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展示者,为了保护和维护展品的完整性和安全,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禁止行为规定。以下是不少于5条的博物馆禁止行为,供参考:

参观者不得触碰任何展品

禁止触摸展品:触摸展品可能会导致物品表面的腐蚀、磨损或污染,因此博物馆通常禁止观众触摸展品。观众应该尊重展品的完整性,只能通过视觉欣赏来体验艺术品或文物。禁止闪光灯摄影:闪光灯摄影会产生强烈的光线和热量,对展品造成损害。博物馆通常禁止使用闪光灯进行摄影。观众可以使用无闪光灯的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但要注意不要对展品造成任何损害。禁止吃喝和嚼口香糖:食物和饮料中的液体、固体或化学成分可能会对展品造成污染或损害。博物馆通常禁止观众在展览区域内吃喝或嚼口香糖。观众应该在指定的休息区域或咖啡厅享用食物和饮料。禁止大声喧哗和使用手机:大声喧哗和使用手机会干扰其他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会对展品的安全和保护造成潜在威胁。博物馆通常要求观众保持安静,并在展览区域内关闭手机或将其调至静音模式。

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博物馆通常禁止观众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具、火柴、打火机等。这些物品可能对展品、其他观众或自身安全构成威胁。观众应该遵守博物馆的安全规定,确保参观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以上是不少于5条的博物馆禁止行为规定。不同的博物馆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观众在参观前应该仔细阅读和遵守博物馆的规定,以确保展品的安全和保护。

翻译参观者不得触碰任何展品

作为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想要更有意义:

要找准什么是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钱。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值得一去,也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看,都是最好的作品。那怎么能知道哪些是好美术馆,不妨问问身边了解艺术行业的朋友,或者上网搜寻一下此类的信息。像我2017年一月就去了一次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在我理解的应该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出现,而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一大堆。而如果你要去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的话就一定要去芝加哥艺术学院,或是去费城就不要错过了费城美术馆,若是去旧金山就不能不去SFMoMA——去专业的大美术馆看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浪费时间。

Edward Hopper的油画,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

第二,明确自己的参观目的。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参观,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遇见一个神奇的人工景色,成为拍照的神器,回来可以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参观的模式;“有意义”的观看,也可以是近距离的参观大师的作品,看到原作的细节,启发自己的创作;“有意义”的逛美术馆,也可以是看看艺术界的最新花样,看看有哪些新的视觉传达方案,有哪些新的艺术议题。

这三种“目标”的指导下的获得的参观体验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有意义”,你在选择美术馆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义”要求来选。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拍照,希望刷新朋友圈的逼格,不如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媒体艺术展和装置艺术作品,例如龙美术馆的James Terrell的灯光装置展,就很适合拍照,或是北京Pace Gallery的日本新媒体团体TeamLab的展览,也是营造了一种人工数码美景,或是纽约的New Museum去年上演的Pipilotti Rist的大新展览“数码森林”(Pixel Forest)也能充分满足你拍照的需要。这些大型装置艺术,新媒体的“沉浸式”的展览,都很好看也很好玩,参观作品基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艺术史知识,艺术家会给你制造好一个梦境,你去感受,去做梦就好了。

第三,我觉得“好奇心”和“包容心”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open-minded,开放性的对话是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我们的不理解的作品时,不要有抵触和诋毁的心态,而是用一种好奇和包容去打开对话。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确会于你的个人审美,个人趣味,甚至是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这不是你去质疑这件艺术品是好还是坏的标准。

对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抱有不满和不理解很正常,我们要记得它的功能是反思,那么这件作品点燃的你的不满和不爽、不喜欢与不解,也许都是让你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激发辩论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提出问题可能是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不要因为一秒钟的看不懂就放弃,就蔑视,也许多看几次,瞅一眼做的说明,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可以引发出你的思考,也许还能激发出很强烈的反应。

第四,请在遵循美术馆的规定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尽情享受这件艺术品。

美术馆的基本守则是:不要触碰展品,不要大声喧哗。在这两项基本原则之下,请你尽情观察。你也知道,现在的一些作品是可以被触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所以美术馆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你还可以咨询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者最好去阅读一下这个作品的信息,看看这个作品是否是可以触碰和互动。

如果是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作品,就请大胆使用,融入作品环境,然后动用你的一切感官,调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如果可以触碰,也请放心地按照指示去触摸这些作品。然后用你的身体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什么体验。

它是否可以启发你的一些联想?或者是让你丧失一些感觉,从而掉入艺术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那些利用烟雾和光色让你丧失方向感的装置艺术。

作为观众,我们在构建一件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兰·巴特早就用他的书《作者之死》告诉我们,艺术的意义现在归于观众了,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想法和参与很多时候真的会影响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

观众通过提供他或她的个人反思,经验,意见和解释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所期待的对话。而例如像是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了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这个作品就不完整,甚至不成立了。

参观者不得触碰任何展品为什么

博物馆一般规定不可以在展厅里饮食,在公共休息区域或者餐厅可以自行饮食。博物馆内厅是一个严肃的地方,不在博物馆吃东西属于基本礼仪。此外在博物馆里面吃东西,会掉落食物残渣,打扫不及时便可能会引来蟑螂、苍蝇、老鼠等,对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展品造成损坏。一旦食物残渣或者气味留在展厅,再完善的安保也很难保证没有虫子跑进来,或者是挡住老鼠。出了问题又需要一系列的消杀作业。比较洁净的大型博物馆我们通常留意不到,如果到乡镇的小型场馆,就能看见满目疮痍的展柜了。在密闭空间吃东西也可能会引起空气湿度的变化,不易于文物的保护。在公共场合吃东西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素质低下,而且博物馆这种地方应当尊重文物,尊重历史,吃东西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展厅内部也没有垃圾桶,吃完东西后垃圾不好处理。一般大一些具有观赏性,高雅性的场合都不让吃东西。我们在进入博物馆时,应当文明参观,毕竟博物馆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地方。有一些博物馆的藏品本来就是裸展的,尤其是大型石质文物,很多只围警戒线而不设玻璃罩,这样如果有食物和饮料撒进去就会很麻烦。现在很多博物馆已经很人性化了,有些小餐馆或者能买水。理论上任何食物进入展厅,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不在博物馆吃东西属于基本常识,在里面吃东西会引起一系列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