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摄影组织-上海艺术影像展,中国上海
2015阿姆斯特丹国际艺术博览会,荷兰阿姆斯特丹
第十八届塞尔维尔双年展,葡萄牙塞尔维尔
2015北部艺术区国际艺术展,德国比德尔斯多夫
2015澳大利亚HEAD ON摄影节,澳大利亚悉尼
2015第一届罗马文化艺术国际双年展,意大利罗马
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中国重庆
2015巴塞罗那国际双年展,西班牙巴塞罗那
2015米兰国际影像艺术博览会,意大利米兰
重庆之名——2015重庆美术馆摄影作品邀请展,中国重庆
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中华文化精髓系列展“风骨——中国艺术群展”,Sultan Bin Al Owais文化基金会艺术中心,阿联酋迪拜
第十七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香港大会堂,香港
巴勒莫双年展(Biennale di Palermo),意大利巴勒莫
2014年
安特卫普国际艺术与设计展(Art Antwerp International Art & Design),比利时安特卫普
卡塔尼亚艺术奖展览(Art Catania Award),意大利卡塔尼亚
巴黎埃菲尔铁塔大展(Tour Eiffel La Grande Exposition Universelle),法国巴黎
第二届阿根廷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in Argentina),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4年
世界摄影组织-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 上海展览中心
第36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 美国纽约
艺术与设计展(Art & Design Show) 美国佛罗里达州
第18届因斯布鲁克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Innsbruck)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
迈阿密艺术设计展(MA D, Miami Art and Design) 迈阿密海湾公园 美国
第17届棕榈滩艺术博览会(Art Palm Beach) 佛罗里达州棕榈滩 美国
迈阿密国际艺术博览会(MIA)迈阿密海滩公园(Bayfront park)海洋博览会(SeaFair)美国
2013年
第十六届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 香港大会堂
迈阿密光谱国际艺术展(Spectrum Miami 2013) 迈阿密 美国
第十九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大展 卢浮宫卡鲁塞尔厅 巴黎
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 意大利威尼斯
第35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 美国纽约
2012年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北京
第十五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作品展 香港文化大会堂 香港
大三峡暨黄漂艺术家作品展 中国军事博物馆 北京
再现自然当代写实油画作品联展 独立映像艺术空间 重庆
故事,离真相有多远 2012第八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广东
观念维新-中国当代影像简史 北京寺上美术馆
第22届世界杰出华人艺术精品展 泰国曼谷
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迪拜呈现 阿联酋迪拜文化艺术中心
第34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 美国纽约
第4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去魅中国想象” 广东美术馆
2011年
第14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大型艺术作品展 香港大会堂
向着社会的景观 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展 连州
嬗———501艺术家群落展 501当代美术馆
梦想照耀现实2011黄桷坪新年艺术节 黄桷坪艺术区
散光2011重庆国际当代摄影邀请展 重庆独立映像艺术空间
2010年
跨界—2010第六界中国宋庄国际艺术节 宋庄北京
走进美国 美国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美国
2010法国巴黎自由艺术家会展 法国巴黎大皇宫法国
纠结观念摄影十人展 四川美术学院
焊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邀请展 荷兰/海牙美术馆
2010重庆当代艺术国际巡回邀请展 中国三峡博物馆
2010日本横滨第36届AJAC海外艺术家邀请展 日本横滨美术馆
2009年
在场与再现 第五届连州国际摄影展 广东连州
第35届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现代美术国际巡展重庆展 重庆美术馆
法国第36届当代艺术大展 法国巴黎
第35届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东京都AJAC现代美术展 日本东京都美术馆
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独立展“城市档案” 重庆黄桷坪501艺术基地
“各自话语”中国西部当代艺术交流展 重庆长安现代美术馆
“找寻断裂的记忆” 798首届双年展 北京798
“叙事中国”第四届成都双年展 四川成都
“影像亚洲”首届美国职业摄影师-(PPA)作品大展 山东济南
“绘声绘色”--数字与绘画的对话第二届“奇观”媒体艺术双年展 云南省博物馆
“我们Ⅱ”2009黄桷坪艺术年度展 重庆黄桷坪501艺术基地
“中国情景”重庆驿站当代艺术展 重庆501当代美术馆
汽车跨界艺术展览
展现民族文化。
汽车,它不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还是人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结合的产物。汽车的设计方式与设计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跟文化密切相关的。随着汽车强国理念的出现,汽车文化也显得日益重要。在汽车文化里,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汽车展览(Auto show) 是由政府机构、专业协会或主流媒体等组织,在专业展馆或会场中心进行的汽车产品展示展销会或汽车行业经贸交易会、博览会等。
消费者可经由汽车展览会场所展示的汽车或汽车相关产品。
汽车厂商则可以通过车展对外宣传产品的设计理念,发布产品信息,了解世界汽车发展方向。
跨界艺术展览方式
艺术创作类型与范围被拓宽,在跨学科领域出现许多新型艺术形态。例如,在美术与舞蹈的交融地带,产生了以互动表演、装置与行为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互动舞蹈项目;在影视与舞蹈的交叉领域,出现了专门为屏幕而存在的舞蹈实验短片。其次,艺术创作方式被颠覆并再造,跨界协作成为主要的新媒体创作手段。在新媒体舞蹈的创新实践中,艺术与媒体、科技,乃至生命科学的边界被不断地打破与重组,单一学科背景的艺术家已无法独立完成此类艺术创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甚至这样宣称:“艺术家已经没有权力了!因为传统艺术学院并不教科技,所以,他们不能利用科技方法来创作,这是主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MIT媒体实验室能够特立独行的原因。重要的是,这是个科技和艺术共同携手创作的地方。”①而创作手段与创作技术的变革,也进一步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艺术家与传播者的传统边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普遍应用,使“人人都是艺术家”变成了现实。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舞蹈训练的艺术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编舞”等新型创意传播平台参与到专业化的新媒体创意实验中去。同样,一个没有专业电影导演、摄制训练基础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处女作迅速扩散开来。2012年2月以来,一部叫做《唯我独尊》(Solipsist)的10分钟实验短片以微博传递等形式在全球互联网上迅速窜红,并顺利摘得本年度美国斯兰丹斯电影节②评委会特别奖。这部结合舞蹈、服饰、戏剧等元素的实验短片,以新媒体“手工”操作的方式制造出了惊人的视觉效果,并借助网上“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诸多的同类案例告诉我们,新媒体时代特有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机制,将使传统的艺术生产-消费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新媒体策展,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跨界协同创新,赢得传播先机,已成为当今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系统的关键性成功因素。③
一、走向体制化的“屏幕上的舞蹈”自玛雅·德琳的《一项关于为镜头编舞的研究》(1945年)之后,舞蹈艺术家、媒体艺术家,甚至是媒介技术工作者都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方式的舞蹈视频创新实践。这些适合未来新媒体展览、播映和传播的含有舞蹈创意元素的视频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屏幕上的舞蹈”。而在长期实践中,“屏幕上的舞蹈”已逐步形成演出空间的“屏幕化”、表演方式的“碎片化”和语言结构的“蒙太奇化”等创意实践特色。首先,所谓演出空间的“屏幕化”指的是,此类艺术作品的展演空间必须从剧场舞台空间转换为各种类型的屏幕。这就意味着,“屏幕上的舞蹈”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原则上不包括对已有舞台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④而是特指“专门为镜头/屏幕而创作的舞蹈”。着名媒体舞蹈艺术学者约翰斯·布林格(Johannes Birringer)⑤曾论证说,舞蹈的演出空间已进入一个“屏幕化”时代。通过“换舞台”艺术实验,部分先锋舞蹈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了“镜头”和“屏幕”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他们发现,经过镜头捕捉和计算机软件处理,舞蹈动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被自由重组或再造,舞蹈的“时空力”元素因此而改变。其次,“镜头”的选择性功能使舞者表演元素呈现“碎片化”特征。为适应“镜头前的表演”,舞蹈演员要更加注重表情和局部动作细节的表现力。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虚拟舞者”和其它视觉元素也可以很方便地被用作“屏幕舞台”空间的特殊“演员”。例如,由戴维·欣顿导演、约兰德·斯奈思编舞的《鸟》(2000年)就是一个没有舞者却充满舞蹈动感的舞蹈作品,并因此而摘得该年度IMZ影像舞蹈节最佳屏幕编舞大奖。再次,蒙太奇手法使“屏幕上的舞蹈”在时空表达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我国,第一部比较成熟的舞蹈短片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电视舞蹈专业毕业生康健飞、顾晶辉等人的《逐梦》(2006年,时长3分27秒)。该作品在全国“迎奥运”三分钟DV/动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钻木取火”和“触摸广告屏”等局部动作的特写镜头,结合现实环境中的舞蹈表演,将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北京共赴奥运盛会的故事“讲述”得惟妙惟肖。目前,“屏幕上的舞蹈”已成为国际上诸多专业舞蹈团体的“常规”作品类型,而不再是先锋舞者的一种实验工具。同时,拍摄剪辑技术及网络传输技术的普及,使很多舞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创作出自己的舞蹈短片,并把它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对于他们而言,“技术冲动”完全让位于“创意表达”,舞蹈创作的“换笔运动”已经结束。另一方面,原本以“合作伙伴”身份进入这场创新运动的媒体艺术家和技术工作人员,则开始转向技术难度更大的新舞蹈特效设计。二、“舞台上的屏幕”及其多元开放的创意实践类别在此,笔者仅以“屏幕上的舞蹈这种概括性的说法来描述各类现场的表演艺术实验与多媒体设计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就开始研究此类结合的多重可能性。到90年代,这类创意实践活动在“舞台多媒体特效”和“公共空间内的交互表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从整体上看,这类创意实践活动以交互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基础,追求的是“由电脑操控的声光影像系统与人体行为的结合”。[1]17目前,“舞台上的屏幕”已演化成为回归剧场空间的多媒体剧和进入公共空间的交互表演艺术项目等两个类别。(一)舞台多媒体特效设计及舞蹈多媒体剧的研发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辅助性舞台艺术方式,“舞台多媒体特效”已成为当今各国表演艺术家、媒体艺术家和技术工程师都愿意积极介入的一块新领地。与电影、电视及游戏中的特效相类似,舞台上的多媒体特效也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某些特殊声音和视觉效果。所不同的是,投影装置艺术在多媒体舞台艺术实践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纱幕、水幕等新型投影幕布材料的使用以及对传统投影幕布的异型设计处理,都为多媒体舞台特效设计者提供了施展其创意才华的基本空间。而多种视觉形象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某种结构或逻辑上的“空间蒙太奇”效果,则为舞台空间内多媒体介质交互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具有整体或称全息艺术效果的多媒体剧开始走向成熟。我国的舞蹈多媒体剧研发以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策划、制作的几部中小型实验多媒体剧为代表。其中,由美国媒体艺术家约翰·克劳福德、美国舞蹈编导里萨·诺格尔、中国舞蹈编导肖燕英等艺术家联合导演的舞蹈多媒体剧《北京影像》(2006年)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典型的多媒体剧。⑥该剧主要采用异型投影幕布及其主体视频内容交互作用的方法来营造“舞台特效”,并在成功营造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同时,让舞台上的投影和演员共同参与了“表演”。舞台左侧幕布以电子声效和抽象视觉符号的实时播放为主体内容,右侧幕布以依次播放的“胡同的北京”、“CBD的北京”和“798的北京”等三个原创舞蹈短片为主体内容。右侧主题舞蹈短片讲述了关于现代化北京的三个视觉意象故事,左侧实时播映的影音特效则在提示这三个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在现场表演部分,以简约服装和仪式化表演为特点的舞者视觉形象,则象征着生活在国际大都市北京的现代中国人。作品中,多重时空交错的多媒体舞台特效,不但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感受,而且也有效传递了主创者对时代背景下大都市北京的视觉印象。可以说,在多媒体剧《北京影像》中,“技术的革新”已被成功整合进了“艺术的创造”之中。此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还在学院沙龙舞台相继推出了《女阅》(2009年)、《舞者》(2010年)和《逆光@青春》(2012年)等三部原创中小型舞蹈多媒体剧,分别从整合传播、特效设计、艺术表达等角度对舞蹈多媒体剧进行了探索。尽管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从历史纵轴来,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在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本土舞蹈多媒体剧创作方面的递进式策划思路。可以说,从《女阅》对新媒体投影设计的局部实验,到《舞者》对投影内容与现场表演交互的结构性设计,再到《逆光@青春》以全效多媒体设计进行整体叙事的积极努力,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的这三个小成本制作,已经为中国式舞蹈多媒体剧创作提供了第一组完整的实验样本。(二)公共空间里方兴未艾的多媒体交互表演项目与舞蹈多媒体剧的“学院派”背景迥异,公共空间里的多媒体交互表演项目则因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而成为各国政府资助体系的宠儿。在这类项目中,策划人及导演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新或艺术表达,而是社会公众对艺术的参与问题。这种以交互技术为基本载体的“交互表演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以下简称QUT)创意产业学院资深舞蹈及创意产业教授切丽尔·斯多克博士策划并主持实施的大型公共空间交互表演艺术项目《身在异乡》(2008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项目以网络时代人的身体漂移为主体,将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的主楼、广场和周围街道设计为主要表演区域。项目以“空间蒙太奇”为主要结构方式,通过舞者在QUT外空间的即兴表演和QUT内多媒体交互表演,诱导社区民众进入主创者实现设定的立体交互空间“观赏”或“参与”表演。最后作品以QUT教学主楼外墙大型LED新媒体展板为“结点”,使各个空间内不同层面的交互表演节奏加快并在高潮点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