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设计就业前景目前是非常广阔,UI起源于美国硅谷,属于高新技术设计产业。2009年苹果公司正式把iphone带入中国,移动端UI设计开始迅速红火,至今国内UI已开始大步发展。由于国内UI设计师人才稀缺,

艺术展览实习生

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目前相当多一部分从事UI设计工作的设计师,是从零基础转行,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程序员、美工、动漫等行业转型而来。根据最新行业市场招聘UI设计师需求人员数量统计显示,

目前需求人员主要分布在国内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薪资待遇:UI设计行业目前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企业招聘需求人才量多,就业岗位多,就业起步薪资高,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想早点学会UI技能就业。

UI行业薪资虽然比较高,但是需要具备有足够的设计技能才能拿到,如果没有经过实战训练系统培训学习的人,基本上都拿不到高薪,非常现实的工作。如果你现在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所从事的行业,

就不要一直勉强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有的时候,坚持到底不一定就会有很好的结果。所以想转行UI设计的话,要珍惜时机,只要你肯付出行动用心去学习UI设计,学会以后相信一定会比你现在的工作薪资要高,

能让你更有价值。而UI设计行业入门的门槛不高,不要求你要用什么设计基础,零基础就可以转行学UI设计,而且每个人起初学UI设计,都是要从零基础学起从浅到深。学UI设计不是随便自学就能学会的,

要想真正掌握全面专业的UI设计技能,还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方法来学,才能真正地掌握这门UI设计技能。由于不通过系统化培训学习,是很难学成的,因为90%自学UI设计的人都是坚持不下去的,

遇到不懂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学起来艰难。如果你学习不想走弯路,零基础想转行学好UI设计就业,报名系统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从零基础到高级实训,全程有专业老师授课辅导。

如果你不想一直在底层工作,不想每月拿着底薪资生活着,那么就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UI设计师,那么就要抽点时间出来用心学习,不要太懒了,不管你上班忙,

还是上学忙,只要你想学好UI设计,每天1-2小时你肯定是能抽出来学习的,而有句话叫天道酬勤很有道理。如果你以后有想往UI设计行业发展,想转行学好UI设计就业,最好是选择报班系统学习,

学起来比较容易和学的技能比较专业全面,还有学习效率比较快,系统学习4-5个月就可以学会,自学就2-3年以上,而且还不一定能学会就业。年轻的时间都很宝贵,可以说出来社会以后,时间就是财富,

年轻时就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上。不应该把每天的时间花在网上到处找免费教程资源,其实网上免费的都是很基础的,就算看了上百G视频教程最后也可能只学到一点点

。因为自学UI设计学到的技能比较有限,几乎都难以找到工作,就算你自学了有一些UI技能,但是不够高级,找到的薪资也是非常低的。所以零基础想学好UI设计就业的话,选择正确高效的方法来学习很重要,

选择大于努力,学习方法不同,学出来的结果就会大有不同。

艺术展览实习生工作

法国美院毕业后可以做哪些工作?一般来说有以下七个方向:1.独立艺术家法国的公立美术学院成立的初衷,便是培养对艺术充满天赋和爱的学生们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独立艺术家。取得DNAP/DNSEP文凭的美院毕业生,大部分选择成为独立艺术家。何谓“独立艺术家”?无论你是从事绘画,摄影,雕刻,或是装置艺术,乃至行为艺术。美院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艺术观念(concept)上的独立性。是否拥有独特的观念思想;是否能够将其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呈现;是否能够透彻的理解并将自己的创作意识传达给观者。以上三点,是能否成为独立艺术家的条件。独立艺术家不从属于任何公司企业或机构,完全的自由人状态,因此在社会职业分工中属于自由职业者的范畴,同样在此范畴的还有医生,律师,商业顾问等。他们以个人公司的身份存在,既他们既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公司的法人。在法国的司法环境下,不可以与企业机构等签订劳务雇佣合同,取而代之的是公司间的合作合同。创作环境宽松,而收入上也是自负盈亏。独立艺术家的谋生方式主要通过向画廊出售作品;给艺术或私人机构提供艺术教育课程;完成企业或政府的公共艺术作品订购等。根据独立艺术家的工作范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2.独立设计师公立美院设计系毕业获得DNAT/DNSEP文凭或是私立美院设计系毕业的同学,绝大部分会选择成为独立设计师。设计行业相比纯艺术行业,细分更加明确,商业性更强,所以往往设计系的学生均是以成为独立设计师,创建自己的品牌为终极目标。无论是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有行业固定的规则和客户群。和纯艺术专业的区别在于,比起独立艺术家的“耍单刀”,设计行业强调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独立设计师首先需要进入各大公司企业或是社会机构进行实习,继而积累足够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平面设计师可以选择传统的平面媒体或是新兴的网络媒体;服装设计师自然会选择一些中小服装品牌作为起步;而室内设计师则更多的倾向于在建筑设计事务所谋求一个机会。而成为独立设计师,便是在经验积攒的足够的时候,跳出企业的限定,自己创立品牌。在此之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位有志成为独立设计师的同学,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毕竟设计师的行业里,无数cases积累出的一本漂亮而专业的作品集才是飞黄腾达的大前提。所以从就业上来说,设计师通常是从实习生开始,经历职场的蜕变,最后独立出来成为独立设计师。在公司履职过程中,会与公司签订正常的劳务合同,而独立设计师则和独立艺术家一样属于自由职业者,自负盈亏,自担风险。3.艺术策展人艺术策展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职业,“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independent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中文“独立策展人”一词,独立策展人在身份上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艺术策展人有两种,一种是隶属于某个博物馆,展览馆或是机构的策展人员,和机构之间是雇佣关系。通常有很多美院的学生选择在博物馆或当代艺术中心之类的机构实习,实习期满如果工作优秀,机构也很可能会继续雇佣。这样你就踏出了“策展人”的第一步。机构策展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艺术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史论。在法国,普通大学艺术系的学生也许在创造作品的能力上远远比不上美院里的艺术家们。但他们往往都有学院派严谨而扎实的史论研究,这对他们将来为机构策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机构策展人相对应的是“独立策展人”,独立策展人属于自由职业者,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兴旺,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诸如范迪安,高士明等国内独立策展人。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则是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左右才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ndependentCuratorsInternational)于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该机构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有文章认为瑞士人赫拉德·史泽曼(HaraldSzeemann)是目前艺坛热门行业“独立策展人”的鼻祖宗师。他于1969年在纽约策划的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一过程一观念一情境一信息(WhenAttitudesBecomeForm:“Works-Processes-Conceipts—Situations—Information”)为当代艺术史创下重要坐标,其独特的策展理念和手法同时为“独立策展人”这一新兴专业领域奠立了基本的雏形。史泽曼后来曾任第48、4xx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2001年)总策展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立策展人在西方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中已经开始扮演主角,影响力越来越大,权力也日渐膨胀。这些“独立策展人”,游走于艺术家、美术馆、赞助人之间,运用他们的智慧、能力和关系,策划出不少颇具创意和影响的艺术展览。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活跃的西方独立策展人有赫拉德·史泽曼(HaraldSzeemann)、汉斯一沃里奇·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Obrist)等人。独立策展人需要有独到的艺术眼光,反传统,反制度的思维角度,同时兼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商业嗅觉。4.艺术市场艺术市场这里主要说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艺术品的经营者,例如画廊老板们。另一种是艺术家的经营者,例如艺术经纪人。在这个行业中,世家子弟不少,有志青年也很多。如果财力上允许,成为画廊老板,拥有自己特别格调的画廊也是很多艺术人的梦想。画廊老板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并不是从美院刚毕业的学生能立即从事的,这个职业看似一心向钱,实际上涉猎面则异常广泛。最重要的几项能力主要是“Histoired‘art”艺术史论和“marchéd’art”艺术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把审美和商业结合起来的工作,如果没有独到的眼光和思维很难驾驭。有志于从事这个职业的朋友,可以在毕业后从画廊的实习生开始做起,学习如何鉴别好的艺术品,如何和大量的客户打交道,以及如何组织小型画展和艺术沙龙等。另一个部分是艺术经纪人。艺术经纪人存在于和艺术相关的多个行业,无论是演艺圈,设计圈还是艺术圈。从本质上说,艺术经纪人这个行业属于公关和中介性质的行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们需要有人能够将他们的才华发掘出来并且向大众展现。一个优秀的艺术经纪人,不仅需要有伯乐的眼光,还需要有邓文迪式的情商,能够周旋于画廊,企业,出版社等客户间,为艺术家牵线搭桥。他们也需要有清晰的头脑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作为一个艺术经纪人,他的手下可能掌握着复数的艺术家,他就像牌桌上的赌徒,面对一个Projet的时候永远要清楚应该用手上的哪张牌来应付。艺术经纪人的收入方式来源于与独立艺术家们的分成。5.艺术评论家艺术评论家或者我们也可以叫他们“批评家”。这是一群专门从事各类正在发生的各类艺术进行评论的专家。艺术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艺术评论家,艺术评论家的辛勤劳动对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既有助于解决艺术评论家的经济问题,也有助于其明确自己的职能与提高评论水准。很少有纯粹的“批评家”的存在,往往是行业专家,业者或是大学教授。因为批评作品的本身,需要作者拥有海量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论点论据,更重要的是学术声威。他们是艺术的强权者。有志在这个方向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需要在艺术理论研究着重发力。比起美术学院,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普通大学更适合喜爱艺术理论研究的同学们深造。同时大学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文献和资金支持艺术评论家的研究。艺术批评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高校提供的学术经费和稿费。6.艺术教师艺术教师是很多艺术生毕业后的选择之一,教师这个职业的门槛跨度很大。无论你是带带高考班还是美院的博士生导师,都算是从事艺术教学的教师范畴,但他们所需的能力要求和收入来源则天差地别。在法国,要成为正式编制的老师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除了需要拿到国家认可符合规定的文凭外,还需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认证。编制内的教师待遇大于等于公务员。而普通的代课或是机构教师则不属于这个范畴,他们或是和机构有雇佣关系,或是以自由职业的身份往来于多个机构进行教学。7.艺术总监艺术总监是一个职位名称,这里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他是一个上位的并且对知识面要求相对广的一个艺术相关职业。艺术总监最早走入大众视野主要是在时尚行业。比如大名鼎鼎的“老佛爷“,香奈儿的艺术总监,卡尔拉格菲尔德,黑色墨镜配着一丝不苟的白发和笔挺的紧身西装。抑或美国版vogue的主编安娜温图尔,永恒不变的波波头搭配时尚优雅的着装。他们手上握有非常大的权利。艺术总监相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拥有左右品牌审美品味作用;他们也握有手下设计师或是艺术家们作品的生杀大权。作为一个上位职业,他们既要有画廊老板的商业嗅觉,也要有艺术经纪人的独到眼光,同时还必须有艺术批评家扎实的艺术修养。他们还得要能接地气,因为他们并不是老板。所以圈子内,无论是服装企业,知名画廊抑或大型出版社的艺术总监给我的感觉都是较为年长,波澜不惊的。在艺术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后,带着一身的经验,洗去铅华才能立于这个位置。英文俗语有云“NoblessOblige”,所谓“位高者责重”。因此这个职业的高薪与风光也绝不是白白得来的。

艺术展览实习生工作推荐

讲述艺术生的求职之路 讲述艺术生的求职之路,每个人毕业之后都会开展求职,而不同人的求职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求职的路上,我们勇敢前行。下面是讲述艺术生的求职之路的内容!   讲述艺术生的求职之路1 “我又被拒了”这是谭薇薇最近的校内状态。在北京某音乐学院读钢琴专业的谭薇薇马上要毕业了,但她似乎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我去了很多乐团和学校应聘,但是我们这行找工作的人太多,需要的人太少。”求职难艺术生求职更难前不久,各大音乐学院拉开了2010年招生的序幕,掀起了又一轮报考音乐学院的热潮。 一边是上百人竞争一个招生名额的火爆局面,可另一边却是音乐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困境。“当初考大学,我们专业就招20人,而据说有将近400人报名考试。 最后放榜时,看到第14号后面是自己的名字,我马上跳了起来,觉得自己离‘艺术家’的梦想似乎不远了。” 回想起当初考学的成功,谭薇薇眼里闪烁出一丝光芒。去年9月,大四学年才刚刚开始,谭薇薇就投入了求职的队伍之中。 本以为凭自己优秀的成绩加上学校背景,必然会很快收到好消息,但令她失望的是,至今她都没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一开始,谭薇薇想留校,但被告知起码要研究生才有资格。由于业余时间经常带中小学学生学钢琴,她想既然当不了大学老师,能当中学老师也不错,于是她向北京一所高中的音乐教师岗位投了简历。 没想到面试那天,考场前排了上百人的长队,应聘者的背景、条件都差不多。学校本来没有工作经验的限制,但在实际招聘时却把要求提高到必须有两年以上教学经验。 当问到乐团招聘的情况时,谭薇薇开始摇头,“乐团的竞争就更不用说了,能被招上的都是顶尖人才。而且钢琴这个乐器在交响乐团中是没有的,如果要去乐团只能是独奏演员。 可不是人人都能当郎朗和李 云迪的。”“这行找工作特别难,事实上很多人都转行了。” 谭薇薇班上有很多同学在求职时都感到无奈和困惑:由于大学只学了音乐,不会编程、不会多种外语、不会国际贸易,找工作时他们没办法跟其他文化专业的同学竞争; 要转行,必须从头开始学习,而且必须不断降低自己对于薪资的要求:从开始的每月6000元到后来的4000元、3000元。“转行的另一个沉重代价,就是放弃之前将近20年家庭对我们的所有投入。” 谭薇薇说。留还是走看不清未来的路在北京学习小提琴的刘子瑜毕业时虽然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一直坚持留在北京。她坚信只要留在这里,终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每周,刘子瑜会去音乐学校带学生,一个月能挣上3000元;周末找机会到酒店、餐厅演奏,报酬多的时候也能达到每个月3000元,再加上接些演出也能赚个上千元。 虽然都是些零散活,但是刘子瑜说除了个别顶尖级人才,这差不多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目前可能获得的最好收入了。 而且能达到这样收入的同学都是专业水平高、外表好且还要运气好的。虽然依靠奋斗,每个月能获得近8000元的收入,但刘子瑜依然觉得自己离当初的那个梦越来越远。 每天吃盒饭、赶地铁成了她的生活主旋律。因为有些工作是临时的,所以连医保、社保都没有,更别提买房安家了。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2007届毕业生陈斌,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毕业后,他坚持留在上海,开始了一段“打零工的生涯”:哪里有演出他就去哪里。 商场、餐厅、广场、录音室……这些演出每月能给他带来3000元~4000元的收入。“跟朋友合租了个一室一厅,每月我要分担1300元的房租。平时基本都是在外面吃,一个月起码得吃掉1500元。 交通费每月至少得400元。”有时候由于赶时间不得不打计程车,事后陈斌也会懊悔不已,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出门一会儿。 还(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有手机费、水电煤气费、网络费、乐器维护费以及其他消耗,尽管每天忙碌奔波,到头来他依旧是个没有积蓄、没有娱乐生活的月光族。 两年来,陈斌虽然很努力地工作,但他不仅没有收回当初父母为自己学音乐所花费的近50万元投入,反而还不时依靠父母接济生活。 “混不好我就不回去了。”一天,电视上突然播放出这样一句广告词,陈斌不禁内心有些酸楚。 几年下来,在上海蜗居打拼的经历,让他感到当初自己学习音乐的热情被生活逐渐消磨殆尽。 而回家创业,他现在也没有了勇气,这让他时常觉得看不清自己未来的路。二线城市更易找到位置“其实,音乐学院毕业生不一定非要留在京沪穗才能有所作为。”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张冰冰这样认为。 200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张冰冰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学习歌剧指挥。 2004年回国后,有不少乐团高薪邀请他担任首席指挥,但他却选择了去天津音乐学院担任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张冰冰说,这样选择一是“考虑到自己还年轻,在音乐学院可以搞艺术,可以进一步研究深造”; 二是“80年代中期谭利华先生离开天津音乐学院之后,学院一直缺乏一个专业指挥,在那里可以让我得到更好的锻炼”。 几年下来,不断地在京津两地往返,张冰冰从学校领取的工资还不够他的路费,但他获得了事业上的极大满足:2005年,他成功导演并指挥了歌剧《魔笛》,实现了天津音乐学院建院以来在完整歌剧排练方面“零的突破”。 在他和院系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建设之下,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目前已成为继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之后排名全国第三的学生乐团。 张冰冰经常会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就业要考虑自己本身的能力和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有时候选择去二线城市发展,也许更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学音乐的乐趣所在。 张冰冰有个学生是东北人,刚进校时专业水平并不好,但十分勤奋努力。毕业前夕,这个学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报考北京中央歌剧院。 但由于竞争太激烈,他没有考上,便决定第二年再考。 当他向老师咨询意见时,张冰冰建议他不妨去刚成立的贵州交响乐团试试。 进入贵州交响乐团后,一开始每月的工资虽然只有4000元左右,但单位对这名学生非常重视,一年之后就将其转正,并把他提到了副首席的位置,工资也涨到了每月6000多元。 而北京最好的中国爱乐乐团,乐手的一般收入也是每月6000元~8000元。考虑到演出机会和生活成本,这名学生认为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对张老师也十分感激。 “中国的交响乐正在逐步兴起,河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以及深圳等地的交响乐团通过改制重组,影响力和活跃程度不断增加。音乐学院毕业生求职时不妨把眼界放得开阔些,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张冰冰建议说!   讲述艺术生的求职之路2 我的专业有多冷门呢,艺术类,大家能想到的也许是设计、绘画、音乐、电影等。但我的专业却是偏向理论的,是艺术史论。 我本科毕业于国内八大美院之一的艺术史论系,事实上这个专业在国外一般都设置在文学系而不是美术学院。 大三的时候,我确定了自己不适合也不愿意一辈子做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研究,于是研究生期间我就换了一个更为经世致用的专业,即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化管理专业。 教育背景之外,我的实习经历主要在两个方面: 1、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如文博会、独立影展、文化调研之类。说实话我都不愿意把这些叫做实习,因为大部分都只是打酱油而已。 2、互联网。这是我本科期间唯一认真对待,并做了两个月以上的实习。大三的暑假我在新浪做产品运营,而这段经历也为我后来在互联网公司的求职铺了路。 但是这篇帖子的主要目的,不仅分享我的求职路,更是与艺术类专业的小伙伴们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以后地职业选择。这也是这篇帖子的两个部分。 一、我的求职路。 先讲一下结果吧,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任何正式工作的Offer,有一个实习Offer,以及拒了一个广告公司的Offer。 事实上我的求职路很短,四月中到五月底。但五月底收到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实习Offer,为期三个月,所以我就打算一边实习一边找正式工作。 但这一个半月的求职路,已经让我自己明白了我想做的是什么,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而这个实习Offer也是我想做的行业里的顶尖机构,所以我的职业生涯算是有了一个开始,因此才有了这个总结与反思的帖子。 1、广告 这个Offer是我最早的Offer,职位是AE,四月初就拿到了,但考虑之后我还是拒绝了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不是做传统广告业务,而是做互联网广告的,国内同类公司里能排上前五吧。 事实上我对于广告业的知识基本上来自于美剧《广告狂人》,而《广告狂人》的时代背景是1950s—1960s,显然是不怎么适用于互联网广告业的。 但是广告业的门槛比较低,我的思维也比较活跃,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让我现场想一个广告slogan,我的答案她应该也比较满意,于是我很快就收到了Offer。 在考虑是否接收这个职位的时候,我阅读了好几本相关书籍来弥补我的广告知识,比如《从零开始做AE》等等。 最后我拒了这家的Offer,原因不在于做AE辛苦、门槛低之类,而是在稍微了解了广告行业之后,我知道并不是我想要做的行业。 到现在我也觉得,虽然拿到了Offer,但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为我那时还没有想出来我想做什么就开始贸然行动。 2、互联网 由于互联网行业我只做过产品运营的实习,所以这部分的言论也许有失偏颇。 整个四月中下旬我在同时忙着两个面试,其中一个就是腾讯的暑期实习生面试。我报的是深圳的产品岗,最终走到了终面,但也跪在了终面。 不过完整了经历了腾讯的面试流程,在此记下,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也可以参考。 初面: 群面,10人一组,时间我记得是40还是50分钟,忘了。我们组的题目是,我们作为一个团队要研发一个新的音乐类产品,列出了我们团队的优势和劣势,再给出了该产品可以做的十几个功能。 因为条件限制,我们只能选取其中3项作为主要功能,我们组内必须达成统一保留哪三项,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并自圆其说。 我在组内既不是leader也不是timekeeper,能进入下一轮面试,应该是我在讨论中很活跃,并提出了自己比较有价值的观点吧。我感觉群面没必要很抢眼,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就够了。 二面: 专业面,30分钟。面试官是群面的面试官之一,她还记得我在群面时候的表现,问了一些群面相关的问题,比如给自己的表现打几分之类的。 我建议以后面互联网的同学们一定要关注一下自己所报区域的主要业务是什么。 我在专业面之前了解到今年的产品岗实习生主要是做游戏运营,所以针对游戏做了些准备,而这些准备在面试中80%都用到了。 你最近在玩什么游戏?它们的优缺点?向面试官推荐一款游戏,只能用三句话。 为这款游戏写一个100字以内的宣传文案,你会怎么写?30分钟的面试里,聊游戏聊了有20分钟吧,所以事先了解所报岗位的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三面: HR面,30分钟。这一面就比较程式化了,没有问什么专业问题,主要就是挖掘你的简历。 所以简历一定要真实,一定要细节,而且每个细节都要有故事和经历,否则遇到腾讯HR这种抠细节的就真的死定了。 终面: 总监面,30分钟。总监面我跪了。在面试内容上跟专业面比较相似,但是更为严苛,面试官对你会步步紧逼,不停地质疑你,让你不停地感到自己简直是弱爆了。 在得知自己没有通过总监面之后我并不意外,因为自己的专业储备不够,对互联网行业,对互联网产品,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稍微有所了解的门外汉而已。 而自己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我想应该是我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个行业的积极和热爱,也没有强烈的入职渴望。 我非常感激企鹅在最后关头刷掉了我。正因为最后的失败,我才想明白,最初投企鹅的职位,只是因为: 1、我有过产品运营的实习经历,投这个职位比较有优势; 2、这个行业是目前的热门行业,前景和薪水都不错。早在新浪实习的时候,我就感觉虽然并不讨厌做运营,但也说不上喜欢,在心底里我对互联网行业并没有爱。 企鹅给了我完整的面试机会,让我得到了成长,但最后刷掉我,让我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行业,所以我真心感谢企鹅。 不过呢,互联网的产品岗不限专业,前景和薪水都挺不错,也很锻炼人,如果同学们真心感兴趣,还是很建议大家投递一下试试的。 3、媒体 跟互联网一样,媒体行业也是我在还没想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做什么的时候的一个尝试。四月中下旬同时备战的两个面试,除了腾讯,就是一家传统媒体,广东省三大报业集团之一。 我报的岗位是记者,这家报业集团的流程是简历筛选—群面—笔试—终面,我最终死在了笔试上。不过呢,跟腾讯一样,在这家媒体的失利反而让我开始反思我是不是真的愿意做记者? 如果做记者,如果以后要跑我不喜欢的新闻线,我会不会愿意?我真的愿意一直在媒体行业工作吗? 如果不是传统媒体,而是新媒体呢?我的一个朋友已经做了三年记者,目睹了她的生活状态,再结合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我最终决定媒体也不是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 4、美术馆、画廊 于是,四月底我先后收到了腾讯与这家报业集团的拒信。五月初,我返回香港开始对付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期末。 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我所在专业都基本没有考试,而是要完成论文、调研报告、企划书等。在对付期末期间我没有再投简历,而是将精力都放在了论文上面。 我的其中一门课的期末作业是完成一次展览的策划,从展品选择、布置、运作时间表和流程等等,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来做。 我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来完成这个作业,并且乐在其中。在做作业期间,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我不能放弃我的本专业,我最想做的,还是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我的职业生涯也想在这个领域发展。 于是,在交完作业的我也完全明白了自己下一步的求职路要怎么走,那就是:美术馆,画廊或拍卖行。前面已经说过,我明白自己不适合做学术研究,所以我没有考虑过学术道路,至少暂时不考虑。 艺术行业不像其他行业,比如快消、金融、甚至也不像我投过的互联网和媒体,艺术行业基本上不会有大型的面向应届生的招聘。 于是我只能是各个击破。我列出了美术馆、画廊和拍卖行这三类机构的每一个我感兴趣的机构; 然后去它们的官网或官方微博看它们近期有没有招聘计划,就算没有,能够找到联系方式的,我也一一发邮件向它们咨询,顺便推荐了自己。 我也借助了学校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告诉他们我想在这个领域工作,如果有工作机会,我会很感激他们的推荐。 截止到我一共投了8家美术馆,3家画廊,2家拍卖行,正式工作和实习都投了。 从数字上来讲,艺术行业不可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海投(而且一旦确定目标行业,我也不会再海投),4家美术馆和2家画廊给了我回复,拍卖行压根没有理会我。 也对,我投的拍卖行都是行业龙头,还有保利拍卖那样的背景深厚的央企,怎么会搭理我这么一个经验不足的应届小姑娘?不过呢,比起画廊或拍卖行这样的商业机构,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工作更吸引我。 原因在于,美术馆或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出艺术品的地方,更有着学术与公共教育的功能,在美术馆工作我能感觉自己对社会更有益处,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点点作用。 相比起来,画廊和拍卖行的商业味就要浓得多。我不是清高看不起商业化或艺术市场,只是非营利机构更符合我的价值观。 五月底,我收到了中国美术馆的实习Offer,同时还在等广州的一个美术馆的面试通知。 于是我的求职之路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去北京工作,并尽力在实习的这几个月期间找到正式工作,目标仍然是美术馆、画廊或拍卖行。 二、心路历程与反思。 详细写下自己的求职过程,也是自己的心态和心理转变的过程。整个过程看似顺利。 但是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焦虑到极点的时候还会出现心跳过快,身体发抖、呼吸急促等生理不适的现象。其间我经历了不少的迷茫、失眠、压力甚至崩溃。 好在现在我已经明白了自己想要做的,也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虽然还没有正式工作,但至少现在有了事情做,我也不怎么焦虑了。 而我对跟我类似冷门专业(比如艺术史论、历史学、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等)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一定要想清楚你要不要放弃本专业。 没错,这些文科或艺术类的专业是偏冷门,找到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不仅没有大量的招聘,刚入行的时候报酬也不高。 据我所知,这些专业的部分同学是被调剂,或出于各种原因,念这些专业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我有一些同学在毕业后放弃本专业去做了公务员、银行职员等常见的工作,但也有不少学姐学长一直在艺术行业打拼,并逐渐成长为行业中坚。 而我呢,选择这个专业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的梦想是做画家。后来自己读了不少艺术类相关的书,但是并没有想过要考美院。 高三的时候无意间得知了艺术史论这个专业,各方面都与自己志气相投,于是试着报考,结果阴差阳错就考上了,于是走上了这条路。 我自己也犹豫了很久我究竟要不要做这一行,就像前面所写到的,我尝试了媒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但最终发觉,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还是跟儿时一样,虽然已经没有做画家的可能,但看来这一辈子也没法离开艺术行业了。 如果打定主意做这一行,那最好能够得到父母和爱人(如果有的话)的支持。 因为中国内地的环境,大部分父母还是希望子女能够谋得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如果父母思想比较保守,或者爱人想要安逸和稳定,那么做这一行是有比较大的压力的。 幸运的是我的男友跟我算是同行,而我的父母非常的开明,念高中开始,我所有的重要决定,比如选专业、去哪儿读研和工作灯,都是自己做的。 我是四川人,不过读书期间北京、广州、深圳和香港四个城市跑来跑去,父母也都无条件支持我,找工作的目标城市也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和香港。没办法,要是回到家乡,我根本找不到想做的工作。 这些年我也目睹了一些子女与父母之间价值观的冲突,比如我的一个朋友,职业能力非常优秀的姑娘。 在北京做了半年记者之后被父母强行“绑”回了成都老家,把她安排到某国企做月薪3000元的办公室文员工作,而现在这个姑娘已经跟父母断绝关系,开始备考研究生。 我从没有考虑过近国企或者做公务员,一来专业不符,二来性格不符。装 逼一点说,我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如果寻求稳定安逸,或者价值观比较偏向家庭,或者父母比较保守,做这一行也许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前不久坐地铁,在地铁电视上的新闻节目看到说今年的毕业生达750万,就业压力非常大,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找工作的时候不要太凭着自己的兴趣云云。 对于这种论调我是不以为然的,如果真有内心所爱,坚持自己的道路也没有什么不对。 最后啰嗦几句关于在香港和在内地工作的选择,不少人问过我“你会在香港工作吗”,我心里都很无奈。我放弃香港的工作机会也实属无奈,主要原因是语言。 虽说香港的公司和机构发邮件发文件都是英语,但除了金融、投行等少数行业之外,大部分行业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还是要用粤语的。 而我由于缺乏对粤语学习的兴趣,对香港的文化环境也有着比较复杂的态度(爱的地方很爱,讨厌的地方也十分讨厌),所以我的粤语真的非常糟糕。综合考虑之后我还是倾向于回内地工作。 如果粤语流利,想体验香港的工作环境和节奏,或者待满7年拿永久居留权,那香港确实是一个值得体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