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多利亚时期绘画的特征:英国绘画出现了叙述性、故事性、浪漫主义和定于装饰性的特点。题材上也出现了以中世纪为中心,以古典神话为中心的倾向。二、维多利亚时代绘画作品的意义
1、维多利亚时代绘画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然而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2、维多利亚时代绘画以浪漫的诺曼风格,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维多利亚时代绘画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文化气息同样赋予了人们更美好的想象。比如以圆桌骑士中兰色洛的情妇夏洛特为题材,反复表达着那种末世气氛。Cardiff城堡是布特侯爵和建筑师布奇斯创生之物,完全仿照中世纪的诺曼风格,这是他们想赖以为生的梦想之地,可以逃避维多利亚时代的丑恶和伪善。厅堂中挂的伯恩—琼斯的《沉睡于阿瓦隆的亚瑟王》最能体现这一点。3、维多利亚时代绘画对当时的历史、风气、道德起到深远的影响。
如今服饰女装流行的复古风潮,维多利亚元素其实也已经在现代广泛用于大小牌子甚至是无牌的衣服,精致也好,粗劣也罢,维多利亚风格一直都在活着,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带给我们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是大量运用细纱、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纯洁风气遵从秩序,以及表面上对于妇女道德的禁锢的需要,女人必须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这使得服装本身变得严密,层叠,把女人包裹的不透风。
维多利亚时期名画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图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图为达·芬奇1506年的作品《丽达与天鹅》。这是众多《丽达与天鹅》中最著名的。
《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达芬奇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施洗者圣约翰》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作品
威廉·莫里斯(1834-1896)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在五十年代已开始写诗,在“前拉斐尔派”的影响下,写过《地上乐园》(1868-1870)等作品。他早期诗歌大都取材于古代的中古的故事。七十年代,他到冰岛等地去旅行,回国后发表了以北欧古代传说为题材的史诗和抒情诗,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尔松族的西古尔德》(1876)。这些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的不满,企图从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学艺术中寻找美好的理想。他举办了一个手工艺工场,生产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美术品。\x0d\x0a\x0d\x0a艺术设计\x0d\x0a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用伯恩·琼斯的画稿,作漂亮的绒毯,从事绘画玻璃、陶器、家具、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从事这些工作以外,不能忘记的,是他参加拉斯金为中心的“美的社会主义运动”。据说“现代社会的矛盾,生活的丑恶,是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的必然结果”,要给由于物质文明而荒芜了的人们的心灵以美的东西,艺术的东西。如果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日常的家庭用具、家具、衣服等等都必须作得价廉而物美,工艺美术也就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批评家爱德华·卡本特、诗人济慈、剧作家王尔德等都参加了这个运动,试图在整个欧洲进行宣传。\x0d\x0a\x0d\x0a工业设计\x0d\x0a莫里斯于1834年3月24日出身在埃塞克斯郡(Essex)的一个富商家庭。在17岁那年,他随母亲一道去参观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一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博览会的建筑——“水晶宫”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水晶宫”(图2)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莫里斯对于当时展出的展品很有反感,这件事对他日后投身于反抗粗制滥造的工业制品有密切关系。\x0d\x0a威廉·莫里斯作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是真正实现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是拉菲尔前派的主要成员。(拉菲尔前派主张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手工艺传统,设计的目的是诚实的艺术)严格的来看,莫里斯并不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因为他的探索的重点恰恰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他的目的是复兴旧时代风格,特别是以中世纪、哥特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他认为只有哥特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他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而应该否定,推翻。只有复兴哥特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能挽救设计,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位的设计。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这三个来源。他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他来说,依然是采用手工艺的方式,采用简单的哥特式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因而,他的这个局限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现代设计的奠基人。\x0d\x0a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即\x0d\x0a1、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x0d\x0a2、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x0d\x0a这两个原则都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发扬光大。\x0d\x0a“红屋”的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仅是采用功能需求为首要考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在于莫里斯从统一的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等。“红屋”的建成引起设计界广泛的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他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流行的矫揉造作方式,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也抵御来势汹汹的工业化风格。\x0d\x0a\x0d\x0a主要著作\x0d\x0a《杰森的生与死》(1867)\x0d\x0a《世俗的天堂》(1868-70),一系列讲述希腊和中世纪故事的诗歌\x0d\x0a《乌有乡的消息》(1890)\x0d\x0a《世界尽头的井》(1892)\x0d\x0a《奇迹岛的水》(1896)\x0d\x0a\x0d\x0a评价\x0d\x0a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莫里斯的艺术之花在这场遍布整个欧洲装饰运动中竞相开放。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同样是以莫里斯的思想为起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包豪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和现代设计风格的成熟。从莫里斯到包豪斯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史单元。然而,莫里斯的一生却充满了矛盾:他对现代设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昭示作用,同时他又努力地使历史车轮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