问题。“老人之家”在日本各地普及开来,与此另外一种充分体现日本以“家庭”为社会整体单元,满足家庭成员几代共居的生活习惯,让老人更积极地投入社会的多代混合型居住体也出现了。由新居千秋事务所设计的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图8)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多户型的变化和多样、完善的娱乐体育服务设施,满足老人、中年人、青年夫妇不同年龄层次的居住需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愿望选择多代合居、近居或邻居的形式。这种不是把老人孤立出来而是把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方式,使老人觉得自己没有脱离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享尽“天伦之乐”。这种积极的设计思路,在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庭式

山本理显设计的熊本县营保田第一团地是在传统的围廊式中庭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庭空间被充分利用来强调“看——被看”的关系。在这里,三栋住宅楼和社区活动中心围合成中庭空间,对于外部社会来说它几乎是个完全封闭的场所,必须通过某一户或社区活动中心才能进入中庭。每户相对封闭的卧室部分以院或桥与面向中庭的起居室部分相连接,所有住户都尽可能地面对中庭开放(图9)。在今天人际交往逐渐淡漠的日本,这种“中庭”式集合住宅,为人们提供了便于交流的场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疑会带给整个社会积极的影响。展望21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们的居住形态呈多样化的趋势:因信息化的发展增加了居家上班的可能性;因高速交通工具的发达扩大了远距离通勤圈;加上城郊诱人的居住环境,使选择郊外的居住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都心(都市中心)单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妇+1子)的数量的增加,这些人可能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规模,因此对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将增加。把高度集中化的负面因素转化为促进都心生活活力的正面因素,吸引人们在都心居住并减少“成长家庭”的外流。配合都心的再开发,都心型集合住宅必将日渐增加。在日本大都市开发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