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最近又有大动作啦,六月起特开展三大主题展览,展览内容涵盖“书画”、“青铜器”等。不仅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体现得更多是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展品更是有跨越千年时间跨度的,十分震撼。上海博物馆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除国定假日外,每周一闭馆,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观众须网络实名制预约参观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展期:6月22日至9月21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三楼
简介:该展系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从三国起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予以呈现。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
展期:6月19日起至7月18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简介:上海博物馆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这些青铜鼎均源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大盂鼎再度相聚,吸引了广泛关注。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
展期:5月21日至7月18日
地点:上海博物馆四楼
简介:“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甄选上海博物馆藏中国明清缂绣精品27件(套)辅以书画8幅,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18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呈现一派丝理丹青的艺术妙趣,唤起人们对于书画与缂绣之间的联想。惊喜文创--大克鼎/风味雪糕
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文创商店、二楼茶室
售价:20元/件*每天限量供应
此次推出的大克鼎风味雪糕,完美复刻了大克鼎的外观造型,同时雪糕上的花纹保留了大克鼎上的波曲纹。两种不同的口味,无论是巧克力味的香浓顺滑,还是抹茶味的清新淡雅,总有一款符合你的口味。
文创艺术展览的影响因素
算的。1.故宫文创非常火爆,请从数字媒体艺术角度分析作品如何吸引年轻人。伴随着时代潮流,文创艺术悄然兴起。文创,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是指依靠创造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用品进行创造提升。文创既能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融进生活,又能让物品因为增加创意而更富有趣味性,使得大家在消费、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说起文创产品,不得不提故宫文创。2013年—2014年,故宫官方就推出了三款app: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三款app极具趣味,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除了实体的文创产品,故宫在网络上也陆续“打”开了宫门,开发出了各类App: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清代皇帝服饰、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胤美人图……这些APP都蝉联AppStore精选榜单。2014年,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让平均阅读量四位数的故宫有了第一次的10W 。推送中,比着剪刀手的雍正、挤眉弄眼的康熙等表情包,一炮而红,萌化众人。故宫真正成为超级网红,还归功同年的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大热,豆瓣评分达9.4分,超过了热播剧《琅琊榜》,还超过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国内纪录片第一。随后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播出,让这座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看上去庄重高冷的故宫,开始接地气了。 以上的种种都能体现出数字媒体艺术在其发挥的作用。首先app以及表情包是由网络媒体以及电子科技技术引起了观众全新的体验从而产生虚拟感和沉浸感。此外有些故宫的手办也在网络上售卖,建立了受众与新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之下,传统媒体也没有占有主导地位。有趣且富有创意的想法让观众沉浸于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上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人们更容易接触故宫,这些就是我认为故宫文创火爆的原因。2.请观察VR视频和VR微电影,说明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意义。我观察了一个关于天空以及一个关于枪战的VR视频。感觉很震撼刺激,仿佛身临其境。数字媒体艺术在其中运用了物理、数学等进行了设计操作,研发出来的眼镜能让人的眼睛产生不一样的全新视觉盛宴,仿佛你就遨游在太空和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让观众具有参与性以及沉浸性。并且VR建立超越现实世界的呈现方式,在太空遨游和到战争中实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实去到场景中体会的。使用VR能体会到科技的高超以及智能响应。3.举例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风格。例如故宫文创就属于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好莱坞、迪士尼、福克斯等电影公司属于美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日本的京都公司、BONES公司、A1P公司等动画制作公司属于日本的数字媒体艺术;德国的康斯坦丁影业公司以及法国的高蒙电影公司和欧罗巴公司属于法国的数字媒体艺术。
文创艺术展览的影响和意义
因为近期疫情的反复,一些博物馆不得不临时关闭或重启限流政策。但博物馆仍然在用丰富多彩的数字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以文化和艺术触及和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而且历经疫情以来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博物馆云展览正愈发具有想象力,不断更新业界观念,开创更多发展空间,让大众看到一种亲切、蓬勃的新趋势。超越展览形式的云传播,成为文化阐释的给力手段犹记2020年以前,博物馆数字服务的定位,是为实体展览服务:以补充信息的形式提升观众在参观实体展时的体验,同时尽量减少对观展沉浸性的影响,特别是不能破坏观展秩序。“全景展览”也是常见形式,但是对这种形式人们更多的是顾虑,比如这样的云上展览大量丢失了五感信息,人们也担心这种形式减少了实体展览的观众,因而“全景展览”更多被看作“记录”博物馆实体展览的“工具”。2020年初疫情肆虐,很多博物馆实体展览被关闭或是限流,各馆纷纷将展览“上云”。当时我们看到的一个常见做法就是“全景展览”。这也延续了此前博物馆数字化的思路。但是此时人们看到了“全景展览”的优势——除了超越时空局限性以外,观展疲劳也被降低。观众不仅可以在更舒适的环境用更舒适的姿势观看,而且还有语音导览降低阅读疲劳。展品信息的完整性也是一大优势,一件展品的背景资料、多角度的图片,甚至和它可以作为类比或关联的展品都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除此以外,相关的语音介绍,甚至由策展人亲自讲解展览的音视频、展览相关论文都可以集成到展览中。新冠疫情使业内将顾虑转为接受,思路也逐步开阔起来。虽然“云上展览”损失了实体展览对博物馆教育氛围的塑造,缺少了人们认知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情境感,但对博物馆教育素材的组织更加有效,而将其他领域的媒体形式引入博物馆也使人们耳目一新。顺着这个思路,博物馆的云上展览如今多姿多彩也各有优势。不论是小程序、游戏还是轻阅读,只要能完成博物馆知识的系统性阐释,博物馆的云展览越来越多元化,早已超越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展览形式。视频时代,不论音视频或是直播,都是进行文化阐释的有效手段。其中直播更加“短平快”——英国V&A博物馆在快手举办云看展的活动,吸引了181.7万次观看;故宫雨中直播,有百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中,一些热门的博物馆吸引了高达300万观众观看。而经过精剪的视频则有更好的抵达效果——像是“故宫邀你云看展”系列视频,每集20分钟,由策展人带着观众参观展览;“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纪录片则以奇妙的镜头迅速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每日故宫”短视频每周两次在微博平台带大家欣赏文物细节,伴着音乐与观众们互道晚安。讲座是系统性了解博物馆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看到疫情防控期间的苏州博物馆迅速上新了“苏博云观展”的内容,既有较长的讲座系列,又有七集短片《只有江南》,真正达到了以文化抚慰和滋养人心的作用。如果说纪录片和讲座的受众是成年人,那么在线视频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了。沃斯堡科学与历史博物馆的博物馆学校是得克萨斯州的第一个博物馆学前班,他们意识到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学习科学和自然历史的能力。疫情期间,博物馆学校的教学团队通过Zoom平台为孩子们提供线上教学,为学生在线布置作业并提供指导。老师们还制作了学习用品袋,送到学生手中。虽然疫情肆虐,但跨越了物理界限的博物馆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也有游戏和轻阅读、轻欣赏,《父与子(Father and son)》用父子情为线索带着玩家们打开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一件件展品。前文提到的“每日故宫”项目也是每天推送一件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除此以外,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还在云端拥抱着更多的可能。去年9月至12月,哥斯达黎加前哥伦布时期文化与玉石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以展览作交流——“先民的世界:哥斯达黎加前哥伦布时期文物展”和“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以云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彼此博物馆的主页上。这样的交流形式对于因为疫情而隔离的人们是多么难得。深度互联的策展形式,给博物馆人的观念破局跳出物理界限,确实是云上展览的一个突出优势。这不仅改变了博物馆和观众的联结方式,也改变着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丽人行”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年前浙江博物馆联合了30多家博物馆,以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为主题策划了“丽人行”云展览,集中展示各馆藏品,数量达到1000多件。如果按照传统的实物展示方式,让如此多的画作汇集在一个展览中是不可想象的。不论是展厅因素还是经费因素造成的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更不要说疫情造成的沟通和运输影响。而浙博运用云展览形式轻松跨越了这些障碍,各家博物馆也不需要为借出和运输藏品而操心,只需提供图片和相关资料,便可共襄盛举。以“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为题材的数字人文研究和数据库搭建,也拉动了馆际的跨学科业务合作和数据共享新尝试。如今这一项目正在举办线下五馆联动,回到物理空间,但又突破了普通的展览模式:不论线上还是线下,五馆一同宣发造势;从展品上,观众不仅可以在线下看到本馆的展品,也可以在展厅互动屏上查看其他四家博物馆展厅现场画面、浏览展品详细图文语音信息和“丽人行”云展览内容。联合宣发之外,还有联合“带货”,“线上”文创展示可引流线下的购买。我们特别注意到,“丽人行”发挥了数字展览对观众研究的优势,通过预埋数据收集点收集观众行为,建立用户画像。这比实体展常用的观众跟踪和调研问卷都更具有实时性——如果设计好观众信息标签和知识图谱,可以快速筛选分析观众偏好,反哺数字展甚至实体展览的布局。由此可以发现,从线下到线上再返回线下,策展思路的改变,能够给大众带来很多惊喜。人们对真实环境和“物证”的需要与虚拟世界的丰富不再对立,而是交融、互补、互相促进。数字化展览的轻松活泼,使它们更贴近每位观众;跳出物理的局限,真的成为博物馆与每位观众联结、交流、共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