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可以从审美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表述。解析: 论科学技术进步对美术发展的影响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艺术的发展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 *** ,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 *** 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这档子事情在意大利也发生过。我开画展,平常也不大画兰花什么的,那天我画了一幅六尺的,几枝兰花叶子,比较抽象,他们很喜欢。问这张画卖多少钱?我就告诉他,中国的办法是一尺多少钱。他就说,没有画的地方也要钱?我说你就把没画的地方剪掉嘛,光买画过的嘛。这个世界,只有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科技在发展,美术也在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必将会使美术更加灿烂与辉煌
艺术发展与艺术展览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有相应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有时能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文化发展,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它有时还能对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有时候一听到要开发、发展某个比较偏僻的、原来艺术传统比较深厚的地区,我就感到害怕。现在存在着这种情况,开发往往就意味着破坏,不仅自然条件受到破坏,原来的文化环境也被破坏。有的地方看上去好像是落后的、保守的,但一下子把它改成“先进的”,那就完了,就把原有的好的东西破坏了。为了将来的更好发展,有的地方就要采取保守主义的策略。文化并不一定都要向某个方面看齐,不能以现代化、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化标准来要求。风俗、人情、建筑、设计、服装等等都要保持原来的好的特征,文化景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要保持原来的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
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是个大问题、大难题。为什么说是难题?因为它在两难之间。一方面它面临社会生活的急速转变。当今从社会结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到审美观念都在改变。作为生活应用性的民间美术,就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是怎么变?变什么?哪些变哪些不能变?这都没有先例和范例。如果变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消亡,一种在市场上的迷失后的消亡。
第一,它的内容是理想主义的。民间美术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理想与精神理想。理想主义的艺术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说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不是现实和写实的艺术。
第二,民间美术的核心价值观是祥和。祥和是社会与人间一种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际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民间文化离不开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这些概念,这是所有民俗的终极追求,也是民间美术千古不变的主题。
第三,民间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理想主义的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独有的生生观和五行观。由于民间美术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再有就是广泛使用的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这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国民间美术地域性,体现其无比丰富的多样性。传统的民间美术(尤其是乡土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致使各地的乡土美术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在全球化时代的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
第五,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种身体行为,手工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手工艺术处处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机器制作是没有的。在进入工业化时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
我上边说了五个方面。如果要把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讲清楚,得用一本书,这里我只是讲了几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这些主要的特征是必须保留而不能改变的。
如果民间美术不再是理想主义的、情感化的,不再拥有浪漫而炽烈的审美形态和千姿万态的地域个性,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变成写实主义的、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彼此大同小异,民间美术就没有了。
未来社会将愈来愈工业化,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就一定愈加珍贵。在这方面日本人做得尤其好。我们对于各民族、各个地域的民间美术,必须要留下原生态的根脉,必须严格地保留住这些重要的民间美术品种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代表作。在这些方面必须是原样保留,不能改变。比如泥人张彩塑,不管怎样去尝试创新,那几种传统代表作《渔家女》、《钟馗嫁妹》及制作技艺,必须保留住,传下去,永远能做才行。就像梅派、荀派的传统剧目,必须有一代代梅派和荀派的传人还得能原汁原味地演唱。
民间美术的发展并不等于成批地进入市场。不是所有民间美术都可以像汽车工业那样“做大做强”。俄罗斯民间美术被产业化的,只有套娃和彩绘漆盒,埃及也只有纸莎草画。艺术品过于泛滥反而失去魅力。所以发展民间美术,不能贪大求快求多。
民间美术要为整个民间文化的弘扬服务。我国的许多民间美术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婚丧民俗,再比如节日民俗,都有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品。由于时代生活及其方式的改变,已不适用。比如由于现代家居装修的改变,没有对开的大门了,原先那样的成双成对、驱邪迎福的门神已无处可贴;而且现在的门框太窄,对联难以应用;再有,手工年画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粘在墙壁上。可不可以做些改良呢?比如把门神作为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样,改成小型单幅,装饰在门心(房门的正中)上,行不行?这两年春节时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心上。比方今年是猴年,刻一只聪明活泼的猴子的剪纸贴在门上,明年是鼠年,再换一种聪明机灵小老鼠的剪纸。年年更换,惹人喜欢,很受欢迎。这种生肖剪纸过去是没有的。但它的出现,既弥补了门神的缺失带来的节俗的缺失,又为剪纸找到一个新的“生活岗位”。民间美术本来就是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孤立难存。民间美术要在设法丰富和加强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近十多年来,天津的剪纸市场(天后宫剪纸)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是剪纸艺人千方百计与生活所需紧紧拉在一起。比如这两年,一种两三厘米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它是专门贴在电脑屏幕上方的。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的情怀一下子将当代的生活点燃起来。它还使我们明白,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传统节日将要成为法定休假日,传统节日的复苏,使民间美术有了很宽广的用武之地。
接着还有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民间美术到了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尊贵,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朱金木雕的千工床上的花板,装在考究的镜框里,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做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的民间美术工作者是否能够走在时代前面,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是顺应时代转型的一种积极的方式,也是我们必须转变的观念。文化的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应是同步的。最理想的是超前,最糟糕的是滞后。观念转变了,眼前的路就会无比宽阔,转型就容易得多。
再一个问题,是将民间美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我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已是旅游事业中的大难题。旅游纪念品最大的特点与价值是,只有在旅游当地可以买到,到了其他地方就绝对买不到;反过来说,即使能买到也没人买。比方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和梵·高故居可以买到一种特别的干花——梵·高爱画的向日葵,这在巴黎圣母院是买不到的。倘若圣母院有向日葵卖也没人买,因为向日葵在巴黎圣母院没有任何纪念意义。从这一点说,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乡土艺术尤其如此。如今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的乡土美术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十分受欢迎。比如蔚县的剪纸、陕西陇东的布艺、南阳的泥泥狗、武强年画、苏州刺绣等。但为数不多,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人们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开发”,很少是从旅游文化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考虑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乡土美术在旅游文化中的特殊价值,或者还不知道怎样使乡土美术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文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这项工作我们准备召集专门的会议研讨。
上述谈了几方面的想法。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谁来做?民间艺人是主角。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艺人,艺术当然艺术家的事。民间艺术本来就是从民间艺人心里生发出来的。
把所有难题都放在艺人身上是不行的。为其打开思路、排难解忧、建言献策是文化学、民艺学和美术设计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主动承担的。
这民间艺人是在长久的封闭的天地一隅之中代代相传,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对自己艺术的价值也并不十分清楚。当今民间美术面临的现代文明的冲击,空前猛烈,猝不及防,同时商业化的“话语霸权”又是不可抵抗。身在田野的乡土艺人恐怕来不及想明白,就已经被这文明更迭的风暴吹得晕头转向。如果完全凭仗他们一个个人单势薄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一时代性的转型。比较而言,城市的传统工艺由于原本就生存在市场之中,凭仗着材料的贵重与工艺的精湛,仍在市场里有一席之地。而对于以草木砖石为材料的乡土美术,谁能看到其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这必须由当代的专家学者——文化学、美术学、民俗学以及旅游方面专家学者出手相援。这也是我们一再呼吁专家学者把书桌搬到田野里去的最深切的缘故。
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灿烂多姿,但这是过去。今天我们的民间美术正在翻越一座大山,这大山就是转型,而且是全方位的转型。既是民间美术赖以存在的生活与社会的转型,也是它的应用方式和存在性质的转型。但面对这座高山时,我们大家一个也不能缺席,还要一起努力来翻越。翻越大山决非易事,单是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之间的问题怎么解决,就不是小事。可是如果翻越过这大山之后,最终只剩下少数的民间美术和不多的民间艺人,后世之人就一定咎罪于我们,责怪我辈的无能。我们不能坐等后世的口诛笔伐,而要迎上去,帮助我们的民间美术翻越这座时代转型的大山,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啥也考不上,就来学画画
每当我走上街头,总时不时地发现三三两两背着画夹提着颜料盒的小学生,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心里不免高兴,产生一种亲近感。我生活的小区最近也有八九个学生背着画夹进美术考前班学画画了,好奇心促使我前去问个究竟,结果发现,这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对美术感兴趣,更不要说天赋了。尤其家长的话更令我哭笑不得:“这孩子学习不好,啥也考不上,只能让他学画画了。”我心里不禁涌出一股悲哀,是为这几个考美术的学生,还是为我自己?我也说不清。画画真的堕落到如此地步?美术的饭碗真的如这几位家长所愿,轻易地就能施舍给这几个“啥也考不上就来学画画”的学生吗?啊弥陀佛,但愿如此。
泡沫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来,君不见,一时间画廊林立,美术作品琳琅满目,标价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几十万。一些画家学上了演艺界,亮相在各种名目的笔会上,粉墨登场,开始表演了。霎时间,画家们好像都成了摇钱树,信手涂来皆精品。伴之而来的是,画家的架子大了,口气粗了,儒雅的风度不见了,谦谦君子的面皮不要了,似王婆卖瓜,一张嘴就吹嘘自己的作品如何如何值钱,如何如何深受老外喜欢,如何如何在国外引起轰动。嘴上见工夫,谋略在画外。三十六计,吹为上策。
打肿脸充胖子
有些画家急于金衣裹身包装自己,出画册办展览,几乎无例外地都用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办法,用上了自己的工资和别的劳务收入,甚至动用了妻子和父母的钱财。望着一本本漂亮的画册,观者从画面上是读不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强作欢颜,到头来弄的比哭还难看。殊不知,哭也是艺术,哭比笑好早已被前人所证实,何必再打肿脸充胖子?疼则不说,再让你减起肥来,你就更哭笑不得了。
艺术发展是什么意思
文化艺术是指用语言、声音、文字、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舞蹈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出智慧群族的文化特性。
1、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随着人类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和探索世界,随着人类在科学文化上的逐步觉醒,人类会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进而从更宽泛的生命文化谱系中更加的获益。
李二和第一次将“文化”这个概念引入到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思维高度,从而更真实的思考和解读文化。作为一种对文化与生命的独特思考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艺术: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文化艺术可以指用语言、声音、文字、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体现出智慧群族的文化特性。一、艺术流派:
1、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
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这既是因为原始价值关系通常是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又是因为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采用粗浅、简单、直接和机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又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采用高级、深刻、复杂和辩证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和描述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浪漫主义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来分析观察和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这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重视现实状态,后者重视联系状态。
现实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能认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不能认识抽象的、普遍的事物。
浪漫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并对事物进行抽象和归纳处理,各种浪漫主义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它撇开现实生活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而不受具体逻辑条件的约束,把一些粗俗的、低级的东西忽略掉,揭示人类心灵深处最深刻和最富暗示性的东西,使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冒险历程。
在原始社会,人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只能被动地适应世界,人的价值关系是简单而稳定的,只需要通过直观感觉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的现实主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不仅能主动地适应世界,而且能积极地改造世界,人的价值关系发展成为复杂的、多变的价值关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这时最为有效的艺术方式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的浪漫主义。
当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时浪漫艺术较为流行;当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人的价值关系也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这时现实主义艺术较为流行。
艺术的发展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通常要滞后一段时间,因此艺术的思潮和流派通常要相对滞后于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发展步伐。
3、样式主义
早期文艺复兴和盛期的艺术家从自然观察和图案科学的仔细研究中发展了他们典型的风格。当样式主义在1520年(这年拉斐尔去世)成熟时,所有具象派的问题都已解决。
一系列的知识重新被学习。样式主义艺术家将艺术看作是他们的老师而不是自然。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自然中寻找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样式主义者首次寻找一种风格和一种方法。
就样式主义绘画而言,构图可以没有焦点,空间可以是模糊的,人物的特点是具有运动的弯曲和具有扭曲、夸张的扭转,肢体弹性伸长;
一只手摆出奇异的姿势,而另一只手摆出优雅的姿势;一贯小而椭圆形的头。这种构成充满了色彩冲突,不像我们在盛期文艺复兴看到的平衡自然和丰富的颜色。样式主义的艺术作品旨在寻求不稳定和骚动,同样也有对包含挑逗意味倾向的寓言的偏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