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标志性建筑――原子球(Atomium Pavilion)。1955年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物时,一致选中了工程师沃特金(A.Waterkein)设计的原子球建筑方案。这个设计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都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原子球,它的建筑形状为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26米长,直径3米的空心钢管连接。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这正是放大1650亿倍的a铁的正方体结构。9个圆球加上钢架结构总重量为2200吨,最高球顶达102米。球面采用了5800块三角弧形铝合金焊接而成。 原子球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布鲁塞尔被称为“西欧的首都”。当时的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而比利时国内也划分为9个省。因此原子球象征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联合的标志。不过,建筑设计师还另有含义:自1954年开始设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时,便考虑到标志性建筑,除了其本身应具有引人注目的特点之外,更应该具有思想内容,能反映时代的特征。1955年初,想到了“原子球”的设计方案。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基础是分子、原子、中子等无限小又极为重要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其缺乏了解,感到它们神秘莫测。原子球是一座能向人们显示这些无限小的东西的建筑。同时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 原子球建筑不仅展示其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也把现代建筑美学基础的纯几何形态的原则,运用在现代空间概念的形象设计之中。原子球也是比利时冶金工业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原子球中间有一部当时欧洲最高速的电梯。仅23秒便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顶层圆球。顶层圆球专供游客观赏风景,四周有六面有机玻璃的大窗,并设有多架望远镜,250人可以同时从高处鸟瞰布鲁塞尔的优美景色。还有可供140人就餐的饭店和纪念品商亭。参观“顶层”后,可改乘自动梯到其它圆球。在世博会会期,原子球内展览国际核能技术,其中有不同的核反应堆模型,和一艘3万吨核动力船的模型。另外还有太阳能利用、外层空间展览,内容丰富。

世界博览会建筑

世界博览会建筑分析

1.分析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会展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伦敦开幕。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始创了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的传统。这届博览会共有10个国家参展,161天的展出,吸引了630万人次的观众。博览会由国家举办、国家元首发出邀请,它的意义表达了这是政府行为。为了举办世博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了一座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的通体透明玻璃建筑。该建筑用了5000根钢柱,30万块玻璃,动用了英国整个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的笨重风格,新颖独特,被人们称之为“水晶宫”。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是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的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展品均代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水晶宫博览会成为二十世纪科学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它的成功使以后的世界博览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成为全球规模的盛会,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2.为什么说欧美地区在当今世界会展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欧美会展发展早,历史悠久,现在可以从数量、质量、知名度、影响力等角度论述其居于主导地位。3.什么是会议?ICCA如何计划国际会议的范围?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会议特别是国际性会议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政建设、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和实业界都存在一个误区,即人们在提起会展经济时,往往忽视会议的重要性,或者把会议看得不及展览会重要。 所谓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 现代会议早已超出了单一的政府会议格局,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很多都是直接带有商业目的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如各种高峰论坛、专家培训会议等。会议的一般操作原理为:会议的主办者制定举办会议的计划并委托给承办者,承办者(可以是专业会议组织者即PCO、公司的会议与奖励旅行部等)将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并在市场上联系会议的买家(即目标与会者,)、相关人员(如政府官员、演讲嘉宾等)以及举办场所,最后自己接待会议,或将业务分包给会务公司。 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会议业协会组织——国际会议协会(ICCA)认为,国际会议市场细分的标准有许多,包括会议规模、参加会议人员的种类、会议的目的,等等。对于会议服务商来说,细分国际会议市场的主要标准是按照会议的发起者进行分类。依此标准,ICCA把国际会议分为协会会议(the association meetings)和公司会议(the corporation meetings)两类。一、协会会议市场的特点

据ICCA估计,每年由各类协会组织的会议多达10,000次。协会会议市场可以分为3类:科技会议、商贸会议和会员会议(Familymeetings)。协会会议的共同特点是:

* 几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协会和专业会议,它们对专业范围内的所有议题都有可能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 协会一般间隔一定时间就召开会议,如年会、双年会议;

* 协会会议的举办地(目的地)经常变换,一般不会在一个地方连续举办两次会议;

* 协会的分支机构往往是在当地举办协会会议的发起者,如果当地的分支机构在本地主办会议有困难,协会会议就可能到其他地方召开;

* 协会会议的会期一般是4-5天,有些是2-3天,但一般不会超过6天;

* 具有指导意义的特点是:协会会议的组委会一般喜欢租用容量400人以下、并有相应设施的会议场所,它们一般不喜欢选择容量超过400人的场所(即会议中心,Congress Center)开会;

* 与公司会议相比较,协会会议需要更多的可间隔的大会议厅(breakout rooms);

* 大约只有15%左右的协会会议需要使用同声传译设施(Simultaneous translation),公司会议使用同声传译设施的比例则更低;

* 协会会议的筹备时间一般是2-3年,有的还更长;公司会议的筹备时间一般低于1年;

* ICCA的统计表明:协会会议对展览空间的要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商业展示的规模日益变大,而且越来越成为会议必不可少的内容。活动项目(event program)的组织也变得更加重要。成立永久性的秘书处(Permanent Secretariat)或专门的会议机构(Professional Congress Organiser, PCO)也是趋势之一;

* 在会议决策方面,一个人并不能对协会会议的各个方面都拥有决策权;

* 协会会议的目的地一般通过国际性的机构(如理事会、会员大会或特别委员会)来确定。目的地一般由当地分支机构提议。协会的分支机构往往是会议服务商承揽会议业务的首要接触对象;

* 会议场所和其他设施由主办会议的委员会和协会的地方分支机构决定;

* 会议活动项目的安排一般由项目委员会负责,这个委员会可以是地方组委会的下属机构,也可以是独立的国际主体。ICCA强调,协会的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一般倾向于通过找投标方式来确定会议的主办权。二、公司会议市场的特点

公司会议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公司内部会议(Internal meetings),即由公司员工参加的会议,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内部会议包括:销售会议、技术会议、培训会议、经理人员会议和奖励性质的会议(Incentive meetings);第二类是公司外部会议(External meetings),这是针对公司目标市场而举办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公司的外部客户,包括:经销商/分销商会议、座谈会/研讨会(Seminars)、产品展示会、展览会、奖励性质的会议、股东会议和产品/新闻发布会。第三类是兼顾内部和外部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既有公司职员,也有公司客户,这类会议主要包括讲习班(Workshops)和培训会议两种。许多公司会议都由公司内部的特别机构来组织。ICCA认为:为保密起见,与协会会议相比较,公司会议更倾向于选择同一地点和场所举行会议。很难对公司会议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三、公司会议与协会会议的差别

ICCA对国际协会会议和公司会议策划者的统计分析表明,公司会议市场不同于协会会议的特点包括:

* 发起者是公司;

* 参加会议的人往往是被迫的(带有工作性质、不能不去);

* 公司可以不必考虑职员的愿望来确定举办会议的地点;

* 会议促销的重要性不高;

* 公司经常组织一次性的活动(one time event);

* 公司会议的筹备时间一般低于1年;

* 参会人员一般是公司职员或外部客户;

* 公司会议的平均规模小于协会会议;

* 经理是组织公司会议的最终决策者,必要时,经理也会用雇员作为自己的助手来组织会议;

* 会议组织者更加熟悉会议的目标群体(the target groups);

* 公司有更多的会议资金来源;

* 会议帐目一般设立在公司总部;

* 公司的不同部门组织自己部门的会议;

* 由于业务的重复性,公司会议的服务商不会对外公开有关公司会议的信息;

* 为保密起见,公司一般不愿公开报道自己会议的详情。4.申办国际会议一般经过那些步骤? 根据有关规定,申办国际会议需提前半年,由我处向上一级外事主管部门报批。按照省府及省外办的要求,申办国际会议必须提供以下详细资料:1.会议的起因、目的、内容;准确时间及地点2.组办单位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初步达成了什么口头意向3.拟邀请哪些国家的代表参加,请提供国内外会议代表名单及论文题目4.会议的初步议程、会议的礼宾安排、会议的语言(大会筹备小组情况)5.会议中可能会出现的外交或政治上敏感问题和保密范围有多大6.该会议的背景情况7.会议的有关费用情况:收入情况:有哪些单位资助,经费多少(要有文字证明材料)支出情况:会议期间伙食、住宿费;交通、资料费;会议期间外出考察费用;会后出版论文集费用等承办国际会议的各学院应将以上资料分别以电子和书面形式于会议召开前半年提交到我处,以便及时获得有关批件。5.如何制定会议工作进度计划?

这个……,说来话长了

根据会议规模和复杂程度,考虑周全一些

中国世界博览会建筑

总监大大去德国出差了。Boss和 the wife of boss也去国外出差了。我也好想有一天可以偶尔国外出个差溜一圈。因为工作的关系以及好奇心,前前后后把“世博会”这个事情了解了一个遍。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的伦敦举办, 当时的英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强国。为了显示国家的力量与自豪,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伦敦海德公园建成了一座长达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后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座以玻璃装饰的钢结构建筑里,陈列了由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来的10个国家的展品,包括当时令人瞩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在160天里,前来参观的有来自世界各国商贸人员、社会名流和旅游观光人士共630万人次。这次展览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 从此揭开了世界性博览会的序幕。以上三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是不是有点像是在背历史课本知识点?可是我就是对这些知识点很感兴趣啊。文综强真不是吹的哈哈哈。除了那些展出的各种东西,最吸引我的还是建筑。历届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图片都是我从网上搜索来的,一边找一边看,好像当自己去过一样。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伦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欧洲最大的城市。London Fog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雾都”的别名,听上去很美,背后却是资本发展付出的沉重代价。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好像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充满历史文化承载的建筑物,弥漫艺术与时尚气息的城市气质。还有周杰伦的那一句“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我手一杯,品尝你的美…”去塞纳河泛舟,法兰西的浪漫,骨头都酥的快散架了。。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美术馆提起金门大桥、同性恋、缆车、飞车追逐、嬉皮士(Hippies)、恶魔岛、渔人码头、诺布山……都会让人联想起多姿多彩的国际大城旧金山。而真正令人心醉的,除了自然人文景观之外,还在于这个城市从骨子里透出的包容力。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比利时首都,名胜古迹很多。这样美好的城市大概去了就不想走了吧。没有记错的话,历史课本上的那个撒尿小童就在布鲁塞尔广场的旁边,当年历史老师讲的那个故事还记忆犹新。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塔提到西雅图,大家肯定会想到《西雅图夜未眠》这部浪漫的电影。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就是在这里,遇到了愿意每天早上穿过几条街,为她买豆浆油条的Frank。在这里,每个人都希望遇到那个要过一辈子的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栖居67”听说,这个城市哥特式教堂超级的多,甚至超过了古城罗马。每跨一两个街区便可看到一个教堂。比较有名的如圣母院大教堂、圣约瑟夫大教堂等。我无比的想念华农楚天的哥特式图书馆,还有光谷的西班牙风情街德国风情街。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太阳之塔提到日本,就会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东京女子图鉴》。总觉得虽然是勿忘国耻,但好像人家确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里斯本东方车站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丰富的历史古迹让其他城市都艳羡不已,保存了固有的传统,持续修复翻新具历史性的建筑和雕塑,中世纪街的景观依然留存至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巴黎”“魔都”,总觉得那里才是中国fashion的代名词,不管你有多土多喽比,去了那里以后,逼格都会上升几个台阶。其实很好理解,一个人在某一个城市待久了,真的会带有那个城市的一些文化氛围的味道,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展现出来。以上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去过武汉长沙杭州北京青州青岛西安。。。拍了很多照片,留下很多美好记忆。但我不是特别喜欢晒去了哪儿在哪儿玩,旅行,本来就应该是一件很自由很自由的事情。去一个城市,必须要去的地方一定是博物馆,因为只有在那里,看一看那些锈迹斑斑的古文物,好像才能走进这个城市的内心。再走到它的大街上的时候,就是完全不陌生的那种感觉。好像,你只花了一点时间,就交到了一个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