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更突出地反映在此届世博会的建筑设计上,所有的图20世博广场中心的椭圆形膜顶舞台表演区展馆均面向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再生材料和天然能源被广泛使用,强调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及节能效果[1]。展馆形式简单明了,外观引人注目,既符合经济生态学原则,又符合最高的质量标准和审美标准。以日本馆、荷兰馆和瑞士馆最具代表性。

2000年9月23日,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举办中国馆日活动,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表演的功夫、杂技、民乐等中国传统文艺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中国馆
中国馆自6月份开馆以来参观总人数已超过250万,约占世博会总参观人数的四分之一,是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图为观众踊跃参观中国馆。
日本馆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ru Ban)从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出发,来切合世博会的主题,设计了这座建筑史上规模最大、重量最轻的纸造建筑,其骨架全是由再生纸管构成的,覆盖墙面和屋顶的是一层半透明的再生纸膜,不必人工照明。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全部回收利用,体现了“零废料(zero waste)”生态设计理念,是此届世博会主题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这次世博会最受瞩目且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日本馆的成功建造,为今后的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类解决居住问题提供了一条快捷的途径,因而获得了此届世博会的大奖。
荷兰馆
被认为是本次世博会上最“酷”的建筑,由荷兰著名的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它的设计主导思想是“荷兰创造空间”,建筑师们将典型的荷兰风景竖向叠成一片片“三明治”,建成为40m高的塔楼,这也是世博会中最高的国家展馆。这一设计强调了荷兰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的能力,并以此来说明该国的土地是荷兰人从大海中挽救出来的。整个展馆由“屋顶花园”、“雨林”、“森林”、“根”、“园艺花圃”和“沼泽沙丘”6层叠加而成,有一个自给自足的风力发电系统和水循环系统。荷兰馆以这种全新的自然空间组织形式和自主的能源系统,向世人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也为城市空间未来的自然化问题提出了解答。
瑞士馆
是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为此次世博会上最富有感觉意义的建筑,也是对“人·自然·技术”主题的一个最激进的诠释。出于对展馆这种“临时性建筑”的最基本思考,他把技术、功能和内容有机结合,用3000m2松木堆砌成9m高的“瑞士八音盒”,“盒”中有“通道”、“内院”和“中庭”等,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不受限制地进入这种空间结构也象征着瑞士人的开放心理。展馆也是一个为观众提供各种感官体验的场所,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嗅到树木的芳香,感触木村的肌理,感知自然的通风、阳光、雨滴以及丰富的自然光线变化,欣赏瑞士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轻松与休闲。展馆的建设体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理念,建筑师放弃所有会损坏木材本身的连接方式,没有钉子,没有螺栓和黏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固定仅借助于钢杆和弹簧。世博会闭幕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材料会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设计师利用世博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的“干燥期”。
201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工厂智能化为核心的变革,虽然这次工业革命还没到来。第四次工业革命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对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展商和观众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评价。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联邦政府就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是《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共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未来项目。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已为时不远。

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1]中文名

第四次工业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时间
21世纪—22世纪中叶
发起国家或组织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
分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变等
快速
导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无纸办公并未实现各界观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的,联邦政府就已经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为《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大约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的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6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