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是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中国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国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将更多地进入会展业,开办会展专业公司,或者投资建设现代化展览场馆和展览设施,为中国会展业的腾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初步形成中国展览业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格局。

物流业发展博览会

本世纪以来,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中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超过德国(240万平方米),仅次于美国(615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有46种展览会加入了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主营展览公司3500多家,每年举办展会近4000个,约占全球展览会总量的10%。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在国际会展业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会展大国。

由于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会展业本身的利润率大约在20%~50%。国际会展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 ,即会议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 ,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 ,可以带动服务、物流、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会展业的乘数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带动,对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对招商引资的促进有很大作用,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及民间机构加入到会展市场竞争的行列,积极发展本国的会展产业。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明确提出把会展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本地区经济增长 “助推器”和支柱产业。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三大展览中心城市,深圳、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宁波、东莞、义乌等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以成都、昆明、南宁为支撑的西南会展业产业带的形成,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部会展城市经济带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的形成,标明中国会展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会展不仅连接生产和流通,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电信、银行、广告、餐饮、住宿、购物、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会展业兼有都市集聚效应的基本特征,是典型收益可观的高赢利行业。中国会展业的总收入约占全国GDP的0.05%左右,而德国、美国、新加坡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0.2%,会展业在中国的增长空间巨大。会展业的发展对会展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拉动了会展物流的兴起与发展。会展物流盈利水平远大于一般物流业10%左右的利润空间,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会展具有展览时间特定、参展企业众多、展览地点分散、展品量小等特点。特别是在国外举行的展览会议,由于涉及到出口报关、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展品的再处理等环节,需要由会展物流服务商为参展商设计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完成展品的及时调度、运输、仓储、包装、清关、展馆现场操作、布展、运回、保险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及适时监控等任务,以达到在指定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将展品安全运达展览地的目的。这就要求有实力的专业物流公司不断采用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承担会展物流服务的重任。

从中国会展物流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所采用的物流运作仍然采用传统的展品物流模式。传统展品物流运作模式的弊端较明显,其一是成本较高,服务水平较低。由于展览主办方没有指定物流服务商,各参展商要自己寻找物流供应商,来完成展品从参展商处至展览场馆的运输、储存、保管、装卸等作业,以及展览结束后的回运等工作。因为单一的参展商展品物流量较少,难以争取到较好的价格,单位物流成本较高,参展商也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服务。其二是信息不畅,反应滞后。由于没有建立展览主办方、参展商、展馆方、物流服务商共享的有效反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公司必须与会展组织者事先沟通,告知对方何种展品何时到达展览场馆,展览组织者再与场馆方协商确定展品进馆时间;进馆之后,参展商才能开始展台的搭建、布置、装饰等工作。因为各参展商都有自己的物流供应商,信息的流动发生在众多的物流供应商、展览主办方、场馆方之间,线路繁杂,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流通受阻现象,协调困难,导致展品在场馆外滞留或者留给参展商布置展台的时间过短等现象,以致于会展运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灵、反应滞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时有发生。

传统会展物流运作模式仍被广泛采用,凸显出中国现代物流业的不足之处,成为制约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会展组织者管理水平较低,或者受限于会展物流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众多的物流供应商提供的会展物流服务只能达到会展运输商(ETS ,EXHIBITION TRANSPOTATION SERVER)的水平,而不具备会展物流服务商(ELS ,EXHIBITION LOGISTICS SERVER)的功能。中国从事会展物流的企业主要是UPS、DHL等外资公司和中远、中展运等国内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国内物流公司一般只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分包服务。由此可见,中国会展物流状况与市场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组成的复杂网络,物流运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推动物流运输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改进:

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成本。在物流运输环节,可以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运输路径、运输时间、货物状态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传输,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优化物流运输路线:优化物流运输路线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可以通过物流运输路线优化软件和算法,对物流运输路线进行规划和调度,避免重复运输和拥堵,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通过物流运输模式的创新,如共享物流、多式联运等方式,优化物流运输路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加强物流运输技术创新:物流运输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无人驾驶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运输过程,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推动物流企业合作: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建立物流企业联盟、共享物流网络等方式,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推动物流运输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建设、物流运输路线优化、物流运输技术创新和物流企业合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改进,实现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推动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西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在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下,西北地区也出台了物流发展规划。2003年陕西省西安市制定了《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同年甘肃省也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培育一批大型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达到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目的,努力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青海省和宁夏自治区也很重视物流业的发展。都在积极实施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以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加大培育,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连锁商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在西北地区发展起来。它们绝大多数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基本上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物流配送,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即处于物流配送初级阶段,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的特征,因此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西北地区有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些问题,正在从宏观调控上努力引导配送中心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方向发展,但目前不可能完全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只能从地区情况、企业情况出发,发展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西北地区的物流配送一定会按照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向发展。 二、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优化物流产业结构,西北地区已建成了一批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其发展态势良好。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不规范。 2,现代化程度低。 3、物流成本高。 三、加快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模较大,牵涉到规划布局、建设用地、资金投入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统一规划,抓点带面。 2、广泛筹措建设资金。 3、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4、加强各省际间物流合作。 5、搞好物流人才培养。配送中心的技术是集机械、电子、控制、管理及软件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要求技术管理人员懂得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精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第一,吸纳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事物流岗位的工作。第二,要加强企业内部物流培训,请有物流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以及学者开办各类物流讲座,提高员工物流专业水平。第三,全面开展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方式。第四,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培训物流从业人员的力度,鼓励员工参加有关物流资格认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