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 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紫泥公社创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青岛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商丘市劳动模范、著名紫砂收藏家、鉴赏家,《印象中国》、《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紫泥公社》编委主任。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全身心探索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曾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尤痴迷于紫砂文化,并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十年的学习探索经验,经过与众多紫砂大师的交流,对中国紫砂陶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在这里读懂紫砂”为目标,策划组织了“中国当代紫砂大师艺术作品展”、“丹青妙手绘紫砂”、“北京紫砂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紫砂陶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如果说一把紫砂壶能够改变一个人,这个人一定就是赵炎。说起来,赵炎与“紫砂”结缘不过才短短12年,却凭着一腔昨为紫砂狂、今为紫砂痴的心劲儿,不仅收藏到包括七把顾景舟壶在内的上千件古今紫砂精品,还在琉璃厂创立起自己的北京紫砂艺术馆。“没想到京城里还有这么大一个玩壶的好地方。”说这话的是一位偶然步入其中的著名扇面收藏家。当我把这句话转告给赵炎,他一听就乐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一把小小的宜兴紫砂壶竟然会改变他的人生。“在这里读懂紫砂”,这句被赵炎以各种爱壶之说诠释过的紫砂新语,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紫砂艺术馆的开馆宗旨。对于紫砂壶的好,他认为光靠看是看不完全的,好壶会说话,多和壶在一起,读多了自然会明白为什么紫砂陶制作技艺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看谁还不明白,他便会从陈列柜中挑出一把出自大师之手的名家壶,再从头讲起,最后少不了引用何道洪先生一句制壶名言:“好壶一定要好用,好用又好看才是真正的好壶。”在他看来,紫砂壶从历史上作为喝茶品茗的实用器,到今天贵比黄金的艺术收藏品,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又是生活艺术化的结果。如何将“小茶壶”转化为“大紫砂”的大众艺术,倡导新的生活理念,正是一个紫砂收藏家理应肩负的社会文化责任。读懂紫砂的结果之一,他把身上所有能花的钱都花在了紫砂收藏上。他曾做出一个看似最失败的决断,将地处青岛海滨位置的大房子卖出一个地板价。那是他作为一个河南漂泊者的家,他说有壶就会有家。他在妻子面前无法解释,为什么一连七个春节都守在宜兴,只有他知道那时候大师们才会都回到家里。即使再解释妻子也不会相信,他在宜兴一天最多要拜访十几位紫砂陶艺家,聊紫砂能聊到天亮,喝茶能喝到醉。他的许多把好壶就是这样才买到手的。读懂紫砂的结果之二,他把自己从紫砂收藏家变成紫砂文化的传播者。用他的话说,壶多了,研究多了,想为中国紫砂做点什么的想法自然也就多了。2D08年,他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紫砂陶艺》(第一卷),之后又陆续主编出版了《宜兴紫砂古器珍品》、《古韵清流》等多部紫砂艺术专著,并在一些国家级艺术类刊物上开辟紫砂陶艺专栏,讲解紫砂,点评紫砂,举荐紫砂,让社会大众在进一步了解紫砂的真正喜欢上这一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好书背后的赵炎却不那么好受,那一夜,大雪将整个宜兴变成一个巨大的白色谜团,由于担心徐秀棠大师会再次拒绝出任《年鉴》顾问,他在门前转起了圈,每拔出一条半冻僵的腿,身后都会留下一个深深的黑洞……当徐先生发现快变成雪人的赵炎时,终于明白他是真心想为中国紫砂事业做点儿实事。读懂紫砂的结果之三,他把北京紫砂艺术馆变成紫砂陶艺家的发展平台。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年龄似乎总会成为一道瓶颈,他看到这一点,在何道洪的全力支持下,着手成立起全国第一个青年紫砂陶艺家组织——“紫泥公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不但想尽办法把包括宜兴以外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紫砂陶艺家都组织起来,还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各大陶瓷生产基地建立起合作关系,为青年紫砂陶艺家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和创作研究不断提供新的机会。如今的“紫泥公社”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紫砂创作群体,除每年以《紫泥公社年鉴》形式记录和宣传新人新作外,他还在馆内开辟展览专区,轮流陈列他们的紫砂作品,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最具影响的“阳羡新星耀京华”,已成为检验当代紫砂陶艺新生代创作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把紫砂壶让赵炎充满了对宜兴的爱。为了弘扬紫砂文化,赵炎与中央电视台通力合作,深入宜兴拍摄出上、下两集紫砂陶艺专题片,使宜兴紫砂陶艺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央视节目里。“把别人没做过的做好,把别人做过的做得更好。”他习惯将自己作为紫砂收藏家对制壶人的尊重通过行动体现出来,让对方得到应有的敬重。而宜兴紫砂人也以自己的方式给予赵炎特殊回报,如“非遗”紫砂传承人汪寅仙大师,不但答应为他亲手做一把好壶,而且专门为他“量身定做”,泥料单独配制,壶形特意设计,只做此一把。真心换真心,他感到比什么都高兴。一把紫砂壶也让赵炎对新兴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升温和价格乱象既喜且忧。喜的是,小茶壶有了大身价,有助于迅速提升整个社会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关注度;忧的是。市场上假壶真卖等不负责任行为,致使众多紫砂爱好者望而却步。对此,他除了借举办“北京紫砂艺术节”之机,大力倡导有序收藏、价值第一的收藏理念,一方面支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紫泥公社藏现当代紫砂艺术臻品”专场拍卖,一方面呼吁尽快建立紫砂价格体系,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他特别指出,紫砂价格体系必须包括认证在内,首先要做到保真,不能简单地以名款和容量作为定价的先决标准,否则只会引发更多的模仿造假行为和更大容量的紫砂壶出现,于艺术和实用都无益处。为了提高紫砂壶爱好者的鉴壶能力和玩壶兴趣,赵炎还别出心裁地办起“壶乐会”,有壶大家品,好壶一起赏,还可以斗壶和换壶,因此得到诸多京城壶友的好评。收藏和鉴赏的他尤其喜欢自己动手参与设计制作紫砂器。他为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赛区专门创作的《一帆风顺》紫砂套壶,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奖。相比之下,他创作的《达摩》极易引发观者的思考,那尊造像完全与众不同,初看面壁端坐的人物大静欲动,身形不断拔高,越来越显抽象,而面部神态则越发紧蹙,给人感觉已近思想突变的紧要关头,一切都将豁然洞开……我问赵炎,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对紫砂又有哪些新悟?他说出一句足以使紫砂人充满期待的话:我希望能尽我的力量。将历史留下的紫砂空间多充实一点。难得壶途,对于赵炎而言,难得到手的壶才是好壶,难得有品的收藏才值得藏家知难而进。
紫砂艺术展览空间设计
赵月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收藏她的作品升值空间很大。
赵月仙酷爱紫砂艺术,勤奋研习,探求创新,技术全面兼容各派技艺,善于将自然美的生态注入壶艺之中,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共设计创作300多件(套)作品,种类丰富,造型各异,格调高雅。其中4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3件被北京紫光阁收藏陈饰,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也均有收藏。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作品被选为国家领导出访礼品。赵月仙德艺双馨,多年来为紫砂艺术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技术人才,总结并撰写紫砂方面的文章20多篇。赵月仙骨子里有一种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如果说出身于陶业世家给了她与生俱来的禀赋,那么小学时在操场上的展览中与紫砂壶的第一次“邂逅”,便是点燃她夙愿的火花。她被那变幻多姿的紫砂艺术品所深深吸引。她遐想着,自己也能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作品,能用自己的想法赋予这种“泥巴”以崭新的生命。在选择从业方向的时候,当时还小小年纪的她,毫不犹豫地要求进入紫砂厂学习。机遇为她的心愿锦上添花。当她入厂时,非常幸运地跟在老艺人们身边学艺。吴云根是她的启蒙老师,朱可心是她的花货老师,她还跟随顾景舟、蒋蓉、裴石民等其他老艺人们学习过。老艺人们都很关照学生们,教学讲求方法,毫无保留,汪寅仙经常说,她真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代。机遇也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插上翅膀。汪寅仙是个勤奋的有心人。她学习每位老艺人的特长,继承上一辈的技术,不要求自己每个人的技术都会,但是都要懂。在老艺人们身上,她都汲取了营养。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关起门来刻苦磨练技艺。而从艺起初,她就用心临摹紫砂历史上的名作,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通过临摹,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不仅追求做得像,而且要合乎尺度,并要争取达到更完美。扎实的基本功,只是她飞跃的基石。汪寅仙最大的动力,就是她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是她那颗善感、灵动的心。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各种艺术;她喜欢亲近自然,总是充满好奇,从生活中捕捉各种创作元素。她总是说,自己有用不完的灵感,总是时间不够用。她的创作在学徒2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什么都喜欢尝试。很早她就知道,要有新的理念,才有活力,没有突破性是不能成功的。不能有拘束,要大胆,想得到的总有一个会成功。于是,她集各家之特长,融入自己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超越前人。她在品种的创新开发上,比师傅们要开放得多;生活中各种美好生物的形象,她也都浓缩到作品中;同时她在吸收提炼上下功夫,瓜果类在妆法、结构、布局上的合理,在加工上的精细,也都不亚于师傅们。特别是她的创作思路大胆、宽广,作品在追求人性化、意愿的表达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创作的实践,使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每创作一件作品,一定要抓住事物的形、神、气韵,并以大胆夸张的手法体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人与人应有的美好情谊。有了这种情感,手上的功夫也就自然而然地施展出来。人家都说赵月仙的花货名头大,而实际上她做的形式比较多,有花货、光货、方货、筋纹器等,比较全面,仿古壶、酒杯、瓶罐等样样都曾涉猎。她所创作的花货作品,围绕壶的形体,取其形、表其神、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光货作品,线条简洁明快,以简练到无法再简练的线条成就完美的造型,表现作品的神韵。从事紫砂事业以来,她先后创作设计了300多件(套)作品,并且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她的作品门类齐全,品种多,有茶壶、茶具、咖啡具、花瓶、餐具、酒具、文房四宝、陈设品等等。总量不少,但其中有些品种数量很少,有些是孤品。取得了成就,她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创作体悟、实践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她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在教徒弟的时候不仅给他们看样版,而且一定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好在哪里,都是把最精华的部分悉心相传。在采访过程中,她的徒弟们纷纷表示,自己的老师为人谦和,愿意教,不保守。在从艺、做人上,要求也极其严格。在学艺过程中,学生们做得不好,就要重新做,一定要做她看着过关了才行。用江建翔的话说,就是“恨不得把自己的手接在学生们的手上去做”。汪寅仙为人刚正,也教育学生们不要看重金钱,要在技艺方面多下功夫。
紫砂艺术展览空间有哪些
紫砂陶艺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她们推动了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
紫砂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志笛的紫砂作品具有诸多独特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作品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构思细腻、线条顺畅、气韵生动,且独有现代气息。
在紫砂的“江湖”里,还没有可以形成气势浩荡的场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紫砂的发源地,宜兴市得天独厚的一个好地方。而壶中江湖老大的位置也是凭仗爱壶之人口口相传的。“默默,无言。悟透了天上人世。听鹤唳长空,看青山已老。江湖水,尽收进。一壶阳羡月,仁者无敌。”君子不器,壶以载道;壶出于神,智隐于壶。关于紫砂壶的点滴种种,或许我们只能深埋于心而无法溢于言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江南。“烟雨江南烟雨梦,梦入江南望飞鸿。鸿飞万里托锦书,书言大道在壶中。”
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昌盛,紫砂壶艺术也疾速发展起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发展的高峰,前后呈现“壶家三大”、“四名家”,到了清代,砂艺高手辈出。至康熙年间,开始有宜兴制造紫砂壶胎。
宜兴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尚古绞泥
“工匠精神”又一次刷爆我的微信朋友圈。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国民生活质量提升,对匠人精神的关注,标志人们对紫砂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含金量有了新的重视。
八面方尊
紫砂壶造型艺术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大批有文化修养的制壶新秀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