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艺术展览有哪些
1.《大理石园》与《土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雕塑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大地艺术作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拜耶和克拉默的作品。拜耶(Herbert Bayer,1900--1987)为亚斯草原旅馆设计了两件作品,《大理石园》(Marble Garden)和《土丘》(Earth Mound)。前者是在废弃的采石场上设立的可以穿越的雕塑群,在11×11m的平台布置高低错落几何状白色大理石板和石块,组成有趣的空间关系,中间设计有一喷泉。后者为一土地作品,直径12m的圆形土坝内为下沉草地,布置有一圆形小土丘,以及一块粗糙的岩石。
2.《诗人的花园》
1959年,在瑞士苏黎世的园林展上,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默(Ernst Cramer,1889—1980)设计了一个名为《诗人的花园》(Poet‘s Garden)的展园,草地金字塔与圆锥有韵律的分布在一个平静的水池周围。作者将现代几何的诗意运用到园林中,其结果是三维抽象几何形体构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
3.华盛顿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
华盛顿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20世纪70年代“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景观设计结合的优秀作品之一。场地被按等腰三角形切去一大块,形成一块微微下陷的三角地,象征着战争所受的创伤。“V”字形的挡土墙由磨光的黑色花岗岩石板构成,刻着57692位阵亡将士的名字,形成“黑色和死亡的山谷”,镜子般的反射效果反射着周围的一切,让人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责任和义务。V字形墙的两边分别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将这种纪念意义带入整个历史长河中。正如设计者林璎(Maya Lin)所说,这个作品是对大地的解剖和润饰。
大地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斯密森、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克里斯托克劳德和珍妮克劳德、瓦尔特德玛利亚、南希霍尔特、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等。
1、罗伯特斯密森
美国大地艺术家,大地艺术的领军人物。1970年作品《螺旋状防波堤》,位于美国犹他州,由巨大的岩石和沙土组成的螺旋状堤坝一直延伸到大盐湖之中。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在盐湖边的一次偶遇。他发现被石油公司遗弃的采油点形象壮观,仿佛是一个静止的、雕刻在大地上的龙卷风。在这里,斯密森看到了人类所无法征服的自然力量。
于是,他对自然稍加改造,创作了这件约457米长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创造,斯密森把艺术带出了以往以博物馆、画廊为中心的神圣殿堂,使艺术观念、创作与环境融为一体。2、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大地艺术家
1876年作品《Le Pont de lEurope》,有些人可能以为漫游者的行走毫无目的,然而与无知相反,那个时代的漫游者们(Flneur)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改变和创新。他们享受漫游的过程,是“既讲究物质层面的精致化,又标榜生活方式的自由和浪漫主义风度。”漫游者们有创造力,更有自己的个性。3、克里斯托克劳德和珍妮克劳德大地艺术家夫妇组合。
1962年作品《油桶墙》,1962年6月27日晚上,艺术家用89桶原油封闭了维斯孔蒂街8小时,堵塞了巴黎左岸的大部分交通。他们并没有改变油桶的工业颜色,并且保留了商品的品牌和锈迹。
针对当时柏林墙的修建和冷战的兴起,艺术家用油桶制造的街垒,对冷战意识形态下的铁幕政治提出了强烈抗议,在当时欧洲日益保守和分裂的政治局势下表达了对空间流动和自由的追求。4、瓦尔特德玛利亚
美国大地艺术家。
1977年作品《闪电原野》,瓦特在一片原野中安插了400多个不锈钢铁杆,暴风雨来临时,条条闪电会通过铁杆进入大地,形成非常奇妙的景象。由整齐矗立的杆子改造而成的矩阵原野,即便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其天光云影为整片原野带来的变化,也值得细细品味一番。5、南希霍尔特
美国大地艺术家。
1976年作品《太阳隧道》,整件作品呈开放的“X”形——由四根断开的水泥管道组成。在冬至日和夏至日,从管道形成的四个方向望去,正在地平线缓缓升起或落下的太阳会出现在管道的中心处。每个管道上面都有很多小孔,分别组成德拉科,英仙座,哥伦巴和摩羯座的星系形状。
白天时,阳光穿过孔洞,在隧道里形成星系熠熠生辉的效果——夜晚才有的天空,在白天的大地上找到了投射。这件极简风格的大地艺术作品不仅强调了太阳年的周期性,也将宇宙的浩瀚微缩到了可以丈量的尺度。6、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当代著名行为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和13年的情人兼合作伙伴于1988年在长城完成了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The Great Wall Walk)。这是在恋情告终时最后携手完成的作品:分别从山海关和嘉峪关出发,沿着长城行走至交汇再致永别。
在距离成都1小时车程的山头上
有一个小绿球大地艺术营地
历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拟像派”的作品
将在这里悉数亮相。
这些作品与我们的生活,社会,时代相关,
并非为了成为一个“好看”或“网红”的景观,
乃是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和体悟,
使各种各样的人都置身于形式简单,
内核却曲折隐晦的相互启示过程中。LAND ART
大 地 艺 术 作 品《 无 聊 》《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个关于生命,宇宙及一切答案的计算机,通过计算得出了答案是“42”。答案是“42”,问题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黑黑一片,上书两个巨大的红色发光字——“无聊”。
如果一切的答案是“42”,那一切折腾的起因,就是根植于人类心中,对于意义寻找无果后深深的“无聊”。
红色的发光字,是一种中国特色,我们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一种绝对的,冷漠的,毫无歧义的,对自身的指认,拒绝更多意义的解读,一种实用主义者强有力的简短陈述。图 / 街边随手拍的大红色图 / 位于南极的大红字,一只贼船 摄
“宾馆”,“网吧,”“加油站,”“餐厅”……看到巨大的红色发光字,人们不会有多余的想法。
视频 / 村里大爷在《无聊》前,站了一会儿,无聊地走开了。
“无聊”让人想到无法直视的生命本体,真相。发光红字却禁止人产生多余的思考。在这样的矛盾冲击下,它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屹立于山顶上。人的脑海,波光粼粼的倒影着,无聊的影子。
“无聊”,必须处于一个巨大的大地环境中,宇宙背景中。外部宇宙和人脑宇宙相互辉映,人体变成了一个镜子般的介质。语义本身变成了主体,人变成了客体。人跳出意识自身观察着意识。仿佛一个导演既坐在观众席上欣赏,又同时在台上表演话剧一样。
如果你认真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阿尔泰山,还是远在南极的科考站,都有这种红色大红字的中国视觉。“无聊”将人类的一种日常生活,转化为一种审美存在。
当欣赏完“无聊”时,下次人类再次看到充斥整个中国大地的红色发光字时,将可能把发自内心的审美厌恶,转化为一种类似于严肃文学对平庸生活锐化处理的新解读。
这就是大地艺术的核心理念之一,并非为了成为一个“好看”的景观,乃是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使各种各样的人都置身于形式简单,内核却曲折隐晦的相互启示过程中。
“无聊”绝不应居于一个美术馆或画廊中。任何有边界的屋顶,都会限制“无聊”的表达。“无聊”需要置身于银河系,宇宙辐射背景下。任何,任何一个心灵,都无法直视过久“无聊”,无法拒绝“无聊”的震撼。除了上面的大地艺术营地,这几个位于成都彭州渔凫湿地公园的大地艺术作品,也同样让我震惊。△拟像派代表作 ,大地艺术作品 《草山海》
日本最著名的造园是枯山水。中国古代造园,喜爱在园中造假山。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皆想把自然的曲折和平静纳入方寸之间,爱山水之心东方情怀没有差异。艺术家光子和地球君,在成都彭州,根据《山海经》的地理布局,造出了53座2-4米高的草山,称为“草山海”。草山海的建造方式,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首次。泥土承重、高空种植、水雾系统,看似简单,实由多个技术结合。它超出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范围,是全新的拟像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山中山的互动,体验,草山海的文化价值,来自山海经,并重申表达了山海经。△草山海也是世界上全世界第一例山形迷宫。△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局部图△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拟像派代表作 《龙桥》局部图△拟像派代表作5 《龙桥》局部图△拟像派发起艺术家 地球君
地球君,实验艺术家,拟像派艺术发起,小地球旅行创始人兼CEO。2019年主导筹建中国首个大地艺术营地;曾创作世界第一个众筹大地艺术项目“小王子2”,同期修建世界最长篝火池;已累积创作超过1000幅当代艺术作品;举办3000次一人观展运动。△拟象派代表艺术家 光子
拟像派艺术发起,超灵感出行品牌小地球旅行联合创始人与COO,俳句诗人,超现实景区策划人。2020年受成都彭州市政府邀请,作为拟像派代表艺术家,创作两个沉浸式大地艺术作品"镜山水月"和"草山海";2019年联合筹建投资小绿球大地艺术营地;2016年受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无界国际艺术展,演讲“俳句,清贫思想”;2013年北京京师美术馆举办“日常神迹”多媒体装置联合个展(诗歌,多媒体装置,油画展)2008年厦门“鲜和馒头“诗歌会。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推荐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