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的好处有:感受艺术之美、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丰富生活体验、加深文化理解等。

艺术展览的用途

1、感受艺术之美

艺术展览是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的好机会,无论是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还是摄影等,都可以通过展览近距离欣赏到。在展览中,观众可以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才华。2、开拓视野

艺术展览可以拓展观众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培养创新思维

艺术展览中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观看这些作品可以激发观众的创新思维,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创造力。4、丰富生活体验

观看艺术展览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可以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些情趣。与电影、戏剧等娱乐活动不同,艺术展览更加注重思考和感受,可以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体验。5、加深文化理解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观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艺术展览的用途和意义

有些人认为,在如今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这种将立体文物转向平面的技术已经过时,利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还原无疑是更好的方法,还有人则认为这位年轻人的行为对于保护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上图——青铜器文物

而青铜器影拓技术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技艺,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确实有其积极的作用。其能够通过书本传播的便利性,让千里之外的人们看到青铜器的原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视频等载体显然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青铜文物,影拓技术似乎确实已经"过时"了。

不过除了复原青铜器的样貌之外,影拓这种将立体器物转向平面的做法,在艺术研究中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么在今天它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一、青铜器影拓技术的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青铜文化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可能最早起源于商代,知道战国年代铁器大规模被应用之后,其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那段时间中,青铜器不但是人们在平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餐具与劳动工具,更是祭祀仪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图——青铜鼎

而以青铜鼎为首的青铜礼器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研究那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上的铭文让我们对西周及以前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其上金文的不断出现,也让我们不断完善史料中的空缺,并纠正了部分错误的认识。

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重视自古便有之,不过那是人们想要去研习其上的文字,除了前往其出土地实地考察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宋代王洋的《戏郑曾二老》一诗中便有生动的描写:

两编千片白雪茧,六百二斗青铜钱。

不辞破费十日产,要向几上追前贤。

前贤已死不可慕,世上流传只佳句。

不寻断简赏心符,定自前贤无觅处。

于是从隋唐时期开始,便有人开始尝试仿照制作石碑拓本的方式来为青铜器上的金文进行拓印。不过由于青铜器的表面不似石碑那样平整,这让拓本的制作变得相对困难。上图——青铜器中的铭文

而随着拓印技术的进步,在清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可以轻松地得到青铜器表面的文字信息了。但是随着生活的富足,青铜器的收藏价值逐渐为人所看重,收藏家们在了解青铜器的信息的时候,显然不止需要知道上面的文字,他们还需要知道青铜器的整体造型,和花纹的具体样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拓印技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了,新的拓本技术亟待产生。上图——金文拓本

于是有人开始尝试对青铜器进行全方位的拓印,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全形拓。他们会分次将青铜器的不同部位拓印到拓片之上,然后将其拼接成为一个立体的青铜器形象。但是这样的方式会存在较大的误差,于是拓印工人们便改变了方法,将拓片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再结合青铜器的具体尺寸,将其还原成一幅立体的画作,这便是清代早期全形拓的大体方法了。上图——青铜器影拓作品

不过由于在传统的中国美术技法中,对于透视关系并不是十分看重,因此全形拓的结果并不是十分还原。不过随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人们在制作全形拓的同时采用了西方素描的部分技法,使用不同浓度的墨对不同青铜器的各个部位进行拓印,这让全形拓的拓本具有了合理的光暗视觉表现,让其还原度变得更高,在当时这对于青铜器文化的推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二、制作青铜器全形拓的步骤

如果我们现在想要制造一份青铜器的全形拓,那么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流程可以遵循了。首先除了青铜器之外,我们需要准备白芨水,拓包,毛笔,砚台,鬃刷,和剪刀,镊子等用具。

之后需要先大致测量一下目标青铜器的尺寸,因为全形拓需要将其还原成为一幅立体画作的,这需要和真实的物品保持相似的大小。在测量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这个器具的大体外形先描摹到宣纸上了,这和素描早期绘制线稿的步骤颇为类似。上图——白芨植株

在完成初期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开始拓印的工作了,对于内部有铭文的青铜器,拓印工作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是器物内部文字的拓印,第二则是外部花纹的拓印。在拓印的时候,需要先在目标区域上铺上宣纸,让后用百芨水将其沾湿,使纸张能够紧紧地贴合在青铜器之上。

之后需要为纸张上的花纹上墨,然后对其进行锤拓。这样可以让铭文和花纹显示地更加清晰。在完成主体部分的拓印之后,则需要对其突出的足,耳等部分进行分别拓印,其步骤和之前完全一致。不过由于这些部分可能不在一个面上,因此可能需要多次拓印,再将拓片整合到一起。上图——正在进行影拓的贾文忠大师

在完成拓片的制作之后,你既可以根据上面的结果,将具体的纹路描摹到之前准备的草图之上,也可以将拓片整合到一起,用拼图的形式来向大家展现结果。其中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全形拓更加接近青铜器的实际样貌,而第二种方法则能让大家看到青铜器内外的细节。

从制作全形拓的步骤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想要制作一张较为精美的影拓作品,可能要耗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对于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技艺,有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在有了摄像技术之后,这种古老的青铜器影拓技术就应该被淘汰,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三、青铜器影拓技术在如今的意义

在我们谈论青铜器影拓技术的意义的时候,不妨再次回溯一下这门技术发源的原因。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看到青铜器的艺术细节,也就是这是一个和美术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人类美术发展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便是平面绘画,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以及内心世界的最初表达形式。在此之后,人们又陆续发明了雕刻以及青铜器上的浮雕技艺,来丰富对于美学的表达体系。上图——人类史前壁画

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是包含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的。比如西方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其审美风格就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十分看重对于外部世界的精致还原,以写实性见长。而东方绘画和雕塑则讲求意境的营造,这让其虽然不如西方艺术作品那样逼真,但是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绘画或者雕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是互为印证的关系。而对青铜器进行影拓,虽然是对于雕塑以及铸造技术的研究,但是却采用了将其还原到平面上的方法,这让我们能够发现二维艺术与三维艺术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古人的艺术思想。而且相对于浮雕来说,绘画显然是更加抽象,也是更加富有想象力的,用二维的角度去欣赏三维的作品可能让我们有更多的启示。

而且影拓技术也可以将青铜器的几个面连接到一起,让人们打破其本来形制的桎梏,去整体地欣赏,分析其图案的布局情况,这让青铜器艺术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多样,而且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当年制造者的真正构思。

更重要的是,这种影拓技术本身就是中国先人的优秀创造,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传统技艺,才能够让后人知道这些影拓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他们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好的认识,这才是技艺传承里最重要的东西。上图——青铜器花纹拓本四、 结语

青铜器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人们为了研究青铜器也发明了许多独特的方法,青铜器影拓便是其中之一。不过随着摄影,3D打印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声称该技术过时的言论层出不穷,但是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这门古老的技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技法层面,青铜器影拓技术其实是中国传统拓印技术的延伸,其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门传统技艺的发展历程。而且其还与西方的美术技法进行了融合,从而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让拓本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更加适应当今的审美取向。

而与此用这种方法来研究青铜器文化,还可以将立体的艺术造型放到平面之上,并且打破空间的限制,使其形成连续的平面图案。这可以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青铜器,并且进一步摸索其本身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我们研究前秦时期的美术发展大有裨益。

艺术展览的用途是什么

博物馆有教育、保护文物、收藏文物的价值,博物馆的意义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本国最重要的无形财富,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件藏品,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