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个人的艺术展览
作为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想要更有意义:
要找准什么是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钱。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值得一去,也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看,都是最好的作品。那怎么能知道哪些是好美术馆,不妨问问身边了解艺术行业的朋友,或者上网搜寻一下此类的信息。像我2017年一月就去了一次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在我理解的应该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出现,而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一大堆。而如果你要去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的话就一定要去芝加哥艺术学院,或是去费城就不要错过了费城美术馆,若是去旧金山就不能不去SFMoMA——去专业的大美术馆看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浪费时间。
Edward Hopper的油画,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
第二,明确自己的参观目的。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参观,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遇见一个神奇的人工景色,成为拍照的神器,回来可以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参观的模式;“有意义”的观看,也可以是近距离的参观大师的作品,看到原作的细节,启发自己的创作;“有意义”的逛美术馆,也可以是看看艺术界的最新花样,看看有哪些新的视觉传达方案,有哪些新的艺术议题。
这三种“目标”的指导下的获得的参观体验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有意义”,你在选择美术馆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义”要求来选。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拍照,希望刷新朋友圈的逼格,不如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媒体艺术展和装置艺术作品,例如龙美术馆的James Terrell的灯光装置展,就很适合拍照,或是北京Pace Gallery的日本新媒体团体TeamLab的展览,也是营造了一种人工数码美景,或是纽约的New Museum去年上演的Pipilotti Rist的大新展览“数码森林”(Pixel Forest)也能充分满足你拍照的需要。这些大型装置艺术,新媒体的“沉浸式”的展览,都很好看也很好玩,参观作品基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艺术史知识,艺术家会给你制造好一个梦境,你去感受,去做梦就好了。
第三,我觉得“好奇心”和“包容心”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open-minded,开放性的对话是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我们的不理解的作品时,不要有抵触和诋毁的心态,而是用一种好奇和包容去打开对话。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确会于你的个人审美,个人趣味,甚至是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这不是你去质疑这件艺术品是好还是坏的标准。
对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抱有不满和不理解很正常,我们要记得它的功能是反思,那么这件作品点燃的你的不满和不爽、不喜欢与不解,也许都是让你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激发辩论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提出问题可能是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不要因为一秒钟的看不懂就放弃,就蔑视,也许多看几次,瞅一眼做的说明,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可以引发出你的思考,也许还能激发出很强烈的反应。
第四,请在遵循美术馆的规定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尽情享受这件艺术品。
美术馆的基本守则是:不要触碰展品,不要大声喧哗。在这两项基本原则之下,请你尽情观察。你也知道,现在的一些作品是可以被触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所以美术馆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你还可以咨询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者最好去阅读一下这个作品的信息,看看这个作品是否是可以触碰和互动。
如果是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作品,就请大胆使用,融入作品环境,然后动用你的一切感官,调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如果可以触碰,也请放心地按照指示去触摸这些作品。然后用你的身体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什么体验。
它是否可以启发你的一些联想?或者是让你丧失一些感觉,从而掉入艺术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那些利用烟雾和光色让你丧失方向感的装置艺术。
作为观众,我们在构建一件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兰·巴特早就用他的书《作者之死》告诉我们,艺术的意义现在归于观众了,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想法和参与很多时候真的会影响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
观众通过提供他或她的个人反思,经验,意见和解释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所期待的对话。而例如像是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了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这个作品就不完整,甚至不成立了。
1
第一个“读懂”
读懂艺术的核心是欣赏艺术品本身我们欣赏艺术,核心是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读懂介绍艺术的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语言,好的作品会说话。
这是我们能从艺术中获取的重要信息,除了背景以外,每一件艺术品只是艺术家表达的体现物。
“读懂”二字显然过于浮夸,也显得我们过于自大。
毫无疑问,大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总能用精妙的创作来解读人类的精神状态,或他们关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人类的共鸣点,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
如果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星空》而哭泣,面对《格尔尼卡》而悲愤,也许我们即懂了如何欣赏艺术。2
第二个“读懂”
读懂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生,我们向往西方艺术教育,特别是意大利。
我们常常会提问:“如何考上佛美?”“老师,罗美难不难?”“我要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集才能去意大利呢?”
如何去考是技术手段,只有当你真的懂得了艺术,才有了考意大利美院的方向。
大家首先要正视一点:现在全意大利美院的教学大部分是当代艺术方向的。
我们很多人听到“当代艺术”这几个,脑中浮现的字眼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但其实那些出格的、超前的,反叛的甚至明显影响感官的作品只是集中出现在了60-80年代而已,那个时期受到战争、政治及经济的影响,整个艺术思潮都非常激进。
在此之后,现在广泛盛行的当代艺术开始兴起。
在我们原来的印象里面,艺术就是绘画、雕塑、古典音乐,但当代艺术已经完全超越了这样的范畴。
当代艺术不是某一种形式,声音、影像、行为、光线、互动、装置都是艺术表达语言,是艺术家使用的技法。
这和几百年前,画家在画布上画画,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不是你拍了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甚至跳了一段舞,就是当代艺术了。3
第三个“读懂”
在求学期间我们怎么读懂对中国学生来说,我们习惯了经验主义式的学习法,即对于曾经发生或者接受过检验的事情,觉得都是对的。
但这会导致一个艺术问题:我们会以非艺术而是科学家的方式来学习艺术。
什么是科学家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上科学的巅峰。
科学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一切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艺术家的答案是:可能是吧,或许是吧,你想什么是什么。
所以艺术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学习结构,是一个巨石阵。
艺术没有山头,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而山峰之间互相连接。
我们没有办法说印象派比立体派高明多少,他们只是不同的流派,他们的地位同等重要。
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也没有高下之分。
印象派是画油画的,文艺复兴时大家也是画油画的,但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流派,中间相隔了几百年。
是否是当代艺术,跟大家画不画油画无关。
作为一个艺术生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习在艺术中出现的所有形式,艺术家,艺术案例。
这样才会让大家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走得更远。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素描头像画得非常好,就ok了。
水粉学会了,去学油画了,你就比还在学水粉的同学技高一筹了。
艺术语言没有高下之分。
作为一个艺考生,切勿不要把自己只是范围缩小到一个铅笔,一张画纸,一桌静物,一个模特。在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艺术巨星、现象和流派,你不一定要成为他们学习他们,但需要有一个平常心去了解他们。
作为学生应该都要学习,包括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包括各种艺术形式,任何片面的看待艺术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对学生来说,不要自己不喜欢就不去学习。
有主观的态度是好的,但学习不应该是片面,态度更不应该偏激。
才是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4
第四个“读懂”
走得更近读得更懂欣赏艺术,“读懂“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走近真实的艺术作品前,走出你的集训画室,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展览馆,走出你的世界,走向整个世界。
在当今主流的艺术届,艺术家们讨论语境通常都会是社会问题、人类关怀,和思考当今人类生存的主题。
比如以下这个作品,艺术的本体是后面的雕塑,然而观众通过作者特制的app扫描,就会出现热感应,冰冷的雕塑立刻就有了温度,出现了有血有肉的人体的感觉。
虽然从科学上说,只有绝对零度的物体在热力图中才会没有红色,但从作品的构思、展现和最后的立意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棒的展现。但作为学生,社会问题、人类关怀这些主题太过于宏达,我们可以讨论一些与自己有关,更轻松的话题。
但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关于艺术思考中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的共识和认知。
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混沌,挣扎和痛苦之后,在百年来艺术家无限的努力下,给艺术带来了无限丰富多彩的方式。
现在“艺术”这个单词已经远不是500年前的意思,通过背景去理解艺术家的精神创作,并找到那个与自己相关的精神出口。
我们就能在大师的指引下进步。
阿德里娜·阿达 ,洛杉矶美术馆摄影部策展人助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刚起步的艺术家简单阐述如何将自己的作品推介给美术馆、画廊等机构。作为一个刚起步的艺术家,如何与美术馆、商业画廊或者艺术机构进行沟通,如何将作品展示给他们是很重要的。 “有自认为艺术家的朋友吗?” “你是否期望自己的作品在美术馆展示?” “有谁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家收藏?” “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还会继续选择走艺术这条路吗?” 我希望通过问这些问题,让大家仔细思考自己做艺术的目的,思考想要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来推销自己的作品。这里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商业画廊和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区别。商业画廊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他们就像一个商店,出售的是艺术品,而美术馆之类的非赢利机构目的在于艺术教育、艺术培养和艺术传播等方面。这是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这也是作为刚起步的艺术家选择的关键。 可以推荐大家去关注一些组织机构,他们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赢利性画廊,这些组织机构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提供一些帮助给艺术家,包括资金方面的资助。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画廊或者组织机构,如何展示作品给他们,与他们建立一种比较良好的关系呢?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清楚自己所关注的兴趣点在哪里。其实这个点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它可能是一个你未知的村庄,可能只是简单色彩的结合,但关键在于要使作品立意明确。作品的编辑整理同样重要,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及独立性,确保所选出的作品可以涵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艺术家需要对自己的作品做一些阐述,为什么要制作这些作品、为什么要做展示、如何展示等问题,还需要考虑到你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否不同于别人,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等等。上述这些方面,可以总结为让你的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 第三,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网络、杂志等了解画廊或者组织结构所关注的艺术形式及举办的各种艺术相关活动,结合自身的特点,争取与他们达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对于一个刚涉足艺术不久的摄影师而言,制作艺术家个人网页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自我推销的方式。这个网页可以非常简单,内容包含个人简历和作品展示、介绍就可以了。个人简历方面需要非常简洁,将自己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最好是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职业经历)等有序排列出来,可以让看到网页的人对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留下经验丰富、思想严谨的印象。 最好能随身携带自己的作品,电脑、ipad、iphone等设备都可以实现存储并展示作品的功能。 阿德里娜·阿达 ,洛杉矶美术馆摄影部策展人助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刚起步的艺术奖简单阐述如何将自己的作品推介给美术馆、画廊等机构。作为一个刚起步的艺术家,如何与美术馆、商业画廊或者艺术机构进行沟通,如何将作品展示给他们是很重要的,希望在开始我的阐述之前,大家…… 制作自己的名片,上面可以附带一张自己的作品。遇到合适的场所,可以分发给在场的人,帮助别人了解你。当遇到某些重要的策展人时,你需要用简短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给对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有点难于做到,需要艺术家深思熟虑去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接下来需要强调的是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在自我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内。当你做展览申请或者机构资助申请之前,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去做调查,例如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甚至是助理的人员名单,他们都关注的艺术类别,策划或组织的艺术活动等,这都将有助于你更清晰的了解所选择的机构组织是否适合自己。另外如果你在艺术圈子有比较好的朋友,那么就和他们保持联系,也许他们会在某些场合提到你或者推荐你,这些都是些非常有助于让别人知道你的方式。现在还有很多传播途径,比如网络。 作为一个刚起步艺术家,想要直接接触到高端画廊和组织机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好还是找人做些推荐。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展览。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餐厅也好,画廊也好,酒店也好,只要有机会就做展览,展览的大小都没有关系,个展、群展也没有关系,只要做的次数多,必定会引起一些人群的关注。这样培养了自己的一个人际关系圈,大家资源共享,同样可以得到一些机会。 展览时,一定要记得拍摄展览场景,这对于日后的资料积累是非常有用的。作为资料存档,现场的文字和环境拍摄都非常重要。对展览环境的记录,是否有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的记录都可以帮助你日后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展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还可以将展览现场照片发送到网络上,提高关注度。 还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去创作一个作品,这样作品的分量与单人制作是不同的。 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经济问题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关键,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过程,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那么如果缺少资金又该怎么办呢? 此时,职业的选择对于艺术创作和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例如寻找到美术馆、画廊、基金会工作的机会,或者给设计师、职业摄影师等人做助理等,都属于比较理想的方式。 我想说,艺术是非常艰辛的一条路,不会赚大钱,想用艺术来发家是非常困难的。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推荐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