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么参加艺术展览
看到该问题加了艺术鉴赏、美学、美术之类标签,意思是说,这个“美”不是泛指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而是特指“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如果我没猜错,提高鉴赏力最好的练习是多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我不会说艺术鉴赏的学习会比专业美术理论更容易。
实质上更难的可能性超过90%。因为这需要的可不是纯技能或技巧的学习,更多需要的是自己对艺术发展过程、多种艺术流派产生与兴起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还包括了对社会、文化、历史等知识范畴的涉猎。“艺术美的鉴赏”不是单纯地欣赏艺术品,艺术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深度才是针对这种美的研讨对象。
太学术了,我的声明,这不是要吓唬人,只是要理解艺术美,就得多花些精力了解艺术背后的东西,各种知识,各种历史……然后才能比较综合、客观地看待一件艺术品。
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是一个开端。
当决定去鉴赏一件艺术品,不能仅停留在艺术品的表面,它的内容、主题、创作背景(作者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这些东西也决定了这件艺术品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如此的状态。比如印象派先驱透纳的作品,在很多艺术家还在追求一味写实的时候,他用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多样的笔触,塑造了比传统写实更写实,但却没有因刻意写实而表现出冰冷漠然的情绪化绘画作品。若了解当时代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就知道一种崇尚自然、以写意的眼光观察写实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艺术观察方法是如何开始被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再如我个人推崇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又是因为怎样的社会变动,产生文化的异变,那些艺术家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开创了用大块笔触塑造形体的艺术风格。
这种鉴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我通常和同行之间的针对技巧基础、创作构思之类的纯专业技能探讨,而是要我们开拓自己的视界,从艺术拓展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多领域知识的学习研究,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品读任何一件作品的艺术美。
举例说,我自己虽然不喜欢解构主义美学,但我也知道这种理论的产生是源于学术文化中针对结构主义的批判而产生,其核心理念发展出无中心点或可变中心点的不稳定开放式艺术理念,追求一种艺术的不平衡。解构主义文化或艺术理论,在社会中缺乏实用价值也是事实。如果自己在针对这些艺术风格或流派的认识中,对当时代的文化、社会背景毫无了解,必然造成对这些流派艺术品的理解产生偏差,也就难以作出相对客观的赏析和评价。同样的,我不喜欢解构主义,不等于我认为这种流派就一无是处,至少它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这种艺术理念,我还是愿意持包容态度。
试想,如果我对这些文化方面的知识毫无涉猎,那么我看到这种艺术风格就一定会因为自己的不理解而弃之,我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对某种艺术美感的认知,更可能是某种不同的思维角度。
作为世界四大时装周之一的巴黎时装周,每次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模特,但是只有顶尖的模特才有机会登上巴黎时装周,那么怎样才能参加巴黎时装周呢?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操作方法
01
对于模特而言,如果想要参加巴黎时装周,可以参加Lafayette举办的模特选拔,在其官网上填写报名表并上传有关巴黎时装周主题的私照,进入海选参加试镜,选上了就可以参加巴黎时装周。02
巴黎时装周和其他三大时装周一样,想要去到现场看秀,必须要有邀请函。可以拿到时装周邀请函的通常有两类人:一类是时尚圈知名人物、另一类就是各国品牌受邀明星。03
各国娱乐记者也要进驻到巴黎时装周的现场,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最新的秀场新闻,记者一般通过匿名邀请函参加时装周,而且可能还会有多余的邀请函,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数量有限。04
对于一些新晋设计师而言,如果想要参加巴黎时装周,那么就要有一些可以震慑或者感动时装周主办方的设计作品,因为他们每年都会看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
每年9-10月份,纽约,伦敦,米兰和巴黎4大著名时装之都会举办次年的春夏时装周。今年由于疫情,很多品牌进行在线发布会。线上云看秀是完全不能替代线下身临其境感受到的顶级艺术和设计对各感官的冲击。线下的秀是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的一场极致盛宴。纽约时装周 华人设计师 Taoray Wang 秀场抓拍今天分享我这几年做兼职模特总结出来的参加时装周的干货,让普通人也可以免费现场看超模走秀。一般像Chanel香奈儿,爱马仕等顶尖品牌,普通人是不可能拿到邀请的。就算是时尚行业内部人士看顶级秀也是要经过严格筛选的。普通人可以拿到的看秀邀请,一般是中小品牌。纽约时装周是最商业化的,也愿意支持小品牌。一般品牌只要愿意砸钱,参加纽约时装周还是可能的。所以很多华人品牌,比如李宁,波司登等,为了造势,产生些国际时尚影响力,都选择纽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对一般品牌来说是最难进的,因为巴黎是真正看品牌设计和艺术造诣的。纽约时装周,个人感觉,普通人看秀机会比较多。 从帝国大厦顶端用Iphone拍的纽约钢筋水泥森林具体做什么?
如果你不在这4大城市,那么机票和住宿还是要投资的。4大时装周从9月初开始是连着举行的,纽约第一个,下来就是伦敦,米兰,最后巴黎。所以想参加的话,在网上要提前确定好每个城市的举办时间。参加一圈下来真得很累,倒时差,赶飞机,还要保持良好的上镜状态和充沛体能真不容易。时装周摄影师抓拍的我网上提前两周就可以看到各时装周所有参加走秀的品牌。找到各品牌的公关或者媒体部的联系方式,发一份非常诚恳的电邮,说自己多么喜欢艺术,认可这个品牌理念等,就有可能拿到邀请。上排照片纽约看秀
下排同维秘超模Elsa Hosk和国模王新宇的合影在网上找好较小品牌的举办地和时间,穿成模特平时街拍休闲的样子,到后台入口很多时候保安会以为你是走秀模特,就让进了。我自己有一次就这么进了米兰时装周的一个秀后台。看到了整个大秀的准备过程。前提是你要很自然,看起来像时装模特。因为时装秀后台是很乱的,人员多而杂,一般保安也无法掌握全部进出人员信息。纽约时装周秀场外的街拍达人如果身高体型明显不像模特,就可以穿得时髦点,在小品牌秀快开始的时候在门口等着。很多时候新兴品牌秀场内是不会坐满的,快开始的时候特别需要人帮忙撑场面。我见到有一次纽约时装周的一个小牌子,临开场时放了很多人进场。买票。但是很贵。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普通人去时装周体验一把就可以了。 品牌走秀出场顺序,
可以看到国模王新宇,维秘超模Elsa Hosk和国模贺聪
(第三排照片左数依次4,5,7)多参加当地时尚座谈会,时装商业展会等,可以认识些品牌工作人员。因为品牌内部会有些邀请函,有时也会有招募后台志愿者的需求。维秘超模Elsa Hosk时装周排队出场
(左三金发者)整个时装周期间,城市里也有很多其他民间走秀,展览等免费时尚活动。要钱的话,票价也不贵。感受下氛围也不错。
作为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想要更有意义:
要找准什么是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钱。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值得一去,也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看,都是最好的作品。那怎么能知道哪些是好美术馆,不妨问问身边了解艺术行业的朋友,或者上网搜寻一下此类的信息。像我2017年一月就去了一次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在我理解的应该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出现,而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一大堆。而如果你要去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的话就一定要去芝加哥艺术学院,或是去费城就不要错过了费城美术馆,若是去旧金山就不能不去SFMoMA——去专业的大美术馆看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浪费时间。
Edward Hopper的油画,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
第二,明确自己的参观目的。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参观,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遇见一个神奇的人工景色,成为拍照的神器,回来可以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参观的模式;“有意义”的观看,也可以是近距离的参观大师的作品,看到原作的细节,启发自己的创作;“有意义”的逛美术馆,也可以是看看艺术界的最新花样,看看有哪些新的视觉传达方案,有哪些新的艺术议题。
这三种“目标”的指导下的获得的参观体验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有意义”,你在选择美术馆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义”要求来选。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拍照,希望刷新朋友圈的逼格,不如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媒体艺术展和装置艺术作品,例如龙美术馆的James Terrell的灯光装置展,就很适合拍照,或是北京Pace Gallery的日本新媒体团体TeamLab的展览,也是营造了一种人工数码美景,或是纽约的New Museum去年上演的Pipilotti Rist的大新展览“数码森林”(Pixel Forest)也能充分满足你拍照的需要。这些大型装置艺术,新媒体的“沉浸式”的展览,都很好看也很好玩,参观作品基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艺术史知识,艺术家会给你制造好一个梦境,你去感受,去做梦就好了。
第三,我觉得“好奇心”和“包容心”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open-minded,开放性的对话是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我们的不理解的作品时,不要有抵触和诋毁的心态,而是用一种好奇和包容去打开对话。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确会于你的个人审美,个人趣味,甚至是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这不是你去质疑这件艺术品是好还是坏的标准。
对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抱有不满和不理解很正常,我们要记得它的功能是反思,那么这件作品点燃的你的不满和不爽、不喜欢与不解,也许都是让你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激发辩论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提出问题可能是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不要因为一秒钟的看不懂就放弃,就蔑视,也许多看几次,瞅一眼做的说明,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可以引发出你的思考,也许还能激发出很强烈的反应。
第四,请在遵循美术馆的规定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尽情享受这件艺术品。
美术馆的基本守则是:不要触碰展品,不要大声喧哗。在这两项基本原则之下,请你尽情观察。你也知道,现在的一些作品是可以被触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所以美术馆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你还可以咨询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者最好去阅读一下这个作品的信息,看看这个作品是否是可以触碰和互动。
如果是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作品,就请大胆使用,融入作品环境,然后动用你的一切感官,调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如果可以触碰,也请放心地按照指示去触摸这些作品。然后用你的身体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什么体验。
它是否可以启发你的一些联想?或者是让你丧失一些感觉,从而掉入艺术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那些利用烟雾和光色让你丧失方向感的装置艺术。
作为观众,我们在构建一件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兰·巴特早就用他的书《作者之死》告诉我们,艺术的意义现在归于观众了,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想法和参与很多时候真的会影响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
观众通过提供他或她的个人反思,经验,意见和解释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所期待的对话。而例如像是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了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这个作品就不完整,甚至不成立了。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推荐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