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浪微博会一家独大
微博的作用有:
“零时间”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微博客开辟了一个资讯高速流动时代。
当今社会运转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碎片化的内容比长篇表达更适合阅读,微博客上的内容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微博客充分满足了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下人们急剧上升的个人表达与倾诉沟通的需求。
微博客关注与被关注的不对称人际关系加之独特的广播式信息流动模式,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用户在140个汉字之内更乐于记录与分享观点,发布新鲜事,发布新想法,发布新情绪,而不需要就一个情绪、一个灵感去编辑一个标题,一段经过加工的文字发表一篇文章。
微博客的出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微博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工具,是一种介于人际对话互动和广播之间的媒介工具。
2. 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微博客通过个性化定制信息源以及对于通过转发功能将信息组织与传播链路的决定权交给了个体,又制定了信息流动的新秩序,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
人人都可制定个性化的信息源。每个人对信息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海量的信息确实会增加每个人寻找对自己有用信息的成本,微博客的关注功能帮助人们制定自己个性化的信息源。虽然信息的总量增大了,对个体来说已经自主完成了在海量信息中的重新组织。
转发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与增值。微博客通过转发功能将信息组织与传播链路的决定权交给了个体。微博客信息传播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是转发次数,转发的次数决定了信息传播链路的长度,微博客通过转发实现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并在转发的过程中达到了信息的增值效果。
3. 碎片化信息可汇聚成新型的话语权虽然微博客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存在很多无用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一旦这些单独的只言片语和某个大家关注的事件相关联,信息制造者就成为目击者、知情者、经历者、评价者。
当大量的信息碎片在一个主题下集中,就可能汇集成事件流/思想流,大量积聚后成为热门话题,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强调复原事实真相。
“事件流”是很多人参与的会话,参加者分散于世界各地,他们中间有亲历者,有分析者,也有提供背景或者支撑性知识的人。当信息、观点、知识集合后,这就有了复原事实真相的力量。
在微博客中没有“头条新闻”,只有碎新闻流,而大量的相同新闻关键词则让这个话题成为焦点话题。微博客的这种碎片化、离散性的信息中大多数都包含着用户的附带的情感元素,可以被提取出来并加以聚合,就某一话题进行跟踪,有时还可以发现人们对某个话题的整体情绪。
微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使我们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种我们感兴趣的信息。拓展资料
1.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可单向、可双向两种。
2.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因微博而诞生出微小说这种小说体裁。 2014年3月27日晚间,在中国微博领域一枝独秀的新浪微博宣布改名为“微博”,并推出了新的LOGO标识,新浪色彩逐步淡化。
3.微博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等,但如若没有特别说明,微博就是指新浪微博。2018年1月27日,新浪微博因存违法违规问题被约谈。
在中国如今的社交网络里,博客微博基本上就是被新浪占据了完全的江山。其实在中国刚开始兴起博客微博这之初,博客微博可不仅仅只有新浪一家,那时候还有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这几家都因为请的明星不如新浪的大咖和数量多,造成在用户流量上比不过新浪。为什么新浪总能请到大量明星名人开博客微博?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新浪主打博客微博
在中国开始有微博博客的时候,网易、搜狐、腾讯这三大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和财力当时其实并不逊色于新浪。尤其是拥有QQ这个强大的社交软件的腾讯,在总资产和影响力上甚至比新浪要强。这三家公司都没有将博客微博作为主要经营的领域。反观新浪,新浪花了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经营博客、微博。在最初博客微博兴起的时候,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博客微博也请了明星,比如说搜狐微博和腾讯微博都请了一些大咖明星和名人。这两家公司都没有新浪在博客微博这一块舍得砸钱。对于明星、名人来说,在用户流量没有明显拉开差距的情况下,谁给得钱或者条件好就去哪家的博客微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新浪博客微博用户流量最大
新浪花了大钱以及公司的资源将自家博客微博经营起来以后,它的用户流量逐渐将其他品牌的博客微博甩在了身后。明星和名人开博客微博的原因不外乎是想要人气、扩大知名度,当新浪成为博客微博领域的龙头老大以后,就不用再主动的去请明星、名人,他们自动就会在新浪开博客微博。如今的新浪在中国的博客微博领域已经是一家独大。大家提起博客微博想到的就是新浪,明星和名人自然是非常乐意在这样一个拥有几亿用户的平台上开通个人账号。
日前,腾讯内部传出消息,腾讯决定撤销微博事业部,并入腾讯网站部门,腾讯微博未来只维持基本运营,将不再推新功能。
这本该是新浪微博的胜利。对于最大竞争对手的式微,新浪微博方面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沉默。这跟当初乐蜂网卖给唯品会,其最大竞争对手聚美优品的老板陈欧发布微博称“战争结束,胜利,只是新的启程”的高调完全不同。这本该是新浪微博举杯相庆的时刻,但或许在那些高瞻远瞩的高管眼里,其实看到的更多是落寞和压力。
腾讯放弃微博竞争无关痛痒
新浪胜利了吗?不见得!
腾讯宣不宣布撤销微博事业部都不改变微博市场现有的格局。新浪微博早已一枝独秀,不仅很早就抢占了市场老大的位置,还在数月前成功独立上市,如今无论从品牌影响力、市场知名度、江湖地位、用户认可度等各方面,腾讯微博都已经无法逆转。
虽然腾讯微博的用户数依然巨大,更新量也依然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但这些数字对于今天的腾讯而言,可能连鸡肋都算不上。缺乏规模化的盈利空间,已经没有什么成长性,但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这样的生意,对于赚钱能力超强、选择多多的腾讯而言,留之何用?
从战略上看,腾讯微博已经完成了自己对最大竞争对手新浪微博的阻击使命,从一开始,腾讯就没有想过非要在微博上干过新浪。
微博的重媒体属性是以门户新闻见长的新浪的传统优势,在这方面,腾讯本就没有太多胜算,这一点,从过去多年二者在门户网站上的竞争态势就可见一斑。
当年新浪推出微博业务比腾讯足足早了半年,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浪具有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对于一个同类型社交类平台而言,半年时间足以在各方面都拉开很大的距离;二是说明了腾讯当初明显对于微博并不看好和看重,所以并非主动去做,而是看到新浪推出后,采取了防守骚扰策略。
第三,腾讯初期在微博上也投入了重兵和巨大资源,一方面也抱着万一做成做大的一点期望,另一方面是等到微信上线之后,为了给微信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微博上发力跟新浪缠斗,以便让新浪无暇顾及微信所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领域。结果大家当然看到了,今天的微信如日中天,而整个微博市场却在快速走下坡路。
对腾讯而言,赚钱上有一家独大的网络游戏业务(含手游),流量上有天下无敌的微信和QQ(含手Q),从用户数量、用户活跃度、业务规模、成长性几个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看,腾讯甩开新浪何止几条街,可能连背影都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放弃烧钱而看不到成长前景、且在企业战略上也不再重要的微博业务,无疑是很明智的选择!
失去竞争新浪微博反倒受伤
对于新浪而言,微博却是其命根子,比什么都重要都宝贵。
如今的新浪是典型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际上是名声远大于业务本身,以营收而论,新浪在目前主要互联网公司中早已垫底。其原来赖以生存的门户广告业务早就遭遇天花板,而且规模有限;曾经有机会的游戏业务、视频业务都毫无斩获;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依然没有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唯一抓住的救命稻草就是这个微博。
可以说,一旦微博业务有个三长两短,新浪这个老牌门户网站就要彻底退出互联网巨头行列、沦为二流了!
微信的快速崛起,在短时间内就打碎了新浪微博长远发展获益、成为新浪未来业务支柱的美梦。虽然从数据上看,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和内容发布数量依然在增加,但这实际上还是在吃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红利。而早期就活跃在微博上的用户,包括那些名人明星大V们,活跃度跟三年前相比,跌了何止数倍!3年前的微博用户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刷微博,一天能在上面花掉好几个小时,而现在这种情况完全转移到了微信上面。
其实,有腾讯微博等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于新浪微博而言,反而是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来,说明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都看好微博市场,都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和争夺,那给外界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就是国内微博市场红火有戏啊!
二来,新浪微博已经一骑绝尘,在微博市场竞争中处在绝对领先的位置,并不怕别人的挑战和竞争,有众多的竞争对手反而让市场变得热闹,是不是有点故事可说。
三来,有竞争才有发展,有压力才有创新。尤其是腾讯微博的存在,对新浪而言始终是个挥之不去的威胁,虽然未必能超越自己,但总是或多或少会抢去自己一部分用户和生意,这就逼着新浪微博保持清醒和警觉,保持不断进步的动力。
现在过去不但袭扰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消失了,本来就不太擅长做产品的新浪,未来要怎么去保持微博的创新和改进以保持对用户持续的吸引力呢?
微信专心侵袭新浪微博领地
腾讯微博远遁后,新浪微博的前进动力没了,但压力反而比原来更大了!不为别的,因为不管新浪愿不愿意,内部和外部,用户和资本市场,今后反而会把微信看做微博的最直接竞争对手,一切都会拿微信对比来说事。
或许,腾讯的高层们正是想明白了这一点,才下定决心放弃腾讯微博的。在他们看来,已经三岁半的微信如今已经身强体壮,在移动社交领域无人可以撼动。在吃了这颗定心丸之后,他们发现,微信能干的事情远不止移动社交这么简单,它完全可以向更多的领域侵袭扩张,其中之一,就是微博的领地!
大家只要看看微信这一年来连续推出的各种新功能、新玩法、新政策,包括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几个方面的升级优化,就不难看出,微信已经很深地切入了信息分享交流平台,而这恰恰是新浪微博的大本营。
原来大家看新闻事件和热门话题,往往都是从新浪微博上获知的,但却往往来自微信的朋友圈和微信群。而针对热门话题在微信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也远比微博的留言回复功能体验好了太多。这恰恰是因为微信和微博产品特性的差异,微信是完全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有即时通讯产品的功能特性,在信息传递和操作便捷性上,比基于PC平台的微博(虽然微博也有移动APP版本)具有太多的天然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兴起和普及,互联网平台和产品的竞争已经全面转向无线市场。这种用户习惯的改变,对于天生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但对于新浪微博而言,却不啻为雪上加霜。
最要命的是,微信很容易也很自然地侵入了新浪微博的领地(最新的例子是对微信文章增加阅读数和点赞显示),但新浪微博却很难杀入到微信的即时通讯和移动社交业务中。这种被动挨打却无力反击的境况,无疑会让新浪的高层们相当头痛!
既要面对日渐冷场的微博市场思考如何自救,又要面对来势汹汹的微信入侵思考如何死守,腾讯微博走了,新浪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对新浪而言,成则保留一线生机,败则就此衰落沉沦。腾讯微博的放弃,带给腾讯的是释然,带给新浪的,却是深深的惶恐。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热门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推荐问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
3个回答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