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怎么看懂艺术展览

时间:2025-10-31 04:18180 人浏览举报
相关标签: 艺术展览

1

第一个“读懂”

读懂艺术的核心是欣赏艺术品本身我们欣赏艺术,核心是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读懂介绍艺术的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语言,好的作品会说话。

这是我们能从艺术中获取的重要信息,除了背景以外,每一件艺术品只是艺术家表达的体现物。

“读懂”二字显然过于浮夸,也显得我们过于自大。

毫无疑问,大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总能用精妙的创作来解读人类的精神状态,或他们关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人类的共鸣点,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

如果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星空》而哭泣,面对《格尔尼卡》而悲愤,也许我们即懂了如何欣赏艺术。2

第二个“读懂”

读懂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生,我们向往西方艺术教育,特别是意大利。

我们常常会提问:“如何考上佛美?”“老师,罗美难不难?”“我要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集才能去意大利呢?”

如何去考是技术手段,只有当你真的懂得了艺术,才有了考意大利美院的方向。

大家首先要正视一点:现在全意大利美院的教学大部分是当代艺术方向的。

我们很多人听到“当代艺术”这几个,脑中浮现的字眼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但其实那些出格的、超前的,反叛的甚至明显影响感官的作品只是集中出现在了60-80年代而已,那个时期受到战争、政治及经济的影响,整个艺术思潮都非常激进。

在此之后,现在广泛盛行的当代艺术开始兴起。

在我们原来的印象里面,艺术就是绘画、雕塑、古典音乐,但当代艺术已经完全超越了这样的范畴。

当代艺术不是某一种形式,声音、影像、行为、光线、互动、装置都是艺术表达语言,是艺术家使用的技法。

这和几百年前,画家在画布上画画,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不是你拍了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甚至跳了一段舞,就是当代艺术了。3

第三个“读懂”

在求学期间我们怎么读懂对中国学生来说,我们习惯了经验主义式的学习法,即对于曾经发生或者接受过检验的事情,觉得都是对的。

但这会导致一个艺术问题:我们会以非艺术而是科学家的方式来学习艺术。

什么是科学家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上科学的巅峰。

科学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一切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艺术家的答案是:可能是吧,或许是吧,你想什么是什么。

所以艺术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学习结构,是一个巨石阵。

艺术没有山头,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而山峰之间互相连接。

我们没有办法说印象派比立体派高明多少,他们只是不同的流派,他们的地位同等重要。

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也没有高下之分。

印象派是画油画的,文艺复兴时大家也是画油画的,但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流派,中间相隔了几百年。

是否是当代艺术,跟大家画不画油画无关。

作为一个艺术生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习在艺术中出现的所有形式,艺术家,艺术案例。

这样才会让大家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走得更远。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素描头像画得非常好,就ok了。

水粉学会了,去学油画了,你就比还在学水粉的同学技高一筹了。

艺术语言没有高下之分。

作为一个艺考生,切勿不要把自己只是范围缩小到一个铅笔,一张画纸,一桌静物,一个模特。在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艺术巨星、现象和流派,你不一定要成为他们学习他们,但需要有一个平常心去了解他们。

作为学生应该都要学习,包括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包括各种艺术形式,任何片面的看待艺术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对学生来说,不要自己不喜欢就不去学习。

有主观的态度是好的,但学习不应该是片面,态度更不应该偏激。

才是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4

第四个“读懂”

走得更近读得更懂欣赏艺术,“读懂“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走近真实的艺术作品前,走出你的集训画室,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展览馆,走出你的世界,走向整个世界。

在当今主流的艺术届,艺术家们讨论语境通常都会是社会问题、人类关怀,和思考当今人类生存的主题。

比如以下这个作品,艺术的本体是后面的雕塑,然而观众通过作者特制的app扫描,就会出现热感应,冰冷的雕塑立刻就有了温度,出现了有血有肉的人体的感觉。

虽然从科学上说,只有绝对零度的物体在热力图中才会没有红色,但从作品的构思、展现和最后的立意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棒的展现。但作为学生,社会问题、人类关怀这些主题太过于宏达,我们可以讨论一些与自己有关,更轻松的话题。

但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关于艺术思考中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的共识和认知。

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混沌,挣扎和痛苦之后,在百年来艺术家无限的努力下,给艺术带来了无限丰富多彩的方式。

现在“艺术”这个单词已经远不是500年前的意思,通过背景去理解艺术家的精神创作,并找到那个与自己相关的精神出口。

我们就能在大师的指引下进步。

身边总有朋友会问我们,最近又有什么好看的艺术展啊,有没有可以推荐的?首先真的很欣慰,越来越多不搞艺术的朋友也开始看展了,虽然他们总说,其实去看展很多时候也看不太懂,更多是好奇,或者只是纯粹去感受下,看看艺术家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艺术,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艺术就是需要靠自己去感受的,只是有的人感受多一些,有的人感受少一些。而看展本质就是一个艺术熏陶的过程,当你看过那些艺术大师们的杰作,看过足够多的好作品,当你感受得多,你的眼界和观念就会被打开,你的审美水平就会慢慢提升。当我们真的去看了一个不错的艺术展,有人可能排了老长的队,进去后茫然走一圈,然后感慨一声:“啊,真好看!” 或者疑惑一下:“哪里好看了?”传说中的顶级大师名作就在眼前,却又好像离它很远很远……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怎么才能看懂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呢? ① 观看作品旁的介绍 宽宏的约翰·弗雷德里克顿萨克森候选的肖像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33年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每一幅作品旁边的作品介绍和背景资料。通常一个好的展览,都会配上相关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介绍信息,对作品和艺术家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而此次展览策划中,每一幅作品都配上了200~400字的介绍,算是比较深入了,这也是清华此次策展中非常人性化的地方。毕竟很多人除了达芬奇、梵高、莫奈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之外,对其他大师可能了解的比较少。② 相互比较着去欣赏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朱庇特和忒提斯》(左图)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穿红衣的年轻女子》(右图)当我们看完作品旁边的文字介绍之后,再看这些名画可能还是有点懵,我建议大家相互比较着去欣赏。因为时代的不同,同一个展厅内,两幅相邻的作品,就有可能相差50年-100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通常会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当你相互对比的去欣赏,你会发现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当我们用比较大眼光去欣赏这些画作时,艺术鉴赏能力也在逐渐提高。③ 以历史时间线纵向去宏观感受 每个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立体空间的表达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也就是大家理解的素描。虽然立体素描已经开始成熟,当时的色彩语言并没有那么丰富。这和当时的工业发展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颜料还是以手工磨为主,而像现在这样丰富的锡管颜料一直到19世纪末,印象派时期才开始普及。正因为开始普及了便于携带的颜料,才使得外出写生成为可能,否则以前像罐头一样的颜料,带出去写生可就太费劲了。按照历史发展纵向观看作品,远远比单独看一张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能明白其中的变化。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变化,我们就可以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朦胧和梵高《向日葵》的生命热情中看到。而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这次展览,正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策展,就像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一次短暂巡礼,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艺术流派都清晰呈现。一个展看下来,你就可以对西方艺术史了解得更透彻了。④ 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保罗亚历山大医生肖像》布面油画 100.5×81.5厘米 1909年如果不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哪怕是大师的杰作摆在你面前,你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因为心里没有共振的基本元素。绘画就像是一个媒介,它将艺术家的性格、情感、过往的经历、当时的情绪,通通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当你也懂这些绘画语言,才更容易获取艺术家在作品里表达的情感、注入的能量。绘画是有一定门槛的,油画就有油画语言的门槛,而跨过这个门槛的关键是要去尝试了解一些基本的绘画语言,比如“轮廓线的虚实变化”、“明暗对比”、“色彩的层次变化”,否则,我们去看再多的画展,艺术欣赏水平可能还只是停留绘画形象的美与丑,却看不到绘画作品中的音乐节奏。⑤ 找一个懂油画的朋友或艺术工作室一起看展 克劳德莫奈 《睡莲》布面油画 101.0×90.0厘米 1908年对于绘画语言的了解,最快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跟着懂绘画语言的朋友一起去看展,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讲解。比如这次的“西方绘画500年”特展,作品都是油画,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陌生的,因为我们不懂油画的绘画语言。如果你不想让看展变成凑热闹,如果身边刚好有懂油画的朋友,或者遇到靠谱的艺术工作室,那就跟着他们一起去看展吧。也许,当你懂了一些绘画语言,你的眼界才真正被打开,艺术观念的更新也会让你的生活不一样。莫奈的绘画语言中,他看到那么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真的超出常人么?其实不然。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面对一面白墙,去看白墙的中间和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用心感受,你会发现四个方位的白色均有颜色的变化,比如右边可能在白色的基础上偏红,上方在白色的基础上偏蓝。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你的这种色彩感知是对的感受,也是最好的感受,而莫奈只是将这种视觉感受放大,展示给了观众。⑥ 用心去感受再感受 乔治莫兰迪 《静物》布面油画 30.0×35.0厘米 1948-49年当我们不看任何文字介绍,也不懂任何绘画语言,没有别人的专业讲解,我们看一幅作品,怎么看?也很简单,用心灵,而不是用眼睛。绘画语言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可以不经过大脑的解码,就让你感受到艺术家的品格、特质、当时的情绪、情感。解码这种语言最基础的就是“用心”俩字,而并非眼睛本身。当你伫立在一幅作品前,用心感受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多么大彻大悟的感觉,但你一定和这位艺术家在情绪和情感上走得更接近了。比如梵高的作品,你能够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挚爱,而莫奈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平凡生活中的惬意和自在。用心去看去感受,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最容易丢失的,而这才是看展的关键,欣赏艺术,你的感受最重要,那是别人没有的。 在人世间活着,就有诸多的烦恼,坑坑洼洼的人生旅途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如果在低谷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树木丰富多彩跳跃的颜色,擦肩而过行人嘴角上的微笑,普通瓶瓶罐罐投影上虚实相生的美,你就有了一双艺术的眼睛,而艺术的眼睛可以让你的人生感受到更多幸福和满足。美也,带你去看展,希望你在生活里有艺术的眼光。

1.事先了解艺术家

也许这位艺术家在童年的时候有些挫折,或是激进分子,那么TA的大多数作品有可能是在表现与这些有关的东西。上网搜索一下这位艺术家,或请教懂行的朋友,你或许就能预测到会遇见怎样的艺术品。你还可以根据自己要去的地方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或者打些腹稿。2.一直盯着作品看

即使是那些能完全看明白艺术作品的人,也要先仔细看看作品。你把脑袋斜向一边,做出一种正在审视的姿态,然后慢慢走近作品,再后退,贴近一点、再远一点,就好像你已经沉浸于它的美。看完后,此时你还要思考该说点什么,所以先叹一口气,或者发一声“呣……”,给自己争取一点时间来好好想想。3.只关注作品的一个方面

如果你脑袋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可以考虑一直念叨作品的某一特定方面,然后想出点评价来,不要让人发觉其实你脑子一片空白。从作品颜色出发是个好方法。通常,明亮的颜色代表快乐,你可以说说这些颜色是怎样让你感觉到快乐、兴奋、积极,或者谈谈晦暗的灰色是怎样喻示抑郁和悲伤的。4.多人讨论,保持沉默或赞同他人

如果完全不懂,还想混得游刃有余,一个好方法就是保持沉默,或者赞同其他人的观点。仔细听其他人是怎么说的,点头表示赞同,如果他们说的突然触发了你的灵感,赶快加入讨论。但一定要确保你听明白了,并且明白讨论的方向。5.用问题回答问题

一些情况下,用问题回答问题很好用。“你怎么看这件作品?”这是一个问别人的好问题,你可以先了解其他人的观点,这么做还可以让你脱离困局,让你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没什么特别想法,你呢?”这是另一种回答方式,表现出你还没有彻底想明白,能给你争取思考时间。原文链接:http://www.wesydney.com.au/5-ways-to-pretend-you-understand-artwork/

本文原载于澳洲华语新闻周刊杂志《CITYWEEKLY 城市周刊》第249期,欢迎在线阅读:CITYWEEKLY

热门问答

热门问答

推荐问答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